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峰
摘 要:以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為例,總結了十幾年來生態公益林建設的主要做法及經驗,分析了生態公益林建設的主要成效。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做法;成效;尤溪縣
中圖分類號 S7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111-02
尤溪縣是我國南方林區重點縣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施生態工程,我縣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天然林的過量采伐,尤其是天然闊葉林大量被人為破壞,造成珍稀野生動植物數量減少,甚至瀕臨滅絕。據調查,目前尤溪縣針葉林已占居主導地位,存在著林分樹種單一,森林結構較不合理,森林總體質量不高,森林生態防護功能較弱等問題。因此,實施生態公益林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1 生態公益林建設基本情況
1.1 區劃遵循的原則
1.1.1 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 堅持生態公益林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抓好對生態環境有廣泛影響、脆弱地區的治理和建設。
1.1.2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 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生態環境保護和破壞的不同程度,劃分生態保護與治理功能區,實施分區治理和總體布局的科學配置,突出江河流域、水庫周圍防護林建設。
1.1.3 因害設防,生態優先的原則 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特點,生態環境脆弱程度,以及防災減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總體需求,因害設防,集中在重點區位和關鍵部位,進行綜合治理和保護,把生態效益放在優先的地位。
1.1.4 適度規模,相對集中的原則 堅持生態公益林分布上體現適度規模,形成重點的生態功能區,相對地集中連片,便于集中管護,并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效益。
1.1.5 依法辦事,維護權益的原則 生態公益林建設全過程堅持遵循法律規定程序,維護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堅持尊重林農意愿和依法劃定相結合,規范生態公益林的區劃界定工作程序。
1.2 建設規模 尤溪地處閩中、戴云山脈以北,全縣國地面積34.22萬hm2,林業用地面積27.93萬hm2,占國土地面積的81.6%,有林地面積25.18萬hm2,森林覆蓋率73.6%。從2000年起,尤溪縣部署開展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工作,2002年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據統計,全縣現有生態公益林6.95萬hm2,占林業用地的24.9%。生態公益林按事權等級分:國家公益林5.32萬hm2、占76.5%,省級公益林1.63萬hm2、占23.5%;按保護級別分:一級保護1.36萬hm2、占19.6%,二級保護3.59萬hm2、占51.6%,三級保護2.00萬hm2、占28.8%;按林種結構分:特種用途林0.65萬hm2、占9.4%,防護林6.30萬hm2、占90.6%;按權屬分:集體林6.06萬hm2、占87.2%,國有林0.89萬hm2、占12.8%;按生態保護治理區分:東部中山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林區1.99萬hm2、占28.6%,西北部中低山封山育林水土流失治理區1.24萬hm2、占17.8%,中部丘陵河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林區3.89萬hm2、占56.0%。
1.3 布局特點
1.3.1 國家生態公益林 在尤溪縣的重點區位是“一區三庫二條線”:“一區”是含有國家級重點保護一、二級野生動植物類型的保護區;“三庫”是庫容在1億m3以上的水口水庫、街面水庫和水東水庫庫區周圍一重山;“二條線”分別是閩江干流和一級支流尤溪河(縣境內長125km)兩岸一條線,以及國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兩旁一條線。此外,還有零星分布的山體坡度大于36°,巖石裸露、土層瘠薄、森林采伐后難以更新或難以恢復的地帶。
1.3.2 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 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是與國家公益林總體布局相貼近和相互銜接的,它在尤溪縣的重點區位是“三區三線四個點”:“三區”是指尤溪河的二級支流源頭區,中小型水庫周圍匯水區、中山陡坡26°~35°天然林水地保持林區;“三線”是指尤溪河二級支流兩旁一條線,水庫干渠一條線,交通干道綠色通道一條線;此外,還有4種點狀分布:集鎮村莊周圍風景綠化點、城鎮綠色通道點、林業教學科研試驗點、古跡名勝風景點。
2 生態公益林建設的主要做法
2.1 科學區劃,合理布局 2000年12月,尤溪縣被確定為福建省林業分類經營改革試點縣后,縣政府成立領導機構,制定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工作方案,于2001年3月在全省率先完成試點。按照國家公益林認定辦法和省級生態公益林界定標準,進行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之后,于2005、2007和2010年先后3次對重點生態公益林進行調整,生態公益林布局更趨合理。國家級生態公益林主要分布在自然保護區(點),庫容在1億m3以上的水庫庫區周圍一重山,以及尤溪河干流兩岸和交通干線兩側一重山;省級生態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尤溪河的二級支流源頭區及兩岸,中小型水庫周圍匯水區,以及中山陡坡26°~35°天然林水地保持林區。
