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加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板塊,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教師需根據學生特點,探索制定不同的作文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最難的莫過于作文教學,作文的分值占總分的60%,比重之大可見一斑。可就是這個作文,是最讓教師感到頭疼的部分,教師覺得難教,學生覺得難寫,教師覺得學生不會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學生認為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等一系列問題。
我所教授的年級是七年級,七年級的作文大部分屬于記敘類,給出題目作文,要求學生能夠快速地根據所給題目分析出主題、確定中心、選定素材、構思語言等。我任教的學校地處農村,我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長長期在外打工,他們被寄養在爺爺奶奶、親戚,甚至鄰居的家里,由于長期的親情缺失,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也不喜歡表達,導致語文作文寫作水平普遍較低。所以根據學生這樣的情況,我也在努力探索相應的教學方法。
一、善于觀察生活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語文是源于生活,再現生活的,而記敘文恰巧是記敘生活的。有的學生說:“什么是生活,我不會觀察生活。”其實生活就在我們身邊,只是這些往往都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比如,上學路上盛開的花朵、課堂上教師幽默的故事、課間大家的嬉戲打鬧、操場上柳樹新發的枝芽、爺爺臉上的皺紋、奶奶眼角的淚水等,把它們都記錄到我們的日記中去,都能成為我們作文中的素材,將它們背后的故事說出來,就是一篇好的記敘文。
二、完整表達想法
課堂上提問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回答:“老師,我知道課文講的是什么事,但是我說不出來。”“老師,我能把我的想法寫出來,但是我不會說!”即使我看完學生的答案之后,也覺得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她的想法,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亟須提高,日常的多讀、多聽、多表達,加之教師的具有引導性的問題,都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寫出來是在說出來的基礎之上。
三、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七年級的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還不夠成熟,所以無論是在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上都還有所欠缺,從這一方面培養他們還是有必要的。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讓學生養成寫日記和讀書筆記這些好習慣外,還要告訴他們對所記的那些現象仔細觀察,用心體會,反復琢磨,可以從中悟出值得闡述的并能給人啟迪的哲理。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同時,更要親身加以體驗,融入自己的親身感受。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從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偉大的那一面。長此以往的訓練,他們的感悟能力就會大大提高,才可能寫出感動自己乃至感動別人的文章,這樣的文章自然才會有深度。
四、學生互批方式
之前的作文批改任務基本壓在教師一個人身上,既要分析文章主題,又要找出作文的優缺點,往往作文發到學生手中時他們只是看看評語和分數之后就將其丟在一邊,不能起到良好的糾正作用。學生間互批作文可以將所讀文章與自己的相對比,仔細分析所讀文章的優缺點,從中找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所批作文中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改動,改完之后在班級挑出精彩作文朗讀,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強了自信心,也能提高他們的創新寫作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艱苦細致的工程,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探求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在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