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黔靈
摘 要:對于中學音樂教學,許多學生反映,他們不愛唱課本中的歌曲,認為課本中的歌曲老套,不好聽,而喜歡當今流行的歌星演唱的歌曲。就教育現狀而言,音樂教育由于沒有升學考試的外力推動,再加上有的教師音樂教學走入了誤區,只為上課而上課,音樂課缺少了趣味性。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課失去了興趣,不再與老師積極配合,音樂課也就成為一些學生的休息課。那么,如何讓學生從喜歡音樂到喜歡音樂課?這對于音樂教師,乃至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課堂;興趣;情景教育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具有文化品位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不斷繼承、發展和創新,是因為音樂從誕生之日起,人類社會就自動形成或主動創造了音樂文化的種種傳承機制。而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一條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但是,從參加工作到現在,我覺得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而是,現在的學生十分難教,特別像我們這種被認為是次科中的次科的課目就更加難上課。究竟是我們老師、學生自身的原因還是課本內容不符合學生的藝術需求
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學校、家長因素
從我校學生來源情況來看,大部分是附近城郊及城市貧困家庭子女,生源的素質相對城市的偏低。導致有一些課程開展得不是那么順利。雖然如此,但我們每一位教職工都盡職盡責,自己動手,盡量上好每一節課。學生的家長,大部分都是生活在附近城郊,文化水平較低,不重視藝術教育的發展,他們覺得:音樂是次科中的次科,學不學無關緊要,只要求孩子學好數、理、化,以后就能打天下了。而且他們成天忙于工作,有的還在外打工、做小生意,難于抽空關心學生的學業,甚至有極個別家長認為:孩子的成材無關緊要,他們覺得只要在學校有人看管就行了。他們把孩子交給學校,認為是完成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他們還認為孩子學得好,是孩子自身的事情,并非是老師教出來的;相反,孩子若學壞了,他們就會責怪老師。部分家長不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導致了我們的教學工作難以順利進展。如果我們家長能理解多一點的話,也許我們就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了。
二、教材方面
我們現在用的是湘版的教材,這教材音樂知識面很廣,內容豐富多彩,符合我們的學生學習。但對于在形形色色社會中長大的學生來說就相對“OUT”了點。曾經有學生與我說過:“老師,這是什么年代的教材了,里面的歌曲難聽,我媽媽的媽媽小時候都會唱了,怎么還讓我們學?。繎搶W一些潮流一點的,比如:搖滾、DISCO之類的,這些好聽?!彪y道這就是他們喜歡音樂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覺:若上課本的內容,學生都是垂頭喪氣的,或是很不滿意地跟你唱兩遍。但,每當教他們學唱流行曲的時候,他們的激情都很高,猶如如釋重負——大聲高唱。也許真的是計劃不如變化,我們的時代日日更新,很難適應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自己如何來引導學生學習了。
三、學生因素
在任教了一年多時間里,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不理想:課堂紀律每節課總要提醒好幾次,所教的樂理知識,總是記不住,比如:1=F,6/8表示什么意思”就這個知識點反反復復講,可學生還是若無其事,還被學生認為我管得嚴,像我這樣科目的老師就不該管他們。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早就存在了這樣的一個念頭:我是21世紀的新新人類,我的地盤我做主,我有我的個性。加上這科不用參加升學考試,學不學無所謂。所以,在課堂上,不管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有聲有色,他們就是不聽,在下面開他們的小會。你若去阻止,他們就會不服氣,越發的反叛,甚至會與你頂撞。他們覺得這樣才能顯示出他們的性格,會覺得驕傲、自豪……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音樂老師要以新理念為指導,新方法為利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從而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樂園。所以,我們就要改變我們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師再也不只是由專家編寫的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家長以及各方面社會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構新課程的合作者。為了讓學生改變音樂課是一種負擔的想法,我改變了我自己的教學方式:在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新課程中,我更尊重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智力發育遲緩,還是成績不良、有過錯。同時,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在適當的時候,我還采取正確的強化行為:贊賞他們的獨特性,贊賞他們付出努力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贊賞他們對自己的超越。給學生信心,與學生做真正的好朋友,讓他們從而喜歡你,喜歡音樂課。教育實踐告訴我,當孩子生來具有的審美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產生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的“力”美,讓我們擺脫各科教學的單純工具性的枯燥。
如今,我的上課形式是:
1.課前5分鐘左右讓學生自主表演。什么形式都行,只要積極健康、向上就可以了,而且是學生作評委,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打分。
2.課堂實行了學生管理制:學生自主管理,若提醒不專心上課的學生后還是沒做好的,文娛委員對其進行扣分。當然,有扣分就一定要有加分,對一些上課確實認真的,或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加分。這樣,讓他們覺得老師的公平性,并且他們之間就有了一個支撐點,只要我們能自如地掌握好這個點,上起課來就輕松多了,學生也學得快樂多了。
3.一開始,我們學校就要求我們音樂老師負責好每天下午第一節上課前5分鐘的唱歌課。為了更好地落實,我們找了很多學生比較喜歡的曲子,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習(在課堂上給5分鐘學生自學一遍)一個學期下來,發現,我們的學生非常厲害——一首曲子,聽一遍基本上都會唱,這也證明了我們學生的水平,應讓這些優點好好發展下去。
音樂藝術教育屬于上層建筑,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觀的自我修養,還必須通過教育和外界的影響去實現。把行為規范和藝術陶冶結合起來是中國教育的傳統。要通過積極、健康的音樂藝術教育,宣揚社會主義的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假、惡、丑,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占領教育戰線的思想文化陣地,把青少年一代鑄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
今后,我要從審美、情感和思維空間三方面提出培養發展創造潛能的舉措,即:在審美愉悅中,培育開發潛能的土壤;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讓情感點燃智慧的火花;在認識周圍世界的典型場景中,拓寬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飛起來。其實,音樂學科比其他學科更加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教師與學生之間,真情交融;教材與學生之間,引發共鳴。老師、學生、學校都認真互相配合,該科肯定能更好地發展,學生學得更加開心,老師教得更加安心??傊郧闉榧~帶,培養學生的高級情感,既是教育教學的目的,又是促進他們主動發展的有效手段。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努力吧!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起飛,讓我們明天的音樂海洋更加碧綠!
參考文獻:
[1]趙蓓瑩.中國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史紅杰.中國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