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育敏
摘 要:對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章節的教學后記進行了歸納總結,談了關于數學思想在此章節中的合理滲透。主要有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特殊與一般思想、具體到抽象思想和分類集合思想等以及對學生今后數學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數學思想;轉化;數形結合;特殊與一般;具體到抽象;分類和集合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一冊第二章《有理數》,雖然并不是本冊書的起始章節,但卻起著從小學數學到中學數學、從數到式的過渡中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使學生盡快地適應中學數學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我們在本章教學時,除按教學要求,使學生切實掌握有理數的有關概念和運算法則,具有熟練的運算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充分發掘教學內容中隱含的數學思想,使學生通過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認識數學本質,增強用數學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本章內容看,我認為著重要注意以下幾方面數學思想的滲透。
一、轉化思想
化未知為已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這種轉化的方法是中學數學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有理數》一章中,有理數減法法則、除法法則的得出就是應用轉化的典型例子。故我們在教學減法法則時,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引導學生從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關系得出法則。例如,求(+3)-(-5)的差,就是求一個數(?),使(?)+(-5)=+3,然后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結論:
減轉化為加
(+3)-(-5)=(+3)+(+5)。通過選用不同的減數、被減數的實
負轉化為正
例,使學生確信這個法則,并通過足夠數量的練習,在練習中要求學生寫出“減轉化加”的過程,使學生確信減法轉化為加法是解決有理數減法運算的重要途徑。在小結時,教師還可以對比減法法則與加法法則的探求過程,指出這實際上代表數學中常用的兩種研究方法,一是從具體到抽象;二是以已有的結論為基礎不斷拓寬轉化,對已有的結論充分利用,解決新問題,發現新結論。通過比較,使學生對轉化的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探求除法法則時也能自然地想到轉化方法。
二、數形結合思想
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是研究有理數問題的重要方法,在本章中,如有理數的大小比較,我們在教學時,可先通過實例得到:3與0;-4與0;5與8;-8與-3的大小,然后把這些數在數軸上找到相應的點,并得出:“在數軸上表示數的點,右邊的點表示的數總比左邊的點所表示的數大,最后利用數軸上的點所表示數的大小規律,得出有理數大小比較法則。這樣使學生比較直觀理解和記憶了法則的內容。特別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我們也可以利用數軸上的點的位置來確定兩個負數的大小。又如,在講解絕對值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用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向學生提出問題:|+2|、|-2|、|0|在數軸上各表示什么?學生回答:“在數軸上表示+2、-2、0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然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在數軸上表示+2、-2、0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各是多少?”此時,如果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絕對值的定義,很有可能仍然會答:“+2、-2、0”。教師就可根據數軸來詳細講解距離具有的非負性,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出:“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零的絕對值是零”的結論。這樣講解使學生加深理解絕對值的概念,并體會到數和形的相互依賴關系,理解絕對值的非負數特征,并初步使學生感知到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問題中的應用。
三、特殊與一般的思想
數學概念中,存在著許多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有理數》一章中,乘方概念就是其中的一例。乘方是乘法的一種特殊運算,當乘法中因數相同時,這種積的運算就叫做乘方。因此,我們在乘方教學時要善于利用這種關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有關概念和運算法則,如講解“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的冪的運算符號法則時,可這樣幫助學生理解:“正數的任何次冪”就是“任何個相同的正數相乘”,結果當然為正。“負數個奇次冪”就是“奇數個相同負數相乘”,結果當然為負。“負數的偶次冪”就是:“偶數個相同負數相乘”,結果當然為正。又如,本章中計算像:(-0.2)11×5010的習題,可利用乘方與乘法的關系。
解法如下:(-0.2)11×5010=(-■)11×5010=-(■)11×5010=-■×■×…×■×50
(11個■)×50×…×50=-■×10×10×…×10=-0.2×10×10×…×10=-2×
(10個50)(10個10)(10個10)
×10×10×…×10=-2×109
(9個10)
四、具體到抽象的思想
