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
摘要:以職前職后融合的理念,從職后人才基本素養的角度進行專業課程技能目標的設定,專業核心課程根據職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設定課程的核心能力指標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標尺;以專業課程延伸的社會實踐平臺促進在職教師的專業成長并提升教育教學有效性;同時以職后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載體,改革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從內容選取、教學組織、課程評價改革等方面對專業課程教學進行深入改革。以上三者有效融合,構建專業課程、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建設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職前職后融合理念;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改革可以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兩個層面來理解,這兩點對應于高校的兩個重要職能——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落實到每個教師的工作中會各有側重,但如何對兩者進行協調,是高校提升競爭軟實力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從職后的視角來審視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社會服務平臺的構建對提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并提高針對性。教師通過參與社會服務,更好地了解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養更符合高職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2)有利于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內容選取、教學過程組織、質量評價等)。教師通過參與社會服務,根據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和行業發展需求,更好地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技能訓練與課程考核更有針對性。(3)有利于提升崗位適應性,使所學與所用距離更近。
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理念及改革內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職前職后融合的理念,從職后人才基本素養的角度進行專業課程目標與技能目標的設定,各專業核心課程根據職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設定課程的核心能力指標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標尺;同時以職后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載體,從內容選取、教學組織、課程評價等方面對專業課程進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改革重點是構建本專業的專業課程、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建設體系。
(二)改革的內容
基于職前與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前課程改革內容(1)課程內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學內容選取的有效性——結合職業特點,在專業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處理好“高等性”與“職業性”、“知識習得”與“職業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在原有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對應崗位實際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相應選擇,突出有效性和適崗性。(2)教學研究改革。以職前職后融通的視角,選擇教學研究的切入點,尋找與職業發展聯系緊密的選點進行教學研究,把握職后人才發展的前沿理念和發展態勢,反哺專業課程教學,以科研促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3)課程評價改革。主干課程的知識及能力評價應與主要工作崗位的核心能力緊密對接。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后課程改革內容(1)以職前課程為原點,每個課程團隊組建一個服務社會的項目團隊。(2)以課程為原點,開發與職前課程對應的職后教育培訓包。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實踐改革內容通過積極參與基地實踐活動,與基地合作進行課程開發,積極參與、指導基地教學研究類課題的申報和實施,基地聽課評課等活動,發揮地方高校的區域服務功能和引導作用。
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與實踐措施
(一)具體實施方案
以本專業主干課程為改革原點,以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項目為依托,形成職前一門課程、職后一個專業發展培訓項目或一個課程資源培訓包、基地一個項目團隊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體系。
(二)具體實踐措施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前課程改革以本專業主干課程評價改革為紐帶,從職后人才基本素養的角度進行專業課程目標與技能目標的設定,促進主干課程內容的有效性改革。詳見表1。能力觀測點檢測的有效保障是:(1)“教學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觀測點”作為課程績效的重要評價指標進入相關主干課程考核方案,并作為本專業主干課程質量的重要考核依據。(2)專業和課程組進行課程質量評價時會重點關注各門課程的教學有效性評價指標。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后教育課程改革職后教育課程改革詳見表2。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實踐改革基地實踐改革詳見表3。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專業教學改革成效
(一)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建立
本專業從2011年開始以學校特色專業建設為平臺,探索從職前職后融合的視角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的建立,目前本專業基本建立了結合崗位特點和要求的主干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為提升本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檢測和評價標準,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社會服務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本專業從2011年開始探索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對應的職后培訓項目的開拓,目前本專業主干課程已開拓與職前課程對應的九項職后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項目。從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項目培訓,培訓浙江省中小學教師1 469人,創收1 175 500元。
(三)以職前專業課程改革和職后社會服務改革為基礎的項目化社會實踐模式逐漸走向成熟
將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四者進行有效融合,以項目為載體,增強教師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針對性。讓專業課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會實踐相互促進,在合作共贏中找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從2012年開始,本專業圍繞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項目化”社會實踐全面推行,從基地校本課程開發指導、與基地合作課程、基地聽課評課與教研交流、與基地合作教學研究類課題的申報和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培訓五個方面進行改革實踐,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研究對職前課程的反哺效果明顯
在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研究成果推動下,目前本專業有“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與研究”獲評國家精品課程,并正在轉型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兒童文學”和“古代文學”獲評學校精品課程。教學研究成果詳見表4。
(五)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改革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衡量課堂教學改革最終效果的重要標尺是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在中國第三方教育數據和培養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我校2010和2011屆畢業生畢業一年后的調查中,本專業2010和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位于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各專業的首位。
參考文獻:
[1]劉明星.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基本路徑探析[J].職教通訊,2011(24).
[2]賀敬宏.高等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探析[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
[3]蔡新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職教通訊,2013(26).
[4]顧準.關于高職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職院校社服務的內涵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20).
[6]雷久相.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2(36).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