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云+季艋+萬家臣
摘要:主要針對大慶職業學院高職學生自信心狀況進行自編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分別從自信總體狀況、家庭背景、選擇職業院校的狀況以及對高職生涯的期望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同時參照其他高職院校的相關研究結果。研究表明,高職院校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培養被社會認可的充滿自信的高職畢業生,必須滿足高職學生對高職生涯的期望,不僅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還要重視基礎服務的提供、校園文化的營建以及精神思想的引領。
關鍵詞:高職院校;自信心;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102-03
一、自信心的內涵與高職學生的特點
自信(Self-confidence)是指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身體、心理和社會性的信任。自信表現為有信心,不懷疑[1]。作為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信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學和心理學關注的一個熱點。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發現: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因素不僅僅在于這個人是否具有取得成功所必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還受該個體是否認為自己有取得成功的能力的預測。即實際能力和自信程度共同構成成功的先決條件。自信是一個人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特長取得成功的前提。自信會促進能力的超常發揮,增加成功的概率;自卑會抑制能力的正常發揮,降低成功的可能。所以,自信比能力更重要[2]。
高職院校作為最后批次錄取院校,生源的高考分數很低。高職學生普遍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學習積極性不高,也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被不愛學習、上課調皮、與老師作對或者沉默倦怠等行為掩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提升高職學生自信心。這首先需要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信心狀況是怎樣的,準確把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實施提升自信心教育。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針對大慶職業學院高職學生自信心狀況進行自編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同時結合其他高職院校的相關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5份,有效問卷365份。其中大一新生問卷調查占71%,大二學生的訪問調查達到56%。調查內容涉及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狀況、選擇職院的初衷、對學校的看法、對高職學習的期望、自信與否、對哪些方面更有自信等問題,本研究主要運用EXCEL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和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自信總體狀況分析
多年的高職教學經驗和同行的認知中,普遍認為高職學生的自我評價過低,在能夠完成的事情面前,認為自己干不了,總是畏縮猶豫裹足不前,壓抑了內在能力的發揮。據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關于新生自信心狀況調查數據顯示,有70%新生入學后自信心不足。江西省“構建高職高專學生自信心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組調查發現,“在近幾年的高職學生中,自信心程度高的僅占6%,自信心程度一般的占19%,自信心程度偏低的占50%,自信心程度較低的占20%,自信心程度太低的占5%”[3]。遼寧大連職業技術學院調查顯示,52.5%的高職學生認為自己不太自信,其中46%不太自信、5%不自信、1.5%自卑[4]。但是本次調查卻發現,認為自己自信心不強的學生只有10.6%,常自信滿滿的學生也達到9.09%,多數學生認為自己還是很有自信,其中認為自己在有些方面還是蠻有自信的占到49.49%,有自信但不經常有的學生占30.81%。而對于自己在哪方面最有信心,61.28%的學生認為是適應能力;其次是與人交流的能力,占22.13%;在我們普遍認為高職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最沒自信,結果出乎意料,竟然還有11.06%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最有信心(見圖1)。
圖1你對自己哪方面最有信心
