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成本企業分擔研究

2014-07-31 23:10:11杜安國魏國平
會計之友 2014年18期
關鍵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

杜安國 魏國平

【摘 要】 我國企業依然沒有成為高職教育成本分擔的重要主體,文章在討論企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成本分擔的理論條件和中國的具體國情,構建出基于能力和收益原則的企業分擔理論模型,并提出了實施的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 成本分擔; 高職教育;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F812.2;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8-0097-03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職業學校數量達到1 276所,占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60%。隨著其規模的不斷擴大,資金短缺的現象日漸顯現,雖然高職教育成本分擔政策極大地改善了這種狀況,但對成本分擔的實際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問題所在:國家財政投入比例嚴重不足,學生及其家庭的分擔壓力越拉越大,而作為高職教育規模擴大的最大受益者企業分擔成本的方式還只是局限于繳納稅款的方式來分擔成本。企業繳納稅款是基本義務,但企業的這種分擔方式并不能體現教育成本分擔的公平性,企業也沒有因為享受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資本這種稀缺資源支付必要的成本。當前,企業這種享受利益而不承擔相應責任的現象除了影響到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擔之外,還會影響到高職教育人力資源的可持續性供給。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中作為整合學校和企業資源與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在高職教育領域得到普遍開展并取得較好成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開展形式多樣的工學結合使高職教育更加直接地服務于社會和企業,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收益。基于成本分擔的誰受益誰分擔的原則來看,企業也是更加應該分擔更多的高職教育成本。因此,思考企業在高職教育中成本分擔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是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無可質疑是應該分擔更多的教育成本。但是在理論方面,界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主體時,常常把政府和企業視為一方,這難以明確企業在成本分擔中要承擔的職責。本文擬從企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理論依據、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高職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構建與實施等方面進行探討,使企業能夠在高職教育中有效發揮成本分擔的功能。

二、企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現實性與合理性分析

(一)財政投入不足和學生與家庭分擔壓力過大決定了企業應該成為有效的分擔主體

從高職教育經費來源看,我國已經建立涵蓋國家、企業、學生個人與家庭和高校的分擔機制,但是從分擔主體所履行的責任和分擔比例角度來看,主要還是依靠國家和個人,一直以來國家投入的財政性經費和事業收入(含學雜費)累計基本在95%左右,個人及家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比例迅速提高,學費作為一種替代性財政來源持續上漲,從高職院校學費在4 000—6 000元之間來看,占城鎮可支配收入40%以上,相當于農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如果加上住宿等費用比重更高,相對于支付能力來看個人和家庭承擔成本相對較高,甚至超過了個人和家庭的承擔能力,影響到教育的公平性。其中和企業有關的分擔成本比例基本維持在1%~2%之間(具體數據見表1),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這與成本分擔理論的發源地美國截然相反。據美國教育資助委員會(Council for Aidto education)統計,1993—1994年社會捐贈占大學經費來源的比例為:公立高校4.6%,私立高校13.5%;2001年至2002年高校社會捐贈總額達239億美元,從整個高職教育成本分擔比例來看,國家財政投入加大的空間相對有限,學生和家庭的承擔壓力已經相當之大,只有企業和高校本身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而這兩個分擔主體已經在開展相關合作,還有很大的分擔能力和潛力可以進行有效的挖掘。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收益和能力原則決定了企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合理性

約翰斯通在基于準公共產品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認為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應當由在教育中獲得益處的各主體分擔。其實施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其一是“利益獲得”原則:即誰從教育中獲得好處和利益,誰就應當支付教育經費,它要求得到教育利益的各方都要負擔教育成本,受益多者多負擔,受益少者少負擔,沒有受益不負擔;其二是“能力支付”原則:即能力強者多負擔教育成本,能力弱者少負擔教育成本。這兩個原則具有統一性,缺一不可。首先,企業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企業作為高等教育產品的使用單位,高等教育為企業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其次,同校企的深度合作中,企業利用了高等教育中企業具備的各種資源,比如科技研究、校內的實驗室和學生的創意等;同時我國企業的成本分擔能力越來越強,企業一直是通過稅收的方式來分擔教育成本,但是這些年來,政府實施“藏富于民”的財政政策和相關的企業扶持和免稅政策,企業成為了稅收的直接受益者。雖然我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超過19%,但是稅收結構仍然不合理,企業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18.7%,普通工薪階層占到了所納個稅總金額的70%左右。近年來企業在經濟改革中獲得了飛速發展,相關經濟統計資料顯示,非國有經濟的產值占全年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2.37%上升到72.55%,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非國有企業產值在當地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已接近78%。在政府財力削弱的情況下,相對而言企業分擔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在不斷加強,相對于學生和家長承擔的將近25%的高等教育成本而言,企業負擔能力增強從而分擔更多的高等教育成本也是合乎情理的。