《有理數》一章中給出概念或者探求法則時,通常都是把感知材料作為出發點,從具體例子抽象出數學概念,概括出運算法則,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這一特點,重視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解加法法則時,由飛機上升、下降四種情況得出的四個算式,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應該讓學生觀察,比較加數之間的關系,然后由學生概括出法則。同時教師還必須提醒學生,在有理數集兩個數相加,不但要考慮絕對值,而且還要考慮符號,和的結果由兩部分組成(符號、絕對值)。如果學生在概括時能考慮到符號和絕對值兩要素,在今后有理數的運算中可以減少漏掉符號的錯誤。又如,在講解正負數概念時,可給學生多舉幾個具有相反意義量的例子,然后用正負數來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得出正、負數的概念,這樣得出概念就比較自然。
五、分類和集合思想
《有理數》一章中第二教時“有理數”內容中包含著數學中分類和集合的思想。我們在教學有理數分類時,應向學生講清兩點:(1)分類的標準不同,則分類的結果也不同;(2)分類的結果應無遺漏、不重復。而對于集合概念,教材安排只要求學生初步接觸一些集合、對應等現代數學思想,并不要求學生完整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學中只要求學生了解正數集、負數集、整數集、正整數集和有理數集等簡單的一些數集;能判別一個數屬于哪一類數集;會用圓圈、括號表示一些簡單的數集;會認兩個簡單數集的公共部分是什么數集。對這兩個數學思想只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有分寸地滲透,培養學生對有理數分類討論的觀點和能正確地進行分類的能力,這對今后處理數學問題十分有益。
總之,我們在《有理數》一章教學中,既要重視運算技能的訓練,更要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和數學方法的培養,它將使學生獲得自學數學、發展數學的能力。這也正貼合了當今的“時尚元素”——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并獲得把數學的思想及方法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更佳的智能結構,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施良方,崔允漷.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9.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
摘 要:對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章節的教學后記進行了歸納總結,談了關于數學思想在此章節中的合理滲透。主要有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特殊與一般思想、具體到抽象思想和分類集合思想等以及對學生今后數學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數學思想;轉化;數形結合;特殊與一般;具體到抽象;分類和集合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一冊第二章《有理數》,雖然并不是本冊書的起始章節,但卻起著從小學數學到中學數學、從數到式的過渡中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使學生盡快地適應中學數學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我們在本章教學時,除按教學要求,使學生切實掌握有理數的有關概念和運算法則,具有熟練的運算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充分發掘教學內容中隱含的數學思想,使學生通過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認識數學本質,增強用數學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本章內容看,我認為著重要注意以下幾方面數學思想的滲透。
一、轉化思想
化未知為已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這種轉化的方法是中學數學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有理數》一章中,有理數減法法則、除法法則的得出就是應用轉化的典型例子。故我們在教學減法法則時,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引導學生從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關系得出法則。例如,求(+3)-(-5)的差,就是求一個數(?),使(?)+(-5)=+3,然后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結論:
減轉化為加
(+3)-(-5)=(+3)+(+5)。通過選用不同的減數、被減數的實
負轉化為正
例,使學生確信這個法則,并通過足夠數量的練習,在練習中要求學生寫出“減轉化加”的過程,使學生確信減法轉化為加法是解決有理數減法運算的重要途徑。在小結時,教師還可以對比減法法則與加法法則的探求過程,指出這實際上代表數學中常用的兩種研究方法,一是從具體到抽象;二是以已有的結論為基礎不斷拓寬轉化,對已有的結論充分利用,解決新問題,發現新結論。通過比較,使學生對轉化的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探求除法法則時也能自然地想到轉化方法。
二、數形結合思想
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是研究有理數問題的重要方法,在本章中,如有理數的大小比較,我們在教學時,可先通過實例得到:3與0;-4與0;5與8;-8與-3的大小,然后把這些數在數軸上找到相應的點,并得出:“在數軸上表示數的點,右邊的點表示的數總比左邊的點所表示的數大,最后利用數軸上的點所表示數的大小規律,得出有理數大小比較法則。這樣使學生比較直觀理解和記憶了法則的內容。特別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我們也可以利用數軸上的點的位置來確定兩個負數的大小。又如,在講解絕對值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用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向學生提出問題:|+2|、|-2|、|0|在數軸上各表示什么?學生回答:“在數軸上表示+2、-2、0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然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在數軸上表示+2、-2、0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各是多少?”此時,如果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絕對值的定義,很有可能仍然會答:“+2、-2、0”。教師就可根據數軸來詳細講解距離具有的非負性,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出:“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零的絕對值是零”的結論。這樣講解使學生加深理解絕對值的概念,并體會到數和形的相互依賴關系,理解絕對值的非負數特征,并初步使學生感知到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問題中的應用。