2.2 落實責任,推進保護 制定和完善目標考評機制,層層落實責任,提高管護質量。一是落實生態公益林的管護責任制,全縣劃分責任區,確定護林員,簽訂責任書和管護合同。二是落實林業站監管的主要職責、主要權利、獎勵措施和懲罰辦法。三是規范護林員的管理,對生態公益林護林員的設置與選聘、職責與權利、獎勵與懲罰做了明確規定。四是注重管護質量,每年組織2次檢查,作為兌現發放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的依據。五是建立森林資源信息數據庫,并進行年度變更調查和作出評價。六是建立自查抽查制度,林業站、國有林業場站對轄區內生態公益林管護情況全面自查。七是探索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
2.3 強化監管,補償到位 根據福建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要求,規范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的使用與管理。一是森林生態公益補助資金由縣林業局在指定銀行設立“生態林補助資金專戶”,單獨建立賬戶核算。二是護林員工資、監管員工資根據年度質量檢查結果,由縣生態公益林管理辦公室根據當年簽訂的管護合同、監管合同進行審核后,直接兌現工資給護林員、監管員。三是剩余基金明確規定主要用于村民分紅,或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專題討論用于村公益事業。endprint
2.4 分類實施,合理利用 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劃分3個保護等級,分別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一是生態區位極端重要、環境極其脆弱、采伐后難以更新的森林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等的防護林,以及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實驗區毛竹除外)列為嚴格保護。嚴格保護的生態公益林,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二是閩江干流、尤溪河兩岸、庫容6億m3以上等重要區位的生態公益林,以及除嚴格保護外的特種用途林列為重點保護。重點保護的生態公益林,允許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采伐方式采取擇伐或機械式帶狀采伐,主要控制指標是伐后郁閉度。三是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前為自留山和人工商品林的第一代林分以及未列入嚴格和重點保護的防護林列為一般保護。一般保護的生態公益林,在保護的前提下,可進行合理的改造,逐步更替單一樹種和單層林分,引導形成復層混交林允許進行撫育、改造和更新性質的采伐。
3 生態公益林建設主要成效
3.1 生態效益日益明顯 據有關部門對全縣重點生態公益林的監測結果顯示,建設生態公益林增加了空氣中負離子濃度和空氣濕度,對抑制氣候變暖和改善水質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生態公益林保護和建設的加強,生態公益林在水源涵養、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凈化大氣、改善小氣候、減輕災害、森林旅游、儲存能量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
3.2 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尤溪縣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實現了森林資源生長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環。全縣森林健康狀況良好,森林植物生物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生態公益林質量不斷提高。全縣生態公益林林分中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的比重達到66.7%,林分平均郁閉度達到0.8以上。
3.3 森林觀景不斷優化 全縣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0.23萬hm2;自然保護小區58個,面積1.26萬hm2;有枕頭山、羅漢山省級森林公園,面積0.18萬hm2,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形態、群落結構得到改善,森林景觀不斷豐富,促進了生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提高了林農的致富能力。
3.4 生態補償效益初步顯現 森林生態補償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支出,在補償標準上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逐年給予增加,直接補償給林農的補償費逐步形成了定期增長機制。全縣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涉及15個鄉(鎮)、259個村(含鄉林場)和5個國有林業經營單位(國有林場、采育場、國有林管理站、林科所)。2013年,直接給林農的補償性資金1 667.53萬元(含護林勞務費),占總資金的96.8%,惠及9萬農戶。
4 建議
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建設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民眾生態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補償標準偏低,針葉林仍占有較大比重,非木質利用水平不高等問題。因而,今后一要加大生態公益林保護宣傳,增強民眾保護意識;二要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建立補償金與財政同步增長機制;三要在做好生態公益林保護的同時加大林分修復改造資金投入,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四要積極探索生態公益林的非木質利用,增加公益林經營的經濟效益,解決利用與保護矛盾。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