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玲
摘 要:“提問是探究的源,發現是提問探究的果”。提出問題的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作為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教給學生自我探究的方法。
關鍵詞:課堂;問題;學生;方法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空間,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觀要求反思傳統的課堂,這種反思包括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為了更切實地了解課堂教學現狀,根據新課程改革的有關精神,以數學教學為依托,針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問題意識現狀進行了問卷設計,并在本人所任教的班級進行調查。
一、經過問卷統計,教師和學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不敢問問題,怕教師批評和諷刺。經調查,課堂上喜歡就不懂的問題提出問題只有10%的學生,一般的有60%,不喜歡提出問題的有20%。
2.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較差,不能積極去探究問題,發現問題,不會問問題。據調查,不經常提問的主要原因有51%的學生不知道怎樣提問;在討論問題時,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的占38%,一般不參加討論的占42%。
3.學生在課堂上還不是完全處于主體地位,多數教師還是善于滿堂灌,多數學生是在被動地學習,教師布置什么就學習什么,不善于問問題。據調查,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主動提問,認真思考的占42%,按教師要求去做的占9%,多做作業占42%。
4.課后學生主動性較差,一般不復習與預習。曾經詢問過學生在上課之前,你知道這一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嗎?只有40%的學生有預習,有34%的學生只知道題目,其余26%的學生不知道不關心。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生只有通過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并通過交流、合作、討論、探究獲得知識,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二、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作了一些嘗試,我認為應注重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
比如,必修4教材學習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對于什么叫角,三角函數角各部分名稱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罢娴臎]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三角函數的大小與終邊上的點有關嗎?”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三角函數的值只與角的大小有關而與終邊上的位置無關。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學生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同時,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
三、指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
1.課題質疑法。數學課題猶如指南針,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由此讓學生看課題,從知識的產生、運用,以及知識的前后聯系上去質疑產生問題。
2.因果質疑法。數學問題的邏輯性都很強,每個問題的原因與結果之間都有必然的聯系。由此我們可以從結論入手提出問題,也可從條件入手進行質疑。
3.聯想質疑法。我們常常根據兩個對象或兩類事物在某些相同或相似之處產生聯想,提出問題。
4.方法質疑法。當學生做完數學習題時,我們引導學生對解答方法質疑。
5.比較質疑法。高中數學中有很多僅一字之差而又聯系的概念,這些概念的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并很容易混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邊比較邊質疑。
6.合情、演繹質疑法。我們可引導學生通過幾種特例推廣出一般性的問題,也可由一般推廣到特殊性的問題進行研究。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只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才會想方設法,一步步向目標邁進,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