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祖勇
摘 要:設施蔬菜是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沛縣不斷擴大設施蔬菜規模,提高了設施蔬菜種植效益。該文針對沛縣設施蔬菜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對策,政府做好政策支持引導、搞好農業技術服務、突出園區建設、促進沛縣設施蔬菜發展的重要措施。旨在為促進沛縣蔬菜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設施蔬菜栽培;現狀;問題;對策;沛縣
中圖分類號 S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56-02
1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設施蔬菜作為沛縣三大優勢主導產業之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近幾年,沛縣不斷擴大高效蔬菜規模,提高蔬菜生產效益。綜合分析沛縣蔬菜產業現狀及存在問題,對進一步推動沛縣蔬菜產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1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從調查情況看,沛縣日光溫室蔬菜平均667m2效益達8 000~10 000元,大棚蔬菜6 000~8 000元,中、小棚蔬菜4 000~6 000元;設施食用菌、花木的種植效益更高;而露地蔬菜667m2效益僅1 000~2 000元,糧食等農作物的種植效益更低。
1.2 促進勞動力就業,社會穩定 蔬菜種植作為第一產業,本身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面積用工量是糧食生產的數倍。這樣既增加了就業機會,又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
1.3 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 設施蔬菜生產在茬口安排、品種選擇、育苗技術、施肥灌水技術、溫濕度調控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方面均顯示出較高的技術內容,從而促進了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
2 沛縣設施蔬菜栽培現狀
2.1 沛縣自然狀況 沛縣位于江蘇西北部,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早春氣溫回升快,秋季晝夜溫差大,冬季極端低溫較高,為設施蔬菜生產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非常有利于春提前、秋延遲及越冬設施栽培,另外,沛縣交通發達,為蔬菜運輸提供便利。
2.2 沛縣設施蔬菜栽培的基本情況 全縣設施蔬菜面積2013年13 200hm2。比2012年增加1 000hm2增長8.2%,2013年平均667m2效益14 000元。全縣分為5大基地:一是以張莊鎮、河口鎮、棲山鎮為中心的包菜、花菜生產基地,共2 500hm2;二是以敬安鎮為中心的設施辣椒制種基地,共700hm2;三是以沛城鎮、胡寨鎮為中心的設施茄子生產基地,共3 000hm2;四是以大屯鎮為主的設施草莓生產基地,總面積2 000hm2;五是以安國鎮為中心的西瓜生產基地,設施面積5 000hm2。
2.3 沛縣設施蔬菜栽培的主要特點
2.3.1 生產規模不斷壯大,面積逐年增加 近幾年來,沛縣縣委、縣政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多方籌措資金逐年為設施蔬菜基地修渠鋪路。加上設施蔬菜效益高,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全縣設施蔬菜面積不斷擴大,2013年較2012年增加1 000hm2。
2.3.2 加強管理,產品質量明顯升級 縣農委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實行縣級推廣人員對鎮包干,加強科技入戶、農民培訓工作,加大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力度,取得較好的效果。2013年新認證“三品”26個,其中無公害19個、綠色食品5個、有機食品2個。
2.3.3 農業科技不斷創新 設施農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事關效益的高低。為此,加大了設施農業中一些關鍵技術的應用力度,以大棚、溫室為主的一批先進應用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如無滴膜、遮陽網等。
2.3.4 產品外銷,培養一批經紀人 由于沛縣設施蔬菜面積大,加上本地交通發達。大部分產品都是外銷,這樣就培育了一批經紀人。
2.3.5 蔬菜設施栽培專業村、專業大戶不斷涌現 縣委、縣政府以發展設施專業村、專業大戶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效設施農業發展,新增各類蔬菜種植專業村15個,2hm2以上規模種植大戶400余戶,形成了辣椒制種專業村、長茄專業村、西瓜專業村、辣椒專業村等有特色、有規模的專業村。
3 設施蔬菜栽培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種植品種結構不合理 設施蔬菜專用品種的引進、試驗、篩選、推廣還薄弱,設施蔬菜生產品種內部結構還不盡合理,蔬菜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不合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不夠強。
