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燕
在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職責已從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從“演員”走向“導演”。教育主體中的師生關系,要從傳統的“師道尊嚴”轉變成新型的朋友式關系,并同時實現從“單向”到“多向”、從“技能的傳授”到“發展的促進”的角色轉換。這樣的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色轉變之一:從“課堂的主宰者”到“教學的平等者”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自古以來似乎就是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服從地位。課堂上,我們應充分發揚民主,保持師生之間的和諧。只有教師關心和信任學生,學生才會具有一種良好的心境而提高學習的信心和信念。在現代的師生關系中,法律關系是基礎,情感關系是紐帶,人格關系是核心,信息傳播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唯一的或者核心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學生既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又是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習者,他們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與價值體驗。
角色轉變之二:從“知識的灌輸者”到“人格的培育者”
新課程要求注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教師的角色職責應該從單純的知識灌輸者轉向關注學生整體人格發展的培育者。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善于了解學生的興趣,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培育學生健全的性格,養成學生良好的品德。在課堂上,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既管教又管導,完成從“知識的灌輸者”到“人格的培育者”的轉型。
角色轉變之三:從“單向的傳遞者”到“多向的交往者”
先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教師教學“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時,他先是以一張動物的“全家福”圖片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導出“你長得像爸爸還是像媽媽呢?”通過問題引起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導出“什么是遺傳?什么是變異?”提問學生后,最后歸納出其含義。隨后又以生活中的俗語說明遺傳與變異的現象,塑造課堂的文學氣氛。最后,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學生小組相互觀察人的性狀,讓學生討論。這堂課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新課改以來,教師不再是單向地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分組合作,大膽交流,在現實的參與、體驗中學習。
角色轉變之四:從“技能的傳授者”到“發展的促進者”
基礎教學的方式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依靠學生收集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偏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獲得能力發展的方式很少,教師布置作業經常多數為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很少布置自己調查、自己觀察、自己實驗、自己制作、自己閱讀等實踐性作業。課堂上學生也很少有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弊端,這樣完成從“單向的傳遞者”到“多向的交往者”,毫無疑問地成為教師角色轉變的一項重要任務。
總之,上述教師角色的轉變,構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能充分利用學生求知的本能,給學生提供充分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發展的方向。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