雖然有研究表明,學生自身有過高估計自己表現的傾向,但是調查結果還是能夠表明90后的高職學生并不是一味地自卑,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認同,而且很驕傲自己的適應能力和交流能力。這就能夠說明現在的高職學生是自信的嗎?調查結果和實際情況都表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多數不十分自卑,也不十分自信。而且那份不自信多半被掩藏得更深,還很怕被人識破。比如上課的時候害怕回答問題,怕答錯了被笑話,保持緘默;對自己沒把握的事情有意避開;不認同自己選擇的專業以及學校;對流露出輕視的老師和同學敵對等。對于高職教師的挑戰,是如何挖潛出高職學生相對自信的一面,而不是過低歧視他們。
(二)家庭背景分析
進入高職的學生大多數是家里或族里的第一個大學生,比例高達81.7%,其中既是家里也是族里的第一個大學生有10.5%的比例,且獨生子占到69.4%。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19.4%,其中大專教育偏多,能達到12.2%。高中程度的比例最多,占41.8%,初中次之,占36.7%,小學文化的僅有2%。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不是非常高,對學習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在多年高職教學經驗中發現,問題學生的父母多存在婚姻問題,如離異、再婚或感情不好。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父母對他們的教育以及其他指導非常有限,學生的困惑難以從家庭得到解決。高職學生大多數自我管理能力較弱,與來自父母的合理管束欠缺有很大的關系。但從深入訪談調查中發現,家庭教育的畸變或缺失,增大了學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難度。要正確合理地引導高職學生,需要教師更多地進行心理輔導而不只是知識教育,而這方面在高職教育中尚不足。
(三)選擇職業院校的狀況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選擇職院作為第一志愿的學生比例為59.04%,未選擇的學生第一志愿基本上也都選擇的省內其他高職高專院校,填報本科院校的微乎其微。選擇職院的初衷份額最大的是因為比較喜歡學校所在的城市,約占40%,其次是親朋好友推薦,占22.68%,而21.65%的學生是因為考上的概率大,14.95%的學生則認為自己的志愿沒填好。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填報志愿,43.23%的學生仍會選擇職院,報本科院校的有36.98%(其中報二本院校的比率不到9%),還有近20%的學生更傾向于好大學的??啤=浬钊朐L談調查,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學生更想讀三本院校,卻因為成績太差而無法被三本錄?。欢煽兿鄬^好的學生選擇職院多是因為家庭負擔較重,不僅上不起三本,也無力承擔重讀的費用。對于高考不滿意,想重讀的比例只有12.63%,其中僅5.79%的人立志要考上名牌大學。87.37%的學生不想重讀,其中不想再次經歷一次高考的占到38.95%,而約49%的學生認為升本一樣會有個好前途。因高考成績而選擇職院是最大的原因,這與遼寧大連職業技術學院的相關調查不謀而合。該調查顯示:50.78%的學生是因為高考成績等原因被動選擇職業技術學院。其中 27.12%是高考失利不得不來;16.52%成績一貫不好,不敢奢望普通高校;7.14%是三校生只能報考職業院校;5.84%是家庭經濟困難,不能上三本。只有 13.74%的學生認為在高職院校能學到一技之長,有就業優勢[5]。
對于考上職院后,周圍人的態度持支持和高興心態的達到47.09%,其中父母家人很高興考上大學的占40.21%,親朋鄰居意料之外的占6.88%;覺得失望和可惜的態度約占53%,其中父母失望卻沒實力支持重讀的有19.05%,親朋鄰居認為可惜了應該重讀的達到33.86%(見圖2)。對于59.04%學生以第一志愿選擇職院,卻能達到53%的比例認為考上職院是失望和可惜的,足見這些高職學生及其家長和親朋鄰里并不認同職院,來自社會、家庭和內心的自卑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自信。
endprint
圖2考上職院后周圍人的態度
對于學校名氣的問題,44.79%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學習動力沒啥影響;35.94%的學生認為有點影響,但還是覺得比沒考上的人強很多;而12.5%學生認為非常有影響,尤其是對將來找工作;只有6.77%的學生覺得會影響面子(見圖3)。表面上看,近80%的學生不怎么看重學校名氣,但是在深入訪談調查中,卻發現學生在對外交往中,對于社會對學校知名度的認知看得很重。而職院對于品牌效應的重視不夠,學校名氣對學生自信心的拉動力以及招生難易程度的影響不容小覷。近兩年來,高職招生難持續發酵,山東出現96所高職院校三次投檔無人報考的現象。廣東、河南、河北甚至江蘇這樣的教育大省,均出現招生難現象[6]。零投檔正在成為許多高職院校的噩夢,一些高職院校聲稱,“如果沒有最低分數線卡著,我們愿意接收所有的高中生,就是不管你考多少分,想來就能來?!边@樣的現實情況下,學習稍好些的學生選擇高職是迫于一種無奈(高考失利加上家庭經濟狀況的約束),他們會寄希望于升本一樣有個好前途。有分就上的學生別無選擇,本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可實際上這類學生最看不起高職院校,認為上高職可惜了的多是他們。深入訪談中發現,這類學生因為看低自己而看低職院,挖潛他們的自信心是最困難的,而他們走向社會后對高職形象的影響也是最大的。職院的名氣無疑與職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息息相關,兩者互為影響。
圖3學校名氣對學習動力的影響
(四)對高職生涯的期望分析
