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 朱鵬飛
[摘要]通過對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研究,建立暑期專業認知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畢業實習、其他實踐環節相結合的模式化實踐課程體系,以生態學基礎課程體系為特色,老村莊調研為依托,將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專業特色建設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實踐課程體系城鄉規劃特色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2;G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1-0144-04城鎮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開展,將對我國農村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依照教育部和國家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的規定,結合廣西區和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需求,我院于2006年開設城鄉規劃專業。本專業于2012年被列為廣西高校特色專業及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的立項,為進一步形成人才培養的特色,開展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的新探索提供了條件。
一、人才培養模式
城鄉規劃專業最終要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跨專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其目的是探索跨專業培養模式,建立以生態學為背景的城鄉規劃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
(一)培養目標
城鄉規劃學以城鄉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居環境為研究對象,以城鄉土地利用和物質空間規劃為學科核心,以培養適應城鄉規劃專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為目標。
我院結合自身特點,將生態學的精髓融入城鄉規劃領域,使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有堅實的生態學理論基礎與應用技能。同時結合老村莊調研,深化專業知識應用,實現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創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城市規劃原理知識,掌握城鄉規劃專業技能,了解城鄉規劃相關知識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二)專業特色
我院在遵行城市規劃國家專業指導委員會對城市規劃專業教學計劃要求的基礎上,力求突出自己的特點,結合教師隊伍特色及教師科研、生產實踐學科構成,形成對本學科教學計劃的特色。
1.培養學生進行城鄉規劃設計,城鄉建設、管理以及工程技術的能力,突出城鄉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2.培養學生具有生態專業知識背景的城鄉規劃、建設能力。
3.培養城鄉規劃專業學生適應城鄉規劃服務的能力,尤其是在老村莊保護、農村建設和規劃方面形成專業基礎和特色。
(三)培養計劃總體結構
城鄉規劃專業課程包含五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學科與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與專業方向課程、實踐類課程和全校公共選修類課程,涵蓋了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與管理、經濟類(含體育)、文學藝術及美學語言三類課程。總體結構如下:
■
其中城鄉規劃專業基礎課程29門,要求學生掌握城鄉規劃理論、方法和歷史知識,擁有較高的藝術、美學修養和相當的邏輯、形象思維及表達能力,基本達到城鄉總體規劃設計,尤其是局部地區詳細規劃設計、城市設計和具有進行一般中、小型建筑設計的能力,并能在規劃設計中有效應用生態學理論知識。
專業與專業方向課程16門。專業課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有關生態學的基本知識,通過各類生態規劃理論學習,使學生在能夠掌握的各種規劃設計中運用生態學理論;同時開設老村莊相關課程,使當代大學生能夠了解老村莊的歷史與文化,學會對老村莊進行調查與研究,運用專業知識對老村莊進行規劃布局,進一步拓展城鄉規劃專業的業務知識和技能。
課程體系如下:
■
城鄉規劃專業課程中44.8%的課程均設有課程設計的實踐課來配合理論教學,專業實踐性課程共占總學分14.73%。這些課程設計,以專業實踐教學為主,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設計能力,靈活應用并掌握本專業具有的各項相關知識、相關技能,并能熟練運用。
然而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掌握調查分析的方法,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單靠專業教學實踐環節是不夠的,還要從不同層次和途徑來綜合建立。
二、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一)實現實踐教學和途徑
1.公共實踐課程,主要包括軍訓、入學教育、畢業教育、公益勞動、獎勵學分、認識性工作實踐、工作性工作實踐。
2.專業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專業課程設計,例如:園林植物學教學實習、藝術造型基礎教學實習、專業測量實習、建筑設計(1)課程設計、場地設計課程設計等以及專業課程實踐,例如:專業綜合訓練、暑期專業認知實踐(1)、暑期專業認知實踐(2)、畢業實習實訓、畢業設計。
(二)實踐能力培養
專業課程設計能夠有針對性地對相關專業知識進行詳細的實踐運用,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以及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問題;而專業實踐課程則是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將專業實踐課程與專業課程設計相互融合,相互提高,更多地實現學生動手實踐的基本訓練,更好地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三)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建立
1.暑期專業認知實踐
暑期專業認知實踐是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開展的科學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在暑期利用放假時間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及特長,對家鄉附近的老村莊進行調研、考察。
第一學年學生主要學習了美術基礎、藝術造型基礎、園林植物學等以及園林植物學教學實習、藝術造型基礎教學實習。學生基本掌握了素描、色彩、速寫等基礎技能,對美學具備一定的認知。根據學生所掌握的基本專業知識及專業特點,布置“暑期專業認知實踐”任務——老村莊調研。重點在于調研過程中利用已學過的課程知識,從建筑外觀、整體布局、各項生活功能分布來了解老村莊的傳統文化、建筑特點、整體布局,同時拍攝老村莊特色照片,達到從專業與藝術的角度認識老村莊,熟悉老村莊,了解老村莊歷史文化的分布及保護。
第二學年學生開始接觸專業課程學習,主要學習了生態學原理、城市規劃原理等,開始學習生態學知識以及生態學在城鄉規劃中的運用。通過專業知識的解除與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從專業的方向出發考慮各項事物的布局、規劃、設計等,能夠系統地從專業視角觀察事物,了解整體。此時再讓學生重新對之前調研過的老村莊進行考察,結合之前的外部感官,深入了解老村莊的歷史文化、整體布局規劃、建筑設計風格,并提倡學生在調研考察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以及自己的一些保護及規劃的意見或者建議添加進去,給出更加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路。這樣,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提高了了解事物、發現事物、解決事物的能力,也為之后的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進入第三年,學生系統地學習專業課程,了解專業領域,進行專業實踐訓練,能夠獨立完成相關的專業設計,同時開設“老村莊歷史與文化”、“老村莊規劃布局”專業課程,讓學生更加專業地了解老村莊。此時結合之前兩次老村莊相關綜合調查研究,形成專業的系統的調研論文,并組織學生加入“全國高等院校城市規劃委員會”及“城市規劃年會實施委員會”,促進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畢業(論文)設計
