文/任魯魯
摘 要:廣大教學一線的教師一直把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焦點話題不斷探討并進行一系列的嘗試。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四個方面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了探析。課前做足“三備”: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自己;課中藝術安排:點燃求知之欲,變換教學方式,搭建展示平臺;課后自主作業:豐富作業內容,拓展作業形式,靈活作業時間;課外融洽關系:教師要具有“五心”,把握好師生之間的距離、和學生溝通的方式多樣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特級教師王崧舟曾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有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乃第二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此為第三種境界。因此,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在課堂中,師生如能進入忘我的境界,忘了自己是在上課,忘了自己是學生和老師,課堂就是生活中一個精彩的場景,生命中一個多彩的片段,這樣的語文教學無疑是高效的。那么,怎樣才能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有效呢?
一、課前:做足“三備”
1.備好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不僅了解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朗讀水平、理解能力、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要了解學生的需要、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及習慣等。因為,不同學生的見識、認知水平等是不同的。比如,對于《北京的春節》中提到的風俗,南方的學生比較陌生,就要讓學生先課前搜集資料,了解各地區的春節風俗習慣,以便更快地走進文本。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后,才能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2.備好教材
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理解和掌握先進理念。我們還要認真鉆研新教材,透徹了解教材的文體特征、結構特點、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等。此外,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解讀,融入自己的獨特見解,使教材更接近學生,富有生活化。最后,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以使教材變為學生易懂、愛學的材料。
3.備好自己
良好的心理素養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心理素質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藝,高尚的師德,甚至溫馨的話語,親切的愛撫,期待的眼神等,無一不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一角度可以說教師就是活的課程資源。教師要通過展示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用生命去感動生命。
二、課中:藝術安排
1.點燃求知之欲
(1)精心設計導入環節
導入環節設計得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時,根據學情以及課文內容,講一個笑話,提一個問題,說一則奇聞趣事,做一個演示……總之,力求抓住學生的心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時,我就先放錄像,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各地的特色民居。在學生嘖嘖稱贊中導入課文,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發掘教材的意蘊魅力
激發學生興趣的長期、最好的方法,還是認真鉆研教材,發掘課文深含的意蘊魅力,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如,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在教學《匆匆》一課時,采用了組塊式教學。板塊一的教學目標是“體會疊詞運用的好處”,板塊二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板塊三的教學目標是“體會作者怎樣把時間寫具體”。根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把教學過程設計成若干個板塊,每個板塊集中落實一項教學目標,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在板塊一的教學中,教師從課題“匆匆”引申出疊詞,再通過“頭上流汗,眼里流淚”和“頭涔涔”“淚潸潸”兩組詞語的比較,讓學生真切地體會疊詞運用的優美和韻味,然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找出十五六個疊詞,自己品味分析疊詞運用的好處,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疊詞的美感。整個板塊聚焦疊詞運用的好處展開設計,目標集中,環環緊扣,教師示范分析到位,學生實踐練習充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運用富于情感的語言
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語言生動形象、富于情感,往往能感染學生,給學生以強大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去年的樹》一課中,望著學生充滿感情地說:“這是充滿感恩的話,一次次的呼喚,一次次的無奈,一次次的傷感。這是承諾的話。這是愧疚的話,愧疚的背后,是一份深深的回憶。在這兒,我們分明感受到了鳥兒內心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我們分明感受到了鳥兒和樹深厚的情誼。請允許我再寫一次‘深厚。”特級老師王崧舟的課堂教學語言,似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如一首動人的樂曲,緩緩流入學生的心中,這樣的課堂學生怎能不喜歡呢?