考上高職的學生對大專學歷的認識基本是積極的態度,認為沒啥用的僅占2.6%;38.74%的學生認為有點用,但作用不大;58.64%的學生覺得大專學歷是有用的,其中27.23%的學生把它當作找工作的敲門磚,約27%的學生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素質明顯不同。可見多數學生是認可大專教育的(見圖4)。同時,他們對自己的將來充滿焦慮,超過55%的學生對將來的前途擔心,其中非常擔心的學生也并不多,僅占7%左右,也有35%的學生覺得擔心也沒用,不到10%的學生從沒想過這個問題(見圖5)。
圖4高職學生對大專學歷的認識
圖5高職學生對將來前途的擔心程度
雖然高職學生高考的分數并不理想,但他們認可大專學歷,選擇了高職這種高等教育方式,還是有著自己的憧憬與期盼。72.9%的學生是沖著將來的工作來上高職的,他們希望在高職階段能夠學到對將來工作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這些學生對新知識新東西很感興趣,約17%的學生只要是新東西都感興趣,約9%的學生對當下流行的內容更感興趣,不到1.5%的學生只要是學習都不感興趣??梢姼呗殞W生并不排斥學習,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對前途也有憂慮,但是不知道如何做更好。很希望高職期間能得到教師的引導,其中31.89%學生期望在個人綜合素質上得到教師的更好引導,27.95%的學生希望在工作就業上得到教師的引導,23.23%的學生則更關心教師在做人做事方面給予自己更好的引導和教誨,不到17%的學生希望能在專業知識上得到適當的引導。而對于學校提供的便捷服務上,約60%的學生關注互聯網的使用,這與學生們關注時代流行信息,不想脫離社會的想法有直接關系??墒怯行┰盒E聦W生沉迷網絡,不能放開互聯網的使用,有點因噎廢食,并不可取。在多年的高職教育經歷中,發現讓學生課下主動收集信息,課上積極討論才更有成效,而這些信息的獲取基本上離不開互聯網的使用。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利用互聯網是需要學校更好思考的問題,而不是將學生與互聯網隔離開來。
民以食為天。對于學生來說,食堂的好壞將成為他們對一個學校好壞的直觀判斷依據。經調查,36.8%的學生認為學校最該在食堂方面加強管理,其次是提供給他們大量信息的圖書館,約28%的學生希望加強圖書館的管理,各約17%的學生希望分別在宿舍和學習方面加強管理。而他們心中最理想的大學生活是怎樣的呢?62%的學生希望有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約25%的學生希望高職期間學校能夠重視精神培養,自己能夠獲得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各約6%的學生分別希望嚴格要求學習和學校放任不管??梢妬砀呗毦褪菫榱撕煤脤W習知識的人并不多,但是自由散漫不思進取的也不多。絕大多數學生希望高職期間生活豐富多彩,能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畢業之后能找到不錯的工作。這與高職的定位不謀而合。
四、結論
高職學生的高考分數并不理想,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并不是很大,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大學生,他們的自卑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現在的高職學生并不是單一的不自信,在有些方面還是蠻有自信的,如適應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如果高職院校的教育停留在本科一樣的學科體系的知識教育上,高職的學生無疑會一直不自信下去。但如果能選取他們感興趣的知識,挖掘他們自信的一面,他們也會變得自信滿滿。比較多的高職學生的家庭狀況并不是非常好,如果高職院校能夠用減免一定的學費或提高助學勤學的方式,將吸引一些家庭困難但學習還相對不錯的學生來就讀,這些優秀的高職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將成為高職院校的形象代表,對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聲譽與品牌效應將大有助益。在優秀學生的實際演范下,會影響一批批新的高職學生充滿自信地學習和步入社會。
研究表明,極端的高職學生并不是多數,但需要在高職階段接受良好的引導的學生卻非常多,高職院校需要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和引導。當學生的父母親朋鄰里們發現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孩子從心理、精神面貌到綜合素質發生了較大的積極改變,他們的認可不僅會提升學生的自信,還會改變社會對高職的負面認識。如果高職的教育僅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視基礎服務的提供、校園文化的營建、精神思想的引領,無疑是短視的行為。如果滿足不了高職學生對高職生涯的期望,高職院校的生存都是問題,更何談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希庭.時間與人格心理學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欒永斌.高職學生自信心分析與培養途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劉暢,張詠,關麗娟.培養高職學生自信心的若干方法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9,(3).
[4]張蔚.高職學生自信心的調查與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5).
[5]張立紅.高職學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32).
[6]周建波,閆志剛.高職教育:身份“糾結”背后[J].教育與職業,2013,(1).
