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寶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實踐,各教學階段的教學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高中階段,物理學科由于其本身所特有的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例如,教學過程復雜、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是《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要求下的又一課題。就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提出幾點意見。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策略;有效性
高中的課程改革,在近幾年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新的課程要求是在共性中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主要還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這兩者綜合起來就可以用科學能力來概括。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對于我國的教育事業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有熟練的物理知識,有靈活的物理科學思維。這些素質通過培養他們的科學能力進行鍛煉,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在物理這門學科上有很重大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準確使用物理語言的良好習慣
物理素養的養成要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做起,許多學生存在書寫不規范的現象,不能正確使用物理符號,這不僅不能夠清晰地呈現物理表象中的本質,而且容易在解題過程中失分。物理符號就是物理學習中的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規范自己的板書,時刻注意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物理語言的習慣,在高考時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失分。比如,在教學“受力分析圖”時,力較多時,用大寫的F加下標來表示彈力,用小寫的f加下標來表示摩擦力,用F與F′來表示一對彈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不能大小寫混用,角標時加時不加。有時,還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說明,這是完整解答題目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題思路表達流暢清晰,解答有根有據,否則即使寫得再好也會讓人摸不著頭腦。最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驟的書寫要工整規范,將解題思路完整、清晰地表達出來。
二、加強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的指導
物理學科問題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解題思路及解題方法和技巧的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提高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這樣,即使題型再變,學生也能很快找到解題的方向并進行分析,解題思路也能更加清晰。例如,解決力學中連接體的問題時,常用到“隔離法”,對于不涉及系統內力,系統內各部分運動狀態相同的物理問題,用“整體法”簡便。所以要培養他們對做完的題目進行拓展,對已經解完的題目再設疑—探究—解惑,讓他們能舉一反三,使思維進入新的層次。在力學解題中增強解題思維開發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
三、創設有效的課堂提問,開展有效的教學設計
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活動,同時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物理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師在創設課堂問題時,要考慮自身提出問題的有效性,通過精心設計提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望,以學生為核心,積極地引導學生而不是迎合學生。要積極鼓勵學生勇于思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進而建立自身的知識結構。這樣的課堂問題設置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所謂有效的教學設計,除了教師課堂教案外,還需要教師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針對高中物理各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程度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傳統以班級授課的基礎上建立合作小組。小組間相互學習,加上教師的科學引導,通過生生和師生的雙重互動,來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小組合作有利于教師具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便于因材施教,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交流能力。
四、教學過程中,針對科學能力設計具體方案
進行科學能力的培養,在整個高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分為幾個很基礎的環節:學生質疑,進行設想,設計實驗,實驗具體操作,進行試驗結果分析及評價,教師答疑,學生間相互交流,教師評估。這些環節的實行在現實的教學環境中可能比較繁瑣,但也是很有趣的,這樣的一種形式對于高中的學生而言必然是受到推崇的。比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章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家里設計簡單的實驗,但是前提是學生必須要得到教師一定的啟發,再結合書本和自身的理解進行設計。比如,采用什么樣的材料,怎樣設計對照等。實驗數據一定要仔細記錄,然后進行初步的分析,得出基本結論,在課堂進行討論。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咨詢教師,和其他同學討論,這樣潛移默化地學生的科學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新課標的一種理念,也是教學實踐的一種模式,需要廣大教學工作者不斷實踐和創新。
參考文獻:
傅維波.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討[J].數理化學習:高中版,2012(06).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