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冬紅
摘 要: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段名言意思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己“走”,養成“自己去做,去說,去想,去嘗試,去發現,去創新,去解決問題”的語文習慣,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講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與學的最佳境界,需要教師學會放手。
關鍵詞:語文習慣;培養方法;注重細節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怎樣才能使學生變得更聰明呢?放開學生的手,讓他們去做;放開學生的口,讓他們去說;放開學生的腦,讓他們去想。不敢放開大人的手的小孩,永遠學不會自己走路。我們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發現,去創新,去經歷知識的發現和探究的全過程,去解決問題,他們才能夠真正地在學習的旅程中學會自己“走”,也才能真正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講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與學的最佳境界。
當然,要使學生學會“走”,養成語文自主學習的能力。(1)必須讓學生在思想上加以重視。讓學生明白,在考場上、在人生道路上沒有教師,沒有參考書,只有自己。因此,必須學會自己“走”。(2)必須抓住一切時機向學生講講一些名人,如,歐陽修、趙梅生、愛迪生等通過自學做出卓越成就的事跡,讓學生萌發一種信念——“我是有能力自己‘走的”。
解決了學生思想上的問題,接下來最為重要的應該還是讓學生掌握“走”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走”切實可行。本文著重在這一點上提出我的個人認識和做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注重細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葉圣陶先生早就有過精辟的論述:“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任何語文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良好的習慣。我在語文教學中著力促進學生四個習慣的養成。
1.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語文學習離不開讀寫,在讀寫的過程中,學生都會遇到疑難字、詞,僅靠課堂上教師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務必要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的習慣。我帶的每一屆學生,不僅要求每一班的教室里都備有一本《現代漢語詞典》,而且要求他們盡可能每人手頭都能配備一本工具書,方便隨時查找。在學習的過程中,凡是對字、詞、成語的音或義有疑問的,都應把字典作為最好的老師。每次練習題中出現爭議的字詞,我都舍得時間讓他們自己當堂查字典,讓學生自己弄懂,通過具體的要求、做法來督促學生養成自覺查工具書的習慣。學生不會讀、不會寫、不理解的字詞也就越來越少。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將會終身受益。
2.著力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
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一方面,積累字音、字詞、成語等,以夯實基礎,厚實學習語文的根基。比如,在指導學生積累成語時,我讓他們學會歸類成語素材。歸類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成語的系統記憶,增加積累效果。我引導學生按照成語一定的標準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讓學生體驗在學習中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分類、歸納的好處。另一方面,背誦名篇,摘抄名句,寫讀后心得,是積累語言材料、學習文章寫法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感悟作品神韻的有效方法。看的書多了,記的東西多了,到一定程度,語文能力也就增強了。具體可以這樣來操作:學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學生把自己閱讀中遇到的好詞佳句,摘抄并背誦下來,把自己讀后的感悟、啟發、收獲寫下來。教師定期檢查,我一般把這設計在作文評講的課堂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在課堂上都能展示交流自己積累的成果,讓學生讀讀優美的句、段,談談讀書的心得體會等,以此來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促進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如果教師僅是告訴學生要養成摘抄、作讀書筆記、背誦的習慣,而沒有定期地檢查、指導及督促,習慣是不會養成的。因此,不管課內還是課外,都要讓學生逐漸養成自覺思考、摘抄、分析、寫讀書筆記等積累知識的習慣,達到鍛煉學生提高閱讀、寫作能力的目的。
3.著力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我在講解每一種新體裁的課文后,總是系統地總結出該體裁課文應掌握的各個知識點,以后再碰到相同體裁的課文時,就可以大膽領著學生開展自主閱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去總結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4.著力培養學生動筆的習慣
高中生思維活躍,看一部戲、聽一首歌、讀一本書,他們都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大膽的議論。他們一般不缺乏靈感,但稍縱即逝。他們疏于記錄靈感,惰于動筆,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培養他們善于思考、勤于動筆的習慣。勤于動筆,能記錄下許多靈感、素材,能訓練寫作和書寫的速度。