收稿日期:2013-08-01
作者簡介:徐東云(1973—),女,黑龍江大慶人,大慶職業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應用經濟學、高職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學生自信心培養研究”(GZC1211004)
endprint
圖2考上職院后周圍人的態度
對于學校名氣的問題,44.79%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學習動力沒啥影響;35.94%的學生認為有點影響,但還是覺得比沒考上的人強很多;而12.5%學生認為非常有影響,尤其是對將來找工作;只有6.77%的學生覺得會影響面子(見圖3)。表面上看,近80%的學生不怎么看重學校名氣,但是在深入訪談調查中,卻發現學生在對外交往中,對于社會對學校知名度的認知看得很重。而職院對于品牌效應的重視不夠,學校名氣對學生自信心的拉動力以及招生難易程度的影響不容小覷。近兩年來,高職招生難持續發酵,山東出現96所高職院校三次投檔無人報考的現象。廣東、河南、河北甚至江蘇這樣的教育大省,均出現招生難現象[6]。零投檔正在成為許多高職院校的噩夢,一些高職院校聲稱,“如果沒有最低分數線卡著,我們愿意接收所有的高中生,就是不管你考多少分,想來就能來?!边@樣的現實情況下,學習稍好些的學生選擇高職是迫于一種無奈(高考失利加上家庭經濟狀況的約束),他們會寄希望于升本一樣有個好前途。有分就上的學生別無選擇,本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可實際上這類學生最看不起高職院校,認為上高職可惜了的多是他們。深入訪談中發現,這類學生因為看低自己而看低職院,挖潛他們的自信心是最困難的,而他們走向社會后對高職形象的影響也是最大的。職院的名氣無疑與職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息息相關,兩者互為影響。
圖3學校名氣對學習動力的影響
(四)對高職生涯的期望分析
考上高職的學生對大專學歷的認識基本是積極的態度,認為沒啥用的僅占2.6%;38.74%的學生認為有點用,但作用不大;58.64%的學生覺得大專學歷是有用的,其中27.23%的學生把它當作找工作的敲門磚,約27%的學生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素質明顯不同。可見多數學生是認可大專教育的(見圖4)。同時,他們對自己的將來充滿焦慮,超過55%的學生對將來的前途擔心,其中非常擔心的學生也并不多,僅占7%左右,也有35%的學生覺得擔心也沒用,不到10%的學生從沒想過這個問題(見圖5)。
圖4高職學生對大專學歷的認識
圖5高職學生對將來前途的擔心程度
雖然高職學生高考的分數并不理想,但他們認可大專學歷,選擇了高職這種高等教育方式,還是有著自己的憧憬與期盼。72.9%的學生是沖著將來的工作來上高職的,他們希望在高職階段能夠學到對將來工作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這些學生對新知識新東西很感興趣,約17%的學生只要是新東西都感興趣,約9%的學生對當下流行的內容更感興趣,不到1.5%的學生只要是學習都不感興趣。可見高職學生并不排斥學習,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對前途也有憂慮,但是不知道如何做更好。很希望高職期間能得到教師的引導,其中31.89%學生期望在個人綜合素質上得到教師的更好引導,27.95%的學生希望在工作就業上得到教師的引導,23.23%的學生則更關心教師在做人做事方面給予自己更好的引導和教誨,不到17%的學生希望能在專業知識上得到適當的引導。而對于學校提供的便捷服務上,約60%的學生關注互聯網的使用,這與學生們關注時代流行信息,不想脫離社會的想法有直接關系??墒怯行┰盒E聦W生沉迷網絡,不能放開互聯網的使用,有點因噎廢食,并不可取。在多年的高職教育經歷中,發現讓學生課下主動收集信息,課上積極討論才更有成效,而這些信息的獲取基本上離不開互聯網的使用。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利用互聯網是需要學校更好思考的問題,而不是將學生與互聯網隔離開來。
民以食為天。對于學生來說,食堂的好壞將成為他們對一個學校好壞的直觀判斷依據。經調查,36.8%的學生認為學校最該在食堂方面加強管理,其次是提供給他們大量信息的圖書館,約28%的學生希望加強圖書館的管理,各約17%的學生希望分別在宿舍和學習方面加強管理。而他們心中最理想的大學生活是怎樣的呢?62%的學生希望有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約25%的學生希望高職期間學校能夠重視精神培養,自己能夠獲得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各約6%的學生分別希望嚴格要求學習和學校放任不管??梢妬砀呗毦褪菫榱撕煤脤W習知識的人并不多,但是自由散漫不思進取的也不多。絕大多數學生希望高職期間生活豐富多彩,能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畢業之后能找到不錯的工作。這與高職的定位不謀而合。
四、結論