3.2 重茬種植,病害相對較重 一些老的日光溫室、大棚區,如:沛城鎮張劉莊村、大屯鎮十大屯村種植區等由于常年連年種植,土地基本上沒有輪作換茬和休整,有機肥施用少,土壤肥力下降,養分失衡、富營養化等,造成蔬菜產品品質降低,病害日趨嚴重。
3.3 科技含量不高 農戶亂打農藥現象嚴重,不按規律施肥、土壤鹽漬化,該鋪白色塑料地膜卻鋪黑色塑料地膜,一些高科技技術還未得到應用,部分菜農經驗色彩濃厚,科技含量不高。防蟲網、黃板等一些先進適用技術未能應用。
3.4 棚架結構不合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 生產中塑料大棚的規格不統一,表現在設施用材不統一,結構不規范,大棚跨度不一,長度不齊,田間布局不合理。沛縣設施蔬菜栽培棚架、溫室大部分是農戶自己建的。如:棚架拉桿間距標準是0.6m,而農戶自己建的是0.8~1m。間距過大,保護措施不配套。根據調查,現有大多數小型日光溫室后墻矮,2014年早春溫度低,光照差,沛城鎮、胡寨鎮大多數農戶嫁接的茄子苗沒有成活,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蔬菜生產設施檔次不高,新型設施結構更新步伐慢。
3.5 投入嚴重缺乏,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設施蔬菜需要溝、渠、路、電、保護措施配套,一次性投資大,大部分農戶資金缺乏,金融部門貸款難,發展嚴重受阻;沒有形成保障產業持續發展的長效投入機制。當前,田間基礎設施水平不高,溝、渠、橋、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強,每年都因風雨災害,給設施蔬菜生產帶來不小的損失。endprint
4 促進沛縣設施蔬菜發展的對策
4.1 政策引導,促進發展 政策是促進設施蔬菜發展的基石,有了好的政策支持,設施蔬菜會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縣委、縣政府要每年都出臺政策性文件,落實優惠政策和工作保障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強化激勵機制。設立專項獎勵資金,調動各鎮發展蔬菜產業的積極性。二是加大項目和資金扶持力度。在項目分配上,在支農資金和財政周轉金的安排使用上,向蔬菜保護地建設重點鎮、重點村傾斜。三是及早謀劃和建設蔬菜產業項目。在種植小麥之前及早調整蔬菜保護地建設用地,為蔬菜保護地建設預留空間和時間,為大規模開展高標準棚室建設創造條件。四是調結構、促增收,全力打造特色產業板塊。進一步擴大安國鎮設施西瓜面積、敬安鎮辣椒制種面積、沛城鎮、胡寨鎮設施茄子面積,增加農民收入。
4.2 搞好技術服務,推進設施蔬菜發展 設施蔬菜種植技術相對較高,搞好技術服務能讓農民放心。技術服務是設施蔬菜發展的保障,為此要做到:一是科技人員深入到農戶。縣農業部門抽調技術骨干成立技術服務組,進駐設施蔬菜產業基地,積極做好基地規劃、設計和種植戶的技術培訓、指導等工作。二是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入戶進棚。以科技示范戶為載體,引進和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蔬菜種植效益和科技含量。三是加強標準化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宣傳力度,把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銷售工作與品牌農業結合起來,使其成為沛縣蔬菜產業的經濟增長點。四是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科技素質。組織農民到山東壽光、等先進地區參觀學習。
4.3 加強園區建設,促進產業發展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不僅要解決品種結構、產量結構、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式等問題,更要解決規模生產經營的問題。在發展蔬菜產業過程中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成基地”的道路。加強同區建設,促進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
5 結語
發展蔬菜生產是沛縣農業增效、農民致富、農村穩定的重要途徑。如今沛縣設施蔬菜產業發展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只要有了政府好的政策支持與幫助,農民能得到技術上的服務,有了園區的引領,相信沛縣設施蔬菜生產將克服目前存在的困難,解決各種不利因素,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向著高產、高效、安全、優質的方向轉變,較好的滿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使蔬菜產業得到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山東農業大學.蔬菜栽培學總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馬新立.溫室種菜難題解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3]梁稱福.蔬菜栽培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4]趙軍勝.設施蔬菜栽培實用新技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5]張福墁.設施園藝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