三、特殊與一般的思想
數學概念中,存在著許多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有理數》一章中,乘方概念就是其中的一例。乘方是乘法的一種特殊運算,當乘法中因數相同時,這種積的運算就叫做乘方。因此,我們在乘方教學時要善于利用這種關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有關概念和運算法則,如講解“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的冪的運算符號法則時,可這樣幫助學生理解:“正數的任何次冪”就是“任何個相同的正數相乘”,結果當然為正。“負數個奇次冪”就是“奇數個相同負數相乘”,結果當然為負。“負數的偶次冪”就是:“偶數個相同負數相乘”,結果當然為正。又如,本章中計算像:(-0.2)11×5010的習題,可利用乘方與乘法的關系。
解法如下:(-0.2)11×5010=(-■)11×5010=-(■)11×5010=-■×■×…×■×50
(11個■)×50×…×50=-■×10×10×…×10=-0.2×10×10×…×10=-2×
(10個50)(10個10)(10個10)
×10×10×…×10=-2×109
(9個10)
四、具體到抽象的思想
《有理數》一章中給出概念或者探求法則時,通常都是把感知材料作為出發點,從具體例子抽象出數學概念,概括出運算法則,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這一特點,重視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解加法法則時,由飛機上升、下降四種情況得出的四個算式,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應該讓學生觀察,比較加數之間的關系,然后由學生概括出法則。同時教師還必須提醒學生,在有理數集兩個數相加,不但要考慮絕對值,而且還要考慮符號,和的結果由兩部分組成(符號、絕對值)。如果學生在概括時能考慮到符號和絕對值兩要素,在今后有理數的運算中可以減少漏掉符號的錯誤。又如,在講解正負數概念時,可給學生多舉幾個具有相反意義量的例子,然后用正負數來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得出正、負數的概念,這樣得出概念就比較自然。
五、分類和集合思想
《有理數》一章中第二教時“有理數”內容中包含著數學中分類和集合的思想。我們在教學有理數分類時,應向學生講清兩點:(1)分類的標準不同,則分類的結果也不同;(2)分類的結果應無遺漏、不重復。而對于集合概念,教材安排只要求學生初步接觸一些集合、對應等現代數學思想,并不要求學生完整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學中只要求學生了解正數集、負數集、整數集、正整數集和有理數集等簡單的一些數集;能判別一個數屬于哪一類數集;會用圓圈、括號表示一些簡單的數集;會認兩個簡單數集的公共部分是什么數集。對這兩個數學思想只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有分寸地滲透,培養學生對有理數分類討論的觀點和能正確地進行分類的能力,這對今后處理數學問題十分有益。
總之,我們在《有理數》一章教學中,既要重視運算技能的訓練,更要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和數學方法的培養,它將使學生獲得自學數學、發展數學的能力。這也正貼合了當今的“時尚元素”——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并獲得把數學的思想及方法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更佳的智能結構,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施良方,崔允漷.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9.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
摘 要:對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章節的教學后記進行了歸納總結,談了關于數學思想在此章節中的合理滲透。主要有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特殊與一般思想、具體到抽象思想和分類集合思想等以及對學生今后數學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數學思想;轉化;數形結合;特殊與一般;具體到抽象;分類和集合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一冊第二章《有理數》,雖然并不是本冊書的起始章節,但卻起著從小學數學到中學數學、從數到式的過渡中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使學生盡快地適應中學數學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我們在本章教學時,除按教學要求,使學生切實掌握有理數的有關概念和運算法則,具有熟練的運算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充分發掘教學內容中隱含的數學思想,使學生通過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認識數學本質,增強用數學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本章內容看,我認為著重要注意以下幾方面數學思想的滲透。
一、轉化思想
化未知為已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這種轉化的方法是中學數學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有理數》一章中,有理數減法法則、除法法則的得出就是應用轉化的典型例子。故我們在教學減法法則時,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引導學生從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關系得出法則。例如,求(+3)-(-5)的差,就是求一個數(?),使(?)+(-5)=+3,然后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結論:
減轉化為加
(+3)-(-5)=(+3)+(+5)。通過選用不同的減數、被減數的實
負轉化為正
例,使學生確信這個法則,并通過足夠數量的練習,在練習中要求學生寫出“減轉化加”的過程,使學生確信減法轉化為加法是解決有理數減法運算的重要途徑。在小結時,教師還可以對比減法法則與加法法則的探求過程,指出這實際上代表數學中常用的兩種研究方法,一是從具體到抽象;二是以已有的結論為基礎不斷拓寬轉化,對已有的結論充分利用,解決新問題,發現新結論。通過比較,使學生對轉化的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探求除法法則時也能自然地想到轉化方法。
二、數形結合思想
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是研究有理數問題的重要方法,在本章中,如有理數的大小比較,我們在教學時,可先通過實例得到:3與0;-4與0;5與8;-8與-3的大小,然后把這些數在數軸上找到相應的點,并得出:“在數軸上表示數的點,右邊的點表示的數總比左邊的點所表示的數大,最后利用數軸上的點所表示數的大小規律,得出有理數大小比較法則。這樣使學生比較直觀理解和記憶了法則的內容。特別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我們也可以利用數軸上的點的位置來確定兩個負數的大小。又如,在講解絕對值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用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向學生提出問題:|+2|、|-2|、|0|在數軸上各表示什么?學生回答:“在數軸上表示+2、-2、0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然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在數軸上表示+2、-2、0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各是多少?”此時,如果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絕對值的定義,很有可能仍然會答:“+2、-2、0”。教師就可根據數軸來詳細講解距離具有的非負性,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出:“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零的絕對值是零”的結論。這樣講解使學生加深理解絕對值的概念,并體會到數和形的相互依賴關系,理解絕對值的非負數特征,并初步使學生感知到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問題中的應用。
三、特殊與一般的思想
數學概念中,存在著許多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有理數》一章中,乘方概念就是其中的一例。乘方是乘法的一種特殊運算,當乘法中因數相同時,這種積的運算就叫做乘方。因此,我們在乘方教學時要善于利用這種關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有關概念和運算法則,如講解“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的冪的運算符號法則時,可這樣幫助學生理解:“正數的任何次冪”就是“任何個相同的正數相乘”,結果當然為正。“負數個奇次冪”就是“奇數個相同負數相乘”,結果當然為負。“負數的偶次冪”就是:“偶數個相同負數相乘”,結果當然為正。又如,本章中計算像:(-0.2)11×5010的習題,可利用乘方與乘法的關系。
解法如下:(-0.2)11×5010=(-■)11×5010=-(■)11×5010=-■×■×…×■×50
(11個■)×50×…×50=-■×10×10×…×10=-0.2×10×10×…×10=-2×
(10個50)(10個10)(10個10)
×10×10×…×10=-2×109
(9個10)
四、具體到抽象的思想
《有理數》一章中給出概念或者探求法則時,通常都是把感知材料作為出發點,從具體例子抽象出數學概念,概括出運算法則,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這一特點,重視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解加法法則時,由飛機上升、下降四種情況得出的四個算式,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應該讓學生觀察,比較加數之間的關系,然后由學生概括出法則。同時教師還必須提醒學生,在有理數集兩個數相加,不但要考慮絕對值,而且還要考慮符號,和的結果由兩部分組成(符號、絕對值)。如果學生在概括時能考慮到符號和絕對值兩要素,在今后有理數的運算中可以減少漏掉符號的錯誤。又如,在講解正負數概念時,可給學生多舉幾個具有相反意義量的例子,然后用正負數來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得出正、負數的概念,這樣得出概念就比較自然。
五、分類和集合思想
《有理數》一章中第二教時“有理數”內容中包含著數學中分類和集合的思想。我們在教學有理數分類時,應向學生講清兩點:(1)分類的標準不同,則分類的結果也不同;(2)分類的結果應無遺漏、不重復。而對于集合概念,教材安排只要求學生初步接觸一些集合、對應等現代數學思想,并不要求學生完整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學中只要求學生了解正數集、負數集、整數集、正整數集和有理數集等簡單的一些數集;能判別一個數屬于哪一類數集;會用圓圈、括號表示一些簡單的數集;會認兩個簡單數集的公共部分是什么數集。對這兩個數學思想只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有分寸地滲透,培養學生對有理數分類討論的觀點和能正確地進行分類的能力,這對今后處理數學問題十分有益。
總之,我們在《有理數》一章教學中,既要重視運算技能的訓練,更要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和數學方法的培養,它將使學生獲得自學數學、發展數學的能力。這也正貼合了當今的“時尚元素”——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并獲得把數學的思想及方法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更佳的智能結構,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施良方,崔允漷.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9.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