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連波
在歷史教學中,經常聽老教師的課,收獲頗豐,對于我們年輕教師的成長非常有利,可以迅速地提升自己,從課堂教學環節、教學語言、教學模式上都給我們很大啟發,我們組在課堂教學中一般都采用以下這種模式:
導入→布置自學任務→發放學案→學生看書填寫→教師巡視指導填寫→個別輔導答疑→處理共性問題→師生、生生討論→小結強化記憶→自我檢測學生做題
這個模式是我們歷史組集體教學反思和實踐形成的,我在課上也和其他老教師一樣多次使用,但我個人總覺得缺少點什么,總覺得不盡如人意,課堂上學生思考提問的少,即使有問題也是某某空如何填等類問題,是學生不會問嗎?是學生問不到關鍵嗎?課堂非常平靜,是學生對內容都理解了嗎?通過提問反饋,答案是否定的,通過幾輪的聽課和自己的課堂實踐發現,問題就出現在學案上面!
那么,是學案不合理嗎?不是!學案是我們歷史教研組長期以來在落實主體性教育問題式教學的成果,學案對于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非常有幫助!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要手段。
原來是學案的發放時間有問題,我嘗試著先不發學案,直接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看書思考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假設,用懷疑、批判的思維去看待教材,這一來舉手提問的學生就多了,主動思考的學生就多了,課堂活了!教師個別輔導處理了共性問題后將學生的疑問最小化后再發學案,讓學生整理知識體系強化記憶,效果非常明顯。
這里涉及教學內容的一個實質問題:課堂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體還是以知識的識記為主體?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從新課程標準來看課堂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即智能目標,從升學考試和測評手段上看,識記又是一個重要的內容!而我們往往忽視其中的一項或者將二者割裂,有人甚至以課堂時間有限,知識量大為由將二者視為矛盾。其實并不然,課堂上的思維訓練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學生樂學愛學,識記則并非難事,事半功倍,成績之憂大可不必!那么可能有人會問,短短四十分鐘要給學生充分思考了,那么哪里還有時間填學案啊!我認為只要學生真正思考了,學案填與不填已經不是問題了,如果非要填寫,姑且把它當作鞏固學案更為妥當,即滿足我們知識目標和應試的需要!
那么,為什么一個學案的先發和后發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時問題的提出多少的關系這么大呢?答案很簡單:先發學案,學生就會不自覺地把填寫學案當作一節課的主要任務,而不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中去,同為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但效果大不相同!先發學案學生主動“學習”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學,后發學案學生是在開放寬松的環境中去主動探究,主動思考而學!因此,學案先發不如后發!
可能有的老師還會產生疑問:你這樣一搞,學生上課自學的盲目性不又來了嗎?問題性教學實踐證明,我們不但不要擔心害怕學生自學的盲目性,而且要歡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盲目”而帶來的創新觀點,因為無論他怎樣盲目地自學,自學的載體和范圍是固定的,對于相關的知識點對本課的內容只要他感興趣投入到學習中就行,那么自主學習的目的就基本上達到了,問題性教學的關鍵是學生自學中的問,其次才是他的問題,我認為無論是學生提出的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教師都要耐心地予以輔導講解,只有呵護學生問的欲望,他才有自主學習的欲望,才有興趣學習你的學科,有了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成績自然不在話下!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