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金娥
摘 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目前中學教育的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國的中學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后進生的心理需求,輕視青春期學生的“性”心理、對待心理問題重堵輕疏等。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消除學生的心理阻抗、進行心理個別輔導、美的滲透等途徑幫助班主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構建和諧班級。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班主任;有效管理
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高度重視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青少年時期,尤其在初中到高中階段,各種心理應激因素急劇增加,給正處于青春期的廣大青少年中學生帶來大量新的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初中階段是從兒童的幼稚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階段,發展極其復雜,充滿矛盾,又稱心理危機期。高中階段進入青年期,有人認為是心理斷乳期。在這個階段:一方面,他們正是竭力擺脫童年時期的幼稚狀態,向成人過渡,向往像大人那樣生活學習;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成熟,沒有完全具備成人心理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和能力,他們的內心生活充滿矛盾和沖突。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于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并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這會使他們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人格發展和性格特征發生種種問題,造成心理上的各種不良反應或不軌行為,甚至誘發青春期精神障礙。
二、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心靈喚醒的過程。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應該是一個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自由精神、構造和諧班級的過程。然而,中學班主任,往往身兼教學和管理雙重任務,負擔重,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1.班主任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國,升學成為教師評價的主要方面。學生的任務即系統地學習、透徹地理解和熟練地掌握科學知識。學校把科學知識作為死板的東西機械地灌輸給學生,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大多采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學校和班主任對學生進行了“暗無天日”的技能訓練,漠視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內在心靈的開發,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將變成訓練機器人,而人也變成單功能的計算之人,在僅僅維持生命力的狀況中可能會萎縮而無法看見超越
之境。”
枯燥乏味的東西多,新鮮誘人的東西少,導致學生對理論灌輸產生抵觸和厭煩情緒,對教師的說教心存反感。長此以往,帶來的不僅是課業的繁重,大堆不求甚解的知識,也極大地束縛了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導致思維的僵化和刻板。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很多學生在這種長期的灌輸下,精神麻木,目光呆滯,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很多學生甚至出現了焦慮、抑郁、厭學的情緒。
2.在“刻板印象”的影響下,班主任忽視后進生的心理需求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應”,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看法。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表現為:在對于具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某類人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結論,這就簡化了認知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消極的一面表現為:在被給予有限材料的基礎上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人在認識別人時忽視個體差異,從而導致知覺上的錯誤,妨礙對他人做出正確的評價。
后進生往往表現為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和堅韌的意志品質,行為習慣不良,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佳等。受刻板印象的影響,在很多班主任的眼里,這些后進生往往是被忽略的對象。讓他們坐最后幾排,美其名曰是為了不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對他們放任自流,甚至常常抱怨這些后進生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拖了整個班集體總體成績的后腿。由于班主任忽略了后進生的要求自尊、上進、關注與愛的心靈需求,使其出現強烈的自卑感等心理現象。有些后進生為了滿足自尊好強的欲望,不惜采用種種不當的辦法以求突出表現自己,引起他人注意。
3.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班主任輕視青春期學生的“性心理”問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性”對于學生而言,一直是個避而不談的話題。而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性器官、性機能迅速發育成熟,他們的心理活動產生了變化。這一階段學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青少年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他們的性心理發育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學生盲目早戀和沖動的異性交往行為,便是這種幼稚性的表現,是學生性心理發育不成熟的標志。正視中學生在青春期對情愛的客觀要求,幫助他們調節好這一時期的心理,使其順利度過危險期而健康成長,是當前班主任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4.班主任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重“堵”輕“疏”
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較多,何為“堵”?“堵”堵塞,就是制止、禁止,就是打預防針,防患于未然,使學生不出現某些不雅舉止、不良習慣、不法行為;就是及早懲處,防微杜漸,就是當學生開始出現某些不雅舉止、不良習慣、不法行為時,及早采取措施,將其控制在萌芽狀態,使其不發展壯大,使其只影響到極小的范圍和人群。就防患于未然來講,主要是事前防范;就其防微杜漸而言,則主要是事中監督和事后懲處,就是要對學生的某些問題進行制止,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采用“堵”的方式,減少學生犯各種錯誤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但僅僅靠“堵”是不行的。學生往往在“堵”的過程中覺得心理受到壓抑。因此作為班主任應該更注重“疏”。應該與學生有心靈上、感情上的溝通,和學生達成共識,成為朋友,更有利于學生思想的轉變和班級工作的開展。
三、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實施班級有效管理
對中學生而言,心理健康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班主任,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高度重視和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利用一切可行的教育方式并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技巧,定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運用“破冰效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應該主動采取“破冰”工作,更新教育觀念,不要把自己作為領導者高高在上,讓學生望而生畏。班主任可以與學生建立對話關系,傾聽學生的心靈呼喚,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通過組織班級活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往,使學生了解班主任,愿意與教師一起分享心情故事,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班級信箱,通過書信的形式讓學生告訴你他的感受與困惑。真正做到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服務意識;影響學生,樹立師表意識;相信學生,樹立民主意識,使師生關系不斷趨向理解、親近、合作,真正變成一種良師益友型的新型師生關系。
2.消除心理阻抗,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阻抗原本是心理學中的術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的事個體潛意識中的自我防御機制。心理阻抗指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所產生的抵觸、排斥和反感情緒。班主任處理后進生的問題上,往往會碰到后進生屢教不改的情況,其實這就是后進生的心理阻抗的一種表現。
其實,后進生最缺乏的就是“愛”。中國的學生所獲得的一塊糖、一個笑臉、一個禮物、一次表揚、一次旅游甚至一頓好飯,無不與學生的成績掛鉤,學生缺少的就是無條件的“關愛”。對后進生進行關愛與教育,幫助他們克服自己的缺點,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促進他們成才,這本身就有利于后進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而且更能影響和改變一些后進生,進而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
3.及時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做好班級穩定工作
個別心理輔導是指班主任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能,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同時,注重對個別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加以分析和指導,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自身發展和社會適應中產生的問題與困難,發展學生的心理潛能和完美個性,促進其個性全面發展。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W·B科勒斯涅克曾說過:“任何人都沒有完美的心理健康,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個人的、社會的或感情情緒的問題。”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對個別心理出現異常的學生應該高度重視,采取個別心理輔導的方法,盡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和心理問題,優化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結構。
4.通過美的滲透,促進學生身心愉悅,構建和諧的班級
當前教育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人性更加和諧完善。由于學校仍然專注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心理的教化,忽視價值、信念、審美、情感、意志、責任等方面的指導,造成學生身與心、理智與情感、科學認識與審美藝術、全面發展與專業訓練的分裂。
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把美滲透到管理的藝術中去。創造自由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優美潔雅的班級環境,以其突出的人文性,調節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校園環境之間、師生與組織制度之間,以及學生的情與理、身與心之間的矛盾關系,使學生得到心理滿足、個性解放和情感享受。
參考文獻:
[1]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太原[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90.
[2]黃忠敏.走向交往與對話的時代[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
[3]葛明榮,孫承毅,王曉靜.班主任工作藝術:從案例中學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0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