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佘占杰 張曉玲
摘 要:作業布置是基于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指導下的一次作業設計,立足于延伸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鍛煉學生做小課題的能力,總體來說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關鍵詞:微型課題;研究性作業;課后作業
初三下學期,在教學《隆中對》一文時,我幫助學生建立了研究性學習小組,在掃除基礎知識障礙,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每一個小組提出關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問題,并在小組中結合所了解的史實,對自己為人物所下的評價加以論證。學生在探討中展示了所積累的歷史知識,交換了各種或針鋒相對或心有靈犀的觀點,最后,各小組針對人物形象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觀點集中在劉備與諸葛亮的優點及做法的性格因素上。大多數小組,結合史實對二人性格的形成做了合理分析。至此,本堂課的目標基本達成,在課堂中,學生自主設計了問題,并通過合作的方式,探究出了不同的成果,實現了本節課通過研究性學習理解人物形象的目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出示了課后作業:“結合所學,賞析《隆中對》,備選文題:(1)劉備集團的創業計劃書。(2)劉備的野心和諸葛亮的浪漫。(3)諸葛亮的求職策略。(4)英雄與時勢,先有雞還是先有蛋。(5)自擬……”這些題目一出現,學生就一片嘩然,顯然,這些題目同他們剛才討論的話題非常接近,但是這些題目無論是從立意還是創新上都遠遠高于他們的水平,一下子點燃了他們的熱情,還沒有等我對文題作出進一步的解釋,一些學生已經就作業中的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至此,我的目的也初步達到了。
在設計課的時候,我考慮到學生對歷史了解有限,話題的創新度上必定很受局限,所以,我從網上找出了數十篇關于《隆中對》的論文,從中挑出了看起來最個性有趣的問題,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因為作業的基本前提就是興趣。我從多種信息渠道都了解到,在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學生主要的作業就是研究性學習,學生完成作業的主陣地是圖書館、博物館、大自然……而作業的主要目的也是鍛煉提升創新能力。而一切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前提就是興趣,只有自己選擇的話題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這次的作業設計中我考慮到學生已經對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初步引發了探究欲望,而這些有趣的題目又使他們浮想聯翩,探究欲一下子被激發了。
這次的作業布置,是基于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指導下的一次作業設計,立足于延伸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鍛煉學生做小課題的能力,總體來說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四個問題:(1)平時此類練習較
少,學生操作起來花費了較多的時間;(2)證明的方法和過程設
計都還不夠合理,缺乏系統性、科學性的指導和訓練;(3)參與課題的渠道過于狹窄,局限于課堂,和社會脫節,現實意義較小,表面上看似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實際上仍然是為了完成作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興趣驅動;(4)展示平臺單一,互動對象結構單純,無法從多種角度審視課題。
如果要實施研究性作業,必須要在以上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