高職學生的高考分數并不理想,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并不是很大,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大學生,他們的自卑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現在的高職學生并不是單一的不自信,在有些方面還是蠻有自信的,如適應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如果高職院校的教育停留在本科一樣的學科體系的知識教育上,高職的學生無疑會一直不自信下去。但如果能選取他們感興趣的知識,挖掘他們自信的一面,他們也會變得自信滿滿。比較多的高職學生的家庭狀況并不是非常好,如果高職院校能夠用減免一定的學費或提高助學勤學的方式,將吸引一些家庭困難但學習還相對不錯的學生來就讀,這些優秀的高職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將成為高職院校的形象代表,對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聲譽與品牌效應將大有助益。在優秀學生的實際演范下,會影響一批批新的高職學生充滿自信地學習和步入社會。
研究表明,極端的高職學生并不是多數,但需要在高職階段接受良好的引導的學生卻非常多,高職院校需要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和引導。當學生的父母親朋鄰里們發現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孩子從心理、精神面貌到綜合素質發生了較大的積極改變,他們的認可不僅會提升學生的自信,還會改變社會對高職的負面認識。如果高職的教育僅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視基礎服務的提供、校園文化的營建、精神思想的引領,無疑是短視的行為。如果滿足不了高職學生對高職生涯的期望,高職院校的生存都是問題,更何談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希庭.時間與人格心理學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欒永斌.高職學生自信心分析與培養途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劉暢,張詠,關麗娟.培養高職學生自信心的若干方法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9,(3).
[4]張蔚.高職學生自信心的調查與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5).
[5]張立紅.高職學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32).
[6]周建波,閆志剛.高職教育:身份“糾結”背后[J].教育與職業,2013,(1).
收稿日期:2013-08-01
作者簡介:徐東云(1973—),女,黑龍江大慶人,大慶職業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應用經濟學、高職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學生自信心培養研究”(GZC1211004)
endprint
圖2考上職院后周圍人的態度
對于學校名氣的問題,44.79%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學習動力沒啥影響;35.94%的學生認為有點影響,但還是覺得比沒考上的人強很多;而12.5%學生認為非常有影響,尤其是對將來找工作;只有6.77%的學生覺得會影響面子(見圖3)。表面上看,近80%的學生不怎么看重學校名氣,但是在深入訪談調查中,卻發現學生在對外交往中,對于社會對學校知名度的認知看得很重。而職院對于品牌效應的重視不夠,學校名氣對學生自信心的拉動力以及招生難易程度的影響不容小覷。近兩年來,高職招生難持續發酵,山東出現96所高職院校三次投檔無人報考的現象。廣東、河南、河北甚至江蘇這樣的教育大省,均出現招生難現象[6]。零投檔正在成為許多高職院校的噩夢,一些高職院校聲稱,“如果沒有最低分數線卡著,我們愿意接收所有的高中生,就是不管你考多少分,想來就能來?!边@樣的現實情況下,學習稍好些的學生選擇高職是迫于一種無奈(高考失利加上家庭經濟狀況的約束),他們會寄希望于升本一樣有個好前途。有分就上的學生別無選擇,本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可實際上這類學生最看不起高職院校,認為上高職可惜了的多是他們。深入訪談中發現,這類學生因為看低自己而看低職院,挖潛他們的自信心是最困難的,而他們走向社會后對高職形象的影響也是最大的。職院的名氣無疑與職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息息相關,兩者互為影響。
圖3學校名氣對學習動力的影響
(四)對高職生涯的期望分析
考上高職的學生對大專學歷的認識基本是積極的態度,認為沒啥用的僅占2.6%;38.74%的學生認為有點用,但作用不大;58.64%的學生覺得大專學歷是有用的,其中27.23%的學生把它當作找工作的敲門磚,約27%的學生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素質明顯不同??梢姸鄶祵W生是認可大專教育的(見圖4)。同時,他們對自己的將來充滿焦慮,超過55%的學生對將來的前途擔心,其中非常擔心的學生也并不多,僅占7%左右,也有35%的學生覺得擔心也沒用,不到10%的學生從沒想過這個問題(見圖5)。
圖4高職學生對大專學歷的認識
圖5高職學生對將來前途的擔心程度