具體可以這樣操作:(1)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建議他們圈點勾畫,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標示出來,幫助理清文章的思路。(2)在寫作的訓練中,我會讓學生多動筆,對于同一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構思、用不同的句式,去論述相同的主題,寫好后一起賞析。(3)在課堂上,講解擴展語句、修辭手法、仿寫等考點時,我都會讓學生盡情地想,盡情地寫,并一起分享。
二、大膽放手,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英國著名的美學家博克說:“有了正確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書海中采擷到斑斕多姿的貝殼。否則,就常會像瞎子一樣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法國的物理學家朗之萬在總結讀書的經驗與教訓時也深有體會地說:“方法的得當與否往往會主宰整個讀書過程,它能將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將你拉入失敗的深谷。”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學習方法是何等重要。有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1.給學生當好“啟明星”
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學習語文無章可循,混混沌沌,糊涂一片,無從下手,因此也就不曾下手。第一節課,我就讓學生給語文科畫知識樹,有的學生無從下手,我提示他們,可根據語文試題的程序來劃分。經過啟發、討論,學生把語文知識列成這樣幾大分支:字音、標點、語匯、語法、修辭、文言文、詩歌、閱讀、寫作。讓學生注意知識的系統性,給他們一個方向,增強計劃性,減少盲目性,少做無用功。
2.給學生當好“拐杖”
盡可能教給學生一點可以當“定理”“公式”的東西,教給他們打開知識寶藏的鑰匙。比如,學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閱讀,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語文課上總是一篇篇地聽教師分析課文,可聽了十幾年的課,做起閱讀題來還是一籌莫展,原因就在于學生自己沒有掌握讀課文的鑰匙,我告訴學生面對一篇文章,要先整體快速閱讀,弄清體裁及大致內容。
比如,在講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時,我是這樣指導的:
(1)先把握中心論點。①可以看前端的標題,議論文的標題有三類,一類是直接點明中心論點,一類是間接點明中心論點,一類是確定論述對象及范圍;②看文后的注釋,文章末尾還有注釋,那么這些注釋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只有結合作者及時代背景,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③看文章的開頭,沒有看結尾,沒有再去文中找。
(2)把握文章的整體思路,作者在寫文章之前都要先搭一個架子,然后組織材料,好的文章,材料附著在架子上,就像肉附在骨頭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須先將這些“肉”剔除,議論文則將各種論據剔除,有事例論據、引用論據、比喻論據等。材料一經剔除,文章的整體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見的做法有舍偏取正法,即將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來,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體到文章中的某個段落,具體到文章中的某個句子,單句則提取主干,復句則提取分句中的主干,特別注意關聯詞。如“不是……而是……”,取“而是”;“不僅……而且……”,取兩方面,并更側重于“而且”等。
(3)開始答題。首先“定點”找到出題點,進入“掃描”階段。以出題點為中心上下“掃描”,尋找答題點,尋找規律:代詞指代的內容在上文,比喻句所說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觀點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說明的觀點要看它前面的議論句,或后面總括性的句子,找到了答題點,還要注意答題方式,多數情況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語句作答。另外,要特別關注標點符號,及題目的配合,就能很容易理解文章,也能較容易地去答題。
3.放手讓學生“走”
在作文的寫作和批改上,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走”。
比如,在批改作文上,我經過多次嘗試并最終確定下來的方法是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文。剛開始學生還普遍認為老師真懶,攤上這么位老師,作文水平別想提高了。當我把批改要求一說,很多學生一聽,原來批改作文這么容易,這誰不會啊,立即有人開始細查了,我鼓勵他們從以下10個方面寫出具體的評語:(1)卷面是否整潔;(2)錯別字幾個;(3)有幾處病句;(4)標點符號有幾處錯誤;(5)文章中心是否鮮明、集中;(6)看文章的選材。議論文至少三則材料,材料是否圍繞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7)看文章結構。材料之后有無分析,過渡是否自然,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8)看文章布局,開頭和結尾百字內,全文六至七個自然段;(9)看是否符合文體特征的要求;(10)看語言是否簡練、流暢、深刻。
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掌握了寫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同時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文,這樣可以取長補短,而且學生每次批改作文,一般要求不能批改與上次相同人的作文,這樣有新鮮感,有興趣,每人只批一篇,負擔也不重,互相批改作文激發了學生的熱情,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探究的習慣,提高了學生鑒賞和寫作的能力,而教師最后的作文講評就更能有的放矢。
總而言之,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注重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進而讓學生自己“走”至關重要。
編輯 董慧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