(4)鼓勵學生“愛說”
班級里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心理素質不太好,膽小,不善于發言,缺乏自信心。要學生養成自覺地“說”的習慣,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開始我硬性規定每個學期每個學生都要到講臺上進行1~5分鐘的發言。最初允許學生前一天做準備,第二天開始表演。之后便加大難度,提高要求,我當堂出題,由學生即興發言,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學生一旦養成了這種良好的習慣,就像沖破重重阻力進入空間軌道的飛行器,基本可以靠慣性自行運轉了。”
2.變換教學方式
小學生的注意力易轉移,無論剛上課時多么興致勃勃,教師如果沒有持續激發學生對后繼課堂的興趣,學生就很有可能分神。所以,保持學生在后半節課中仍有濃厚的興趣,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多種教學方式交替使用,讓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讓個人學習和同伴互學、小組合作相結合,讓無聲、有聲的教學資料相結合,課堂有張有弛,實現真正高效的學習。
3.搭建展示平臺
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愿望,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本身就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如,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開展“輕叩詩歌的大門”綜合實踐活動時,學生興趣濃厚,各小組給小組取名、制訂活動計劃、組員分頭完成任務、召開任務完成情況反饋會,個個積極參與,認真完成。活動結束后,就要給每個小組展示的機會。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發現、收獲,以及表現出來的高漲的學習熱情,可能就彌補了教師備課時不曾預設的問題,從而使整個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三、課后:自主作業
1.豐富作業內容
(1)書面作業
學好語文的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字詞句的學習又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所以加強和鞏固基礎知識,就必然要落實在書面作業上。對于字詞句的掌握,無需給學生規定抄寫的次數,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能力布置書面作業。先讓學生自己默寫,對于課堂還沒鞏固的,有針對性地再抄寫1~3次強化記憶。對于閱讀理解和運用的內容,教師要精心設置書面作業,要少而精,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
(2)口頭作業
語言表達是語文學習的直接表象。由于在課堂上無法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言、展示的機會,因此,在家庭作業的布置上,要加強朗讀訓練和口語交際的訓練,包括課前的預習、課后的鞏固。最好能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學生在和家長互動的氛圍中完成口頭作業,效果會更好。
(3)實踐作業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師在布置開放性作業時,應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語文實踐活動也應是多樣的:討論、游戲、表演、展示、欣賞、動手制作、收集資料……通過實踐作業的完成,拓展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2.拓展作業形式
(1)必做作業
對于課文中必須掌握的學習內容,比如,生字詞、朗讀、背誦、習作等作業,學生務必要認真完成,也讓學生懂得這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途徑和任務,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很自覺地完成這些作業。
(2)選做作業
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語文能力設置作業,以“作業超市”的形式,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方法,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讓“因材施教”在作業上體現出來。
3.靈活作業時間
教師要根據作業的性質和完成條件規定完成時間或讓學生自己決定完成的時間。有的作業可以當天完成,有的作業需要多人合作,需要觀察、等待、記錄或通過實踐收集資料,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徜徉于知識的海洋,獲得學習的樂趣。
四、課外:融洽關系
1.教師要具有“五心”
教師要具有一顆關愛之心、一顆鍥而不舍的耐心、一顆公允之心、一顆坦誠之心、一顆天真的童心。在這“五心”的圍繞下,我們會把學生封閉的心靈之門打開。這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條件。
2.把握好師生之間的距離
與學生距離太近,師道尊嚴容易被淡化;如果太遠,又會被學生認為老師不容易接近。其實學生最認可的師生關系應當是“上課是師生,下課是朋友”,所以教學課堂實際是老師展現自己魅力的最佳舞臺。教師要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使自己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等優秀品質,這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保證。
3.和學生溝通的方式多樣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師生溝通的方式和途徑也不斷拓寬。學生自我意識強,他們具有新思想、新觀念,教師的苦口婆心不一定能起多大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日記、QQ、博客、微信和學生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加深師生情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油”。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領域,提高新能力,立足課堂,立足學生,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課堂變成師生生命中的精彩片段,才能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滕春友.“浙江省中小學科科學教學建議”案例解讀.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01.
[2]溫儒敏,巢宗祺.《義務教育語文標準(2011年版)》解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5.
[3]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5.
[4]方斐卿.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透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