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坤山
摘 要:中學舉辦合唱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和諧相處、尊重他人、齊心協力等良好的品質。一所學校合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是該校音樂教育水平、音樂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重視和加強開展中學生合唱教學,不僅是必需的,更是必要的。
關鍵詞:中學合唱;教學;必要性
合唱是指一群歌唱者分成高低兩個以上的聲部,演唱同一首樂曲的歌唱表現形式,它是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要求歌唱群體音響的高度統一與協調,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中學特別是農村中學,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化課的教學,根本無暇顧及音樂教學,老師尤其認為合唱訓練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因此,對開展合唱活動觀念淡薄。其實,這存在著錯誤觀念和教學誤區。開展合唱教學,舉辦合唱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和諧相處、尊重他人、齊心協力等良好的品質。可以說合唱的普及程度,標志著一個地區的音樂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而一所學校合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是該校音樂教育水平、音樂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因此,重視和加強開展中學生合唱教學,不僅是必需的,更是必要的,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的基礎,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合唱是一種需要全身心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當學生親身參與合唱,在聽到自己與其他隊員所唱出的美妙歌聲時,不僅會在心中產生一種參與體驗的極大滿足感,而且能使人大腦輕松、精神愉快,從而能夠達到滿足人的情感生活和精神食糧的需求。
對中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孕育情感的重要時期,合唱教學能夠提供充分的情感體驗與情感表現的機會,因此在合唱的過程中不僅能夠讓他們體驗到參與表現后的審美愉悅感,而且還能逐步建立自信心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二、合唱教學是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合唱教學是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涉及的音準是合唱藝術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音準對于合唱藝術的整體表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唱中多聲部的和聲效果、音色的和諧統一,是合唱隊通過日常多聲部視唱練習,并直接體驗各種音樂要素,感受旋律的發展趨勢,感受和聲的色彩變化,體驗聲部平衡與和諧的結果。良好的聽覺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記憶力和創造力,通過長期的視唱、練耳,還會使人的大腦、眼、耳、口等各個器官協調一致,從而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及思維的敏捷性。
三、合唱教學是一項群體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共同協作
匈牙利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經說過:“沒有一個東西像合唱這樣,一個人搞好了,會影響大家?!币粋€合唱隊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小的社會群體,在這個群體組織合唱活動,進行合唱訓練本身就蘊藏著學生認識社會,實踐社會交往的教育時機。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嬌寵、家庭的熏陶,使得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強,個性鮮明,集體觀念很薄弱,缺乏合作精神,而合唱則是要依靠團隊來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藝術方式,在合唱中一切成員都要聽從指揮,不能突出個性,按照指揮和樂曲的安排,通過各聲部的精誠合作,使得各聲部之間相互融合和配合,實現音色更為和諧、整齊、統一,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高度的紀律性及遵守規則的習慣,形成集體意識,形成與他人協作的態度,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四、合唱教學所升發形成的合唱藝術,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向心力及凝聚力
我國的合唱歷史不過百年,但它告訴我們,凡是參加過合唱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演唱那些情緒激昂的歌曲時,會令人精神振奮,特別是愛國主義歌曲,它們都是寓藝術性與思想性于一體的。
如,抗日時期,民族的危難引發了中國合唱的爆發式成長,涌現出了幾十個歌詠團體,他們演唱了《游擊隊歌》《到敵人后方去》《救國軍歌》等優秀愛國抗戰歌曲。特別是產生于1939年的《黃河大合唱》,是影響最深遠的一部代表作,作品以黃河為背景,共八個樂章熱情地歌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的災難,向全世界和中國人民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黃河大合唱》帶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延安合唱運動”。它用雄渾的歌聲喚起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使他們積極投入到抗日救國的陣營中來,并獲得了最后的勝利。當代學生在合唱這首曲子時,怎能不激發起內心此起彼伏的愛國主義熱情?
五、合唱教學所升發形成的合唱藝術,最終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
提高國民素質,必須從學生抓起。合唱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身心健康、審美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還能使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精神人格得以完善。有著一千多年合唱歷史的西方國家認為合唱是凈化人類心靈最好的方式。在美國大學里,不論是什么專業的學生,合唱是必修課,從周一到周五都有兩個小時的合唱課;在日本的教育法規中將合唱以明文形式確定,兒童自六歲起就必須接受合唱教育。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亞說:“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合唱是衡量國民素質高低的標準,一個具有良好合唱教育體系并且國民整體合唱水平和修養較高的國家,它的國民素質一定是高的,并且它的經濟一定比較發達。
綜上所述,合唱不僅給人以審美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性情,而且能夠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增強自信,學會配合、理解、接納及欣賞他人,并能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及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促進學生健全品格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強烈呼吁每所學校重視合唱教學,使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到合唱中去,讓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喚起大家對音樂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在美的感化中使思想道德得到激活與升華。
參考文獻:
[1]孫小鈞.情系合唱,關愛教育.歌唱藝術,2012(1).
[2]顧玉虎.提高合唱隊員的聽覺“免疫力”.中國音樂教育,2011(5).
[3]梁茂春.百年中國合唱潮.歌唱世界,2014(1).
[4]王建柱.感受歷史,感受合唱[N].音樂周報,2000(7).
[5]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6]屠益軍.音樂教育中合唱活動的作用[J].上海教育,2003(B).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