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振堃
摘 要:寫作,如何做到“有話可說”,拓寬視野?關(guān)鍵是要善于觀察生活,并善于運用虛實相生的方法。
關(guān)鍵詞:生活;素材;虛實
我在農(nóng)村從教十多年,學生普遍畏懼作文,是因為拿起筆來“無話可說”。不懂習作的方法倒在其次,關(guān)鍵就是怕沒有東西可寫。
那么,作文怎樣才能做到有話可說呢?關(guān)鍵是兩點:一是要善于觀察生活;二是要善于虛實相生。
一、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作文中最好的素材
觀察生活,就是要用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及其變化。有的孩子只顧埋頭讀書,也不留心觀察路前路邊的變化。比如,不久前,家人告訴我,我家房子旁邊的垃圾堆被鎮(zhèn)政府鏟掉了,并且不允許居民再倒垃圾了。這個垃圾場是個大污染源,周邊總有一股怪味,并且看到就心煩,甚是頭痛。如果關(guān)注了這個變化,寫一篇環(huán)保方面的作文還會無話可說嗎?事實上,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比如,春天到了,大地變綠了,我們農(nóng)村田野里各種各樣的花兒都開了,色彩斑斕,各種各樣的動物都活動開來。如果注意觀察這眼前的美景,寫一篇寫景的文章還會無話可說嗎?只要注意觀察身邊的大小變化,留心身邊美的東西,筆下的素材定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二、虛實相生,可以充實作文素材
作文是寫真的好,還是寫假的好。其實真假就是實與虛的問題。假就是說虛構(gòu)、虛擬。我覺得全真不好寫,全假更不行,實實虛虛,虛實相生才好。在一篇文章里如果“復制”真實生活,文章便索然無趣;如果一味“編造”離奇情節(jié),同樣使讀者反感。所以,要像小說中一樣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筆下的人物才能成為鮮活的典型。托爾斯泰說:“直接寫某個人,絕不典型。”就是說要虛實相生,虛實互現(xiàn)。需要說明的是,寫“虛”的能力是一種恰切抒發(fā)作者主觀情意的“表現(xiàn)力”,它允許合情合理、藝術(shù)加工的“虛構(gòu)”與“虛擬”,但絕不是違背情理。如,曹操的《觀滄海》(人教版七年級第十五課)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句詩是為表達出詩人想統(tǒng)一中原的遠大抱負服務的,由此聯(lián)想出的一句詩,這樣寫讓全詩充滿了張力。針對社會的陰暗面或生活的隱晦處,我們完全可以借助親身經(jīng)歷的見聞感觸,轉(zhuǎn)換視角,虛擬角色,讓我們筆下的素材充滿活力。
總的來講,如果能做到善于觀察與虛實相生,不僅寫起作文來不會無話可說,而且生活會像《童趣》中的主人公一樣快樂無比。
參考文獻:
蔡智敏.中學生作文素材百科全書.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1.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