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軍
摘 要: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其關鍵在于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學習物理的興趣,在于教師的引導和教學方式。本文通過對培養學生物理興趣性的點滴體會,導出興趣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興趣 ;物理教學;適時設疑;培養
中學生剛接觸物理這門全新的課程,開始時學生信心十足,但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不少同學對物理的新鮮感逐漸淡化,產生厭學情緒,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局面。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注意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首先要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個性,因地制宜,讓學生感到學物理很實用,有價值。
如在進行“密度測量”教學時,教師提前讓學生了解密度的應用,目的是使學生先了解密度的應用不僅可以計算質量、體積,而且還能鑒別物質。這時有學生提出來:可以鑒別金銀手飾嗎?教師肯定的給予回答:“能!這節課就是要讓同學們學習密度測量,從而掌握鑒別物質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激發,聽課情緒更高,求知欲望更強,能出乎預料地掌握好密度測量的方法。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只要每節課都能堅持恰當地把物理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自身的進一步學習發展的需要有機地聯系起來:從簡單的生活常識煮飯、燒水到自然現象中的霧、露、霜的形成;從簡單的肩挑人扛到現代化的家庭電器化,工、農業生產的機械自動化;從簡單的步行、游泳到飛機、輪船的制造;從火藥發明到原子彈,人造衛星的上天,使學生懂得學好物理知識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這就能使學生的好奇心,轉變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消除“讀書無用”的思想。
其次,教師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更為重要。
一是課程觀的轉變。教師要認識到未來社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給學生不僅是書本知識,更應該是學習的方法。二是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教師既是知識傳遞者,又是學生的榜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主導作用下才能得以發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之上。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才能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二、上好每一節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的學生好奇心強,而好奇心又是激勵人們探索知識的起點,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每一節課我們都要時時注意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1.上好起始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學角度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規律看,人們對事物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而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物理,如何才能讓學生對物理課產生良好的印象?關鍵是上好起始課。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做些有趣的實驗。如:讓學生觀察燒瓶頸部的水沸騰了,而金魚卻在下面的水中游來游去;水在紙制的“鍋”里燒開等等。還可以向同學們講很多有趣的自然現象,比如:一杯熱水冒“白氣”,冰棍也冒“白氣”,冬天能看到口中吐出的“白氣”,夏天卻看不到;人絕對不能靠近高壓帶電體,但鳥雀卻平安地停在高壓裸線上。這些做法都可以使同學們感到十分新奇,興趣盎然,愛上了物理課。
2.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而興趣是帶有情感色彩的。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商”,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他們每上一節課都有新鮮的感覺。如:在講“物體的浮與沉”一節時,教師可以結合演示實驗提出下列問題:為什么木塊放在水里總是浮在水面,而鐵塊放在水里總是下沉呢?學生答:因為木塊輕,而鐵塊重。這時教師用實驗來展示同質量鐵塊與木塊放在水里的情況,又問:同質量鐵塊與木塊放在水里,鐵塊為什么還沉下去呢?學生可能引起驚異,再問:輪船都是鋼鐵做的,為什么卻能浮在水面上呢?學生感到迷惑不解,形成認識沖突,急于知道其原因,這時教師拿出一支剪去頭部的廢牙膏殼,卷成實心狀,放到水杯里,則見牙膏殼下沉,然后又將牙膏殼恢復成圓筒狀,頭朝下放入水杯中,牙膏殼立即浮在水面上,接著又問:牙膏殼的質量未變,為什么空心的牙膏殼能夠浮在水面上呢?這時學生各抒己見,思維活躍在教學過程中。
三、重視實驗教學,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1.做好演示實驗。初中生身心發育迅速但尚未完全成熟,對新學的物理知識充滿好奇心,但未必都能理解。例如“浮力產生的原因”對于初中生來說還很難理解的,但如果采取下面的教學方法,效果就大不一樣:教師將塑料飲料瓶去底,打開瓶蓋倒放,將一好的乒乓球放入該飲料瓶中。讓學生猜測如果注水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想完后再注水,此時乒乓球并不浮起。分析此現象的原因,讓學生想辦法怎么樣能使球浮起。思考討論后,把瓶子放入一盛有水的燒杯中可觀察到乒乓球上浮至漂浮,從而很自然的使學生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認真指導和規范學生分組實驗。中學生雖然都喜歡上分組實驗課,難掌握正確的實驗方法,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如“探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規律”,讓學生動手操作,熟悉電流表的使用規則,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測量數據探索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3.讓學生邊學邊實驗。物理知識的掌握,著重于“理解”,而很多學生不理解卻去死記硬背,“邊學邊實驗”能使學生在實驗中增加感性認識,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有助于學生體會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例如:在兩個小燈泡串聯組成的電路中,要求學生用電壓表測兩只小燈泡的電壓,并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經常出現小燈泡不亮或電表沒有示數等故障,自己不知原因何在。我指導學生將其中某個燈泡斷路(擰松燈泡使之與燈座脫離)或短路(用一段導線將燈座的兩個接線柱連起來),觀察電壓表示數的變化。然后換另一個燈泡重復上面的實驗,使學生獲得電路故障的感性認識。最后再結合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以后學生做實驗出現類似故障時自己就能排除。“邊學邊實驗”一方面使學生逐漸體會到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實驗,另一方面養成用實驗的方法去驗證理論、去獲取知識的學習習慣,從而消除學生畏難、厭學情緒,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新的課程標準、新的物理實驗教科書,都對物理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只有轉變教學理念,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上好每一節課,用自己心中酷愛物理的情感去培養和激勵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