雖然高職學生高考的分數并不理想,但他們認可大專學歷,選擇了高職這種高等教育方式,還是有著自己的憧憬與期盼。72.9%的學生是沖著將來的工作來上高職的,他們希望在高職階段能夠學到對將來工作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這些學生對新知識新東西很感興趣,約17%的學生只要是新東西都感興趣,約9%的學生對當下流行的內容更感興趣,不到1.5%的學生只要是學習都不感興趣??梢姼呗殞W生并不排斥學習,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對前途也有憂慮,但是不知道如何做更好。很希望高職期間能得到教師的引導,其中31.89%學生期望在個人綜合素質上得到教師的更好引導,27.95%的學生希望在工作就業上得到教師的引導,23.23%的學生則更關心教師在做人做事方面給予自己更好的引導和教誨,不到17%的學生希望能在專業知識上得到適當的引導。而對于學校提供的便捷服務上,約60%的學生關注互聯網的使用,這與學生們關注時代流行信息,不想脫離社會的想法有直接關系??墒怯行┰盒E聦W生沉迷網絡,不能放開互聯網的使用,有點因噎廢食,并不可取。在多年的高職教育經歷中,發現讓學生課下主動收集信息,課上積極討論才更有成效,而這些信息的獲取基本上離不開互聯網的使用。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利用互聯網是需要學校更好思考的問題,而不是將學生與互聯網隔離開來。
民以食為天。對于學生來說,食堂的好壞將成為他們對一個學校好壞的直觀判斷依據。經調查,36.8%的學生認為學校最該在食堂方面加強管理,其次是提供給他們大量信息的圖書館,約28%的學生希望加強圖書館的管理,各約17%的學生希望分別在宿舍和學習方面加強管理。而他們心中最理想的大學生活是怎樣的呢?62%的學生希望有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約25%的學生希望高職期間學校能夠重視精神培養,自己能夠獲得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各約6%的學生分別希望嚴格要求學習和學校放任不管??梢妬砀呗毦褪菫榱撕煤脤W習知識的人并不多,但是自由散漫不思進取的也不多。絕大多數學生希望高職期間生活豐富多彩,能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畢業之后能找到不錯的工作。這與高職的定位不謀而合。
四、結論
高職學生的高考分數并不理想,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并不是很大,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大學生,他們的自卑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現在的高職學生并不是單一的不自信,在有些方面還是蠻有自信的,如適應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如果高職院校的教育停留在本科一樣的學科體系的知識教育上,高職的學生無疑會一直不自信下去。但如果能選取他們感興趣的知識,挖掘他們自信的一面,他們也會變得自信滿滿。比較多的高職學生的家庭狀況并不是非常好,如果高職院校能夠用減免一定的學費或提高助學勤學的方式,將吸引一些家庭困難但學習還相對不錯的學生來就讀,這些優秀的高職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將成為高職院校的形象代表,對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聲譽與品牌效應將大有助益。在優秀學生的實際演范下,會影響一批批新的高職學生充滿自信地學習和步入社會。
研究表明,極端的高職學生并不是多數,但需要在高職階段接受良好的引導的學生卻非常多,高職院校需要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和引導。當學生的父母親朋鄰里們發現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孩子從心理、精神面貌到綜合素質發生了較大的積極改變,他們的認可不僅會提升學生的自信,還會改變社會對高職的負面認識。如果高職的教育僅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視基礎服務的提供、校園文化的營建、精神思想的引領,無疑是短視的行為。如果滿足不了高職學生對高職生涯的期望,高職院校的生存都是問題,更何談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希庭.時間與人格心理學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欒永斌.高職學生自信心分析與培養途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劉暢,張詠,關麗娟.培養高職學生自信心的若干方法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9,(3).
[4]張蔚.高職學生自信心的調查與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5).
[5]張立紅.高職學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32).
[6]周建波,閆志剛.高職教育:身份“糾結”背后[J].教育與職業,2013,(1).
收稿日期:2013-08-01
作者簡介:徐東云(1973—),女,黑龍江大慶人,大慶職業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應用經濟學、高職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學生自信心培養研究”(GZC121100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