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娟
摘 要:對中學課堂互動教學中的環節“激發學生興趣”“注意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探究創新”和“課堂調控得當”給出了一些見解。
關鍵詞:互動教學;英語教學;要點
新課程改革中的新課標明確指出:英語教學是語言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必須做到學習者的參與、師生的合作以及情感的交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盎印?,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即教學中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內容引人入勝;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善于思考,積極參與,產生奇思異想,促使其能力不斷發展。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現教與學的互動。成功的英語教學致力于形成一種新的教學雙邊關系。
英語教學極具實踐性和交際性,同時也具備創造性教學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完美性等特征。以學生作為創造性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交際能力和發展創造能力是該學科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須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系。經過幾年培訓的教師逐漸認識到了學生的主體性,嘗試著在課堂上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但是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為解決這樣尷尬的局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激發興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按步驟、有條理地進行。每次上課都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登臺演講,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然后復習已學過的英語歌曲或是繞口令,營造輕松活潑的英語氛圍,可安定學生的情緒,把學生的興趣引向英語的學習上來。再復習前節課學過的單詞、句子,讓學生集體認讀出單詞;也可讓個別學生背誦單詞,或讓學生口頭比賽誰說得又準又多,允許重復別人提過的,這樣可為后面的教學作好鋪墊。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利用圖片、多媒體、實物等作為教具進行直觀教學,通過唱英語歌或進行一個有趣的游戲,或是讀一個繞口令,則可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情趣盎然,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一些“調和劑”和“興奮劑”,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營造一個較為輕松有趣的氛圍,從而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注意學生的主體性
備課時,根據每課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課堂形式以學生的小組交流為主:小組一般由4個(優等生1人,中等生2人,學困生1人)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在課堂上,小組匯報自學情況,一般控制在15分鐘左右。各小組的成員用英語匯報自己的預習情況,程度差點的學生可以用漢語,逐步加入英語,主要回答本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目標,組內成員采用輪流提問題的形式:小組長把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解決這些問題。
小組與小組之間交流時,可以相互解決自學中的問題,共同的難題在各自學習的基礎上討論后,即使仍然不能解決,可以加深理解。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給學生以信心
小組在討論時,教師通過巡視和參與發現問題。對一些精彩之處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對不足之處提出一些建議。對于多數小組難以理解的內容,設法引導,讓他們自己做出答案或是接近的答案。如果引導不出正確的答案,則以講授為主。教師在引導學生時,要多說鼓勵性的話語,例如:“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Keep it up!”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語言思維和交際,以至達到最佳的互動效果。
四、探究創新
教師可選擇在學生的參與下,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熟悉課文:(1)就課文提問,可由教師問學生,也可分組互相提問,特別是由學生向老師提問。這樣促使學生必須自己先熟悉課文,更要動腦筋用英語提問,達到應用的能力;(2)由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說出前半句,學生接著說出后半句,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熟悉句型、記憶情節;(3)抽學生在課堂上背誦課文,其他學生聽,然后找出錯誤,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加強聽力訓練,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可使學生熟背課文不再困難。
五、課堂調控要得當
要使互動教學活而不亂,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教學組織能力和群體控制能力。比如,當你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情景對話時,首先,必須闡明對話的交際功能,這樣對話才有一種實際的目的和意義。其次,還要明確對話中的角色,比如說是扮演學生、教師、朋友等。這樣學生才會圍繞目的和內容積極有序地準備對話。筆者曾經聽過一位老師的公開課,由于調控不當,課堂看起來很活躍,其實有些混亂了,而且學生也沒學到什么實質性的內容。由此可見,教師的組織能力、控制能力和業務水平對教學的成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圍繞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策劃本堂課應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啟發下引導學生去發現,在學生發現的要求下促使教師去啟發,師生密切配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達到互動的目的,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使得兩個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諧而充分發揮,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并能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任希華.初中英語互動教學方法初探[J].教育教學方法,2009(36).
[2]梁英.高師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42).
[3]李瑞芳.淺談英語教學中的課堂互動[J].教學改革,2009(24).
[4]毛貴蘭.略談英語教學中的互動教學模式[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