畢業(論文)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工作基本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
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以“老村莊調研”為基礎,進行以“保護”或者“保護性發展”為方向的研究或者規劃。
畢業(論文)設計開始于大學四年級,目的在于能夠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校與論文指導老師進行溝通與指導,合理地利用大學四年級的寒暑假進行老村莊調研,在大學五年級初完成整個畢業(論文)設計,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以就業為導向完成實習,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
開始于大學四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利用寒假時間對家鄉附近的老村莊進行調研、篩選,重點選出自己相對感興趣或者書寫空間較大的主題或者方向,開學時提交自己的調研原始材料,與論文指導老師共同研究,最終確定論文題目及研究方向,開始進行畢業(論文)設計。
大學四年級第二學期主要任務是撰寫論文正文。同年6月份學生上交論文初稿,經論文指導老師審核,查看論文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可有書寫空間或者書寫難度,確定出學生是否需要修改題目或者方向或者需要重新調研重新書寫,在暑假開始完成論文的初步審核。
暑假期間學生根據論文指導老師的要求完善自己的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論文最終稿。于同年9月份開學初將論文終稿上交論文指導老師,經過一個星期的集中修改,在9月底完成論文終稿并上交至學院進行評閱。
大學五年級第一學期完成論文答辯,存檔,完成整個畢業(設計)論文。
通過系統的畢業(設計)論文書寫,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學專業有目的性地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專業,了解專業水平與應用。在對老村莊的全面調研中,要求學生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明確做什么,該怎么做。在過程中學會規范,學會合理利用時間,學會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形成體系,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為之后的專業發展做鋪墊。
3.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就業的直通車,是落實“國際化、應用性”辦學特色的重要舉措。通過實習,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所學專業的感性認識,鞏固和提高所學的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在實習過程中獲得實際知識和實際工作技能,培養獨立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城鄉規劃專業實習于畢業(設計)論文全面結束后開始。要求學生在專業領域,運用專業知識,結合老村莊調研中學習到的知識,合理配置,綜合運用到實際設計規劃中,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目標。
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應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將生態學融合到專業規劃設計中,同時結合之前的實踐環節,將在老村莊調研過程中用于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更好地發揮專業水平與專業技能。
三、預期目標管理
(一)畢業(論文)設計:“自由選題”→“命題選題”
1.學生在規定范圍內利用專業知識開展研究,達到培養計劃的目標;
2.通過實地調查,掌握第一手調查資料,以實際資料為依據,撰寫論文,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論文抄襲舞弊的問題。
3.在指定的范圍內,解決城鄉規劃中的系統資源保護與利用,實現持續發展。
4.將五年的系統學習與實踐通過預定的系統化研究實現專業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理論聯系實際:老村莊調研
通過現場調查,讓學生能夠從專業視角認識老村莊,了解老村莊。利用所學專業傳承老村莊的優秀歷史文化,保護老村莊的歷史建筑,合理改造老村莊的規劃布局。經過系統的調查研究,建立以老村莊為依托的實踐課程:暑期專業認知實踐(一)、(二)→畢業(設計)論文,完成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目的。
(三)專業建設:省級特色專業
在培養“國際應用型人才”的基礎上,將生態學融入城鄉規劃領域,以老村莊調研為依托,形成特色專業。
1.建設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將生態學與老村莊調研運用到城鄉規劃中。
2.重要的專業課程均配有相關的課程實踐,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
3.建設系統的專業實踐課程,并將專業實踐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
4.畢業(設計)論文以“老村莊”為基礎,讓學生運用專業知識系統的調查與研究,將所學知識進行一次綜合運用,寫出具有專業特色的論文,鞏固專業知識。
5.在畢業實習的過程中,運用與發揮專業特色,更好地服務社會。
最終完成跨專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特色專業培養模式。
四、總結
通過對2008、2009兩屆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實踐,分析實踐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逐步修正完善,現將實踐課程體系列表如下(見P174表格)。
通過實踐課程體系的建立,讓學生能夠掌握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調查與研究,并學會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及篩選、利用,形成系統的論文模式,規范書寫,并能夠準確表達中心思想及設計理念,最終逐步完成對于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培養體系的建立,達成教與育、知識與品德的完美結合,培養出適應社會,滿足社會的優秀青年。
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建立,能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同時對于這些課程的建立與運用提供了研究與檢驗的平臺,能夠更好地促進特色專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朱鵬飛,卿貴華.規劃生態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朱鵬飛,建筑生態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陳秉釗.城鄉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11.
[4]王愛華,夏有才.城鄉規劃新思維[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6]勵立慶,王志軍.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2006.
[7]黃孫慶.論學科專業質量管理模式[J].大學教育,2012(7):123.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