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風
摘 要:初中古詩詞教學要注重拓展閱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鑒賞古詩詞并通過遷移拓展和補充拓展,豐富學生的詩詞積淀,深化對詩詞的感悟,從而培養中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提高文學素養,傳承和發揚我國的文化遺產。
關鍵詞:古詩詞;拓展閱讀;遷移;補充;積累;培養
中國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是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從《詩經》追溯起,有“風騷”并舉,有百家爭鳴,有漢賦鋪陳,更有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輝煌的并峙雙峰——唐詩宋詞。這些無不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高度的藝術價值。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傳承和發揚這些燦爛的文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始出現了古詩詞的賞析內容,每一冊語文教材中都編排有不同篇數的古詩詞。編者最主要的目的當是通過學習教材中的詩詞,培養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同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從而將這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只是,我所接觸的古詩文教學情況并不容樂觀。教材中選編的詩文本就有限,這只是浩瀚的古詩詞海洋中的一星半點。就是這些材料,對大多數語文教師來講,只是為學生講解詩意,略加賞析,然后背誦默寫,應付考試而已。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提高其文學素養,根本無從談起。我覺得把詩詞課上成這樣,無異于暴殄天物,令人遺憾之至。
我在古詩詞教學中,一方面注重精講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學習鑒賞詩詞的方法。只有懂得了鑒賞,一個人才會喜歡詩詞,才會將所學知識內化,形成自己的積淀,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另一方面,我注重學生古詩詞的拓展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重視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深刻影響,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語文教師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并通過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由此可見,課標對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關于古詩詞拓展閱讀,我從三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來閱讀。
一、背誦積累
新修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其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推薦閱讀古詩文50篇,古詩詞篇目如《關雎》《蒹葭》《觀滄海》《飲酒》《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行路難》《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觀刈麥》《錢塘湖春行》《雁門太守行》《赤壁》《無題》《相見歡》《浣溪沙》《登飛來峰》《江城子·密州出獵》《游山西村》《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我班學生備有摘抄筆記,每天摘抄一首詩詞背誦,早讀時集體背誦默寫,教師檢查背誦情況。在閱讀課上,師生共同選定幾首詩詞來誦讀鑒賞,比如,《無題》《相見歡》《浣溪沙》《江城子·密州出獵》《破陣子》等。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詩詞積累,也培養了他們的詩詞鑒賞能力,同時,學生也了解了一些詩詞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況,為課堂上學習古詩詞奠定了基礎,可謂一舉三得。
二、遷移拓展
即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遷移拓展。在學習文天祥《過零丁洋》時,學生通過理解詩意,鑒賞詩歌,領會了詩人在國家破碎、自身難保的危難時刻的憂憤情懷和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我們趁熱打鐵,誦讀鑒賞文天祥寫在同一時期的七律《金陵驛》,在教師的點播下,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詩人“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的眷戀家園之情和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至此,詩人的愛國情感更具體,詩人的形象更豐滿,留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也已滲透其中。
三、補充拓展
即與作者身世經歷或寫作風格相關聯的補充性拓展。北師大版初中語文課程的編排主要是以單元主題為編排依據的,所以古詩詞的編選并不一定能代表一個詩人的詩風,也不一定能反映詩人所處的時代問題。因此,在學生的印象中,詩人只是平面的人物,詩人的其他詩作也只是題目形式的符號,沒有實際的意義。比如,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但是選在教材中的篇目并不是典型的豪放詞,所以,我覺得有必要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真正理解豪放詞的特點和詩人的寫作風格。一方面學生心目中詩人的形象不再是平面化的,另一方面也為與高中課程的銜接做了準備。在學習蘇軾《水調歌頭·中秋》之后,我引導學生誦讀賞析了蘇軾的豪放詞代表《江城子·密州出獵》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學生真切領略了豪放詞的大氣浪漫之處。辛棄疾一生為收復中原統一河山而耿耿于懷,其民族情結感人至深。但是教材中只是選編了他的一首情致閑散的詞《鷓鴣天·代人賦》,并無代表性。所以,我們補充閱讀了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詞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因此,學生很熟悉,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輕松自如。對于那些著名的詩人、詞人,我們嘗試以小專題的形式,通過閱讀他們的經典詩作來認識他們,這將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受。所以,教材只是個引子,拓展閱讀才能帶給學生豐厚的知識積累。
要堅持古詩詞的拓展閱讀,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增加學生的文學積淀;引領學生感悟詩意情懷。
參考文獻:
[1]潘雅靜.初中生必背古詩文.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01.
[2]辛棄疾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1.
[3]蘇東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0.
[4]文天祥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07.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