三、基于能力和收益原則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成本企業分擔理論模型構建

按照高職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的“利益獲得原則”和“能力支付原則”,企業、高職院校和社會等其他機構應該承擔其必須承擔的成本,但是這幾個主體在某種程度上是缺失或不足的,高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喪失了活力,造成教育成本虛高,難以調動企業與社會的成本分擔積極性。高職教育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來分析企業分擔成本,是遵循“收益支付”和“能力支付”兩個基本原則,立足于我國高職教育成本及現狀,以教育的效率與公平為核心和主線。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在遵循收益和支付能力的原則上按照國際經驗來進行思考,明確企業在高職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角色與地位,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能夠有效解決企業發展中的技術與創新問題和人力資本問題,可以高效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其二是在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基礎上,探索有效的企業受益方式和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有效途徑,比如通過探索共建學院、科技實體、校內外的合作基地和開發教學課程的方法來分擔高職教育成本;其三立足于整體的高職教育環境和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研究使企業主動積極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配套措施與政策。比如企業通過稅收、捐贈、設立獎學金、助學金、提供勤工儉學等方式直接分擔高職教育成本,高職院校積極為企業提供教育與科研資源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實施稅收與相關支持政策促進企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等(如圖1所示)。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成本企業分擔的對策與建議

(一)明確企業在高職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角色與地位,發揮企業家和企業的作用

企業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技術競爭和人才競爭,在享用高職教育的成果方面,企業接納吸收大量受過高職教育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同時大量利用高職院校專利成果,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基于利益獲得原則,企業也應成為高職教育成本的重要承擔者,利用企業對高職教育成本進行分擔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投入開辦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我國以往有國有企業進行了相關的探索,雖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慢慢淡出視野,但是在當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重新探索新的投資方式,比如通過注資和合股等有效的方式對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投資。二是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對高職教育進行間接投資實現成本分擔:首先是企業可以對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直接捐贈相關科研設備和提供科研經費,分擔高職教育的辦學成本;其次是可以工學結合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分擔高職教育的教學成本;最后是設立專業獎學金等,降低高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個人成本。

(二)以利益均衡與共享為基礎構建長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在面對校企合作的問題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高職院校和企業雙方的利益需求與出發點的共性和不同之處,在利益均衡與共享的基礎上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和途徑:一是共建院校和科技研究中心,這種合作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合作雙方的利益均衡,也能夠實現企業對當前利益的追求,提升企業在高職教育成本分擔方面的能力,同時企業通過對產品、技術的開發,明確地告訴了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與標準,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實現了有效對接,進一步為企業提供真正具有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降低企業的人力再培養成本;二是積極探索校內外的實習與實訓基地的建設,依托企業優勢大力推行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時與高職院校共同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積極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專業對口的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崗位,通過這兩種方式分擔高職院校開展校內外實驗實訓教學的成本,同時這也有助于解決企業招聘難的問題,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

(三)完善配套政策構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企業分擔的利益補償激勵機制

我國可以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利用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分擔高職教育成本:一是通過立法手段對受益企業開征高等教育稅或人力資源稅,利用法律手段明確企業對高職教育的成本分擔義務。二是通過輿論導向和政策激勵引導企業履行高職教育成本分擔的社會責任,比如在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中增加企業對高職院校設立助學基金、優先錄用高職院校畢業生等方面的具體優惠政策,出臺企業捐贈的相關稅收減免政策的相關實施細則,落實2002年、2005年國務院分別頒發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關于“企業和個人捐贈,可在應納稅所得額中全額扣除”的政策;同時,在教育捐贈免稅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允許把企業教育捐贈款的50%或300%用于抵扣企業所得稅,以提高企業向職業教育捐贈的積極性。三是可以積極探索對企業開征職業教育與培訓稅,對規定達到某一經營規模的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責任,但同時利用這種稅收建立職業教育專項基金,用于補償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損失,以此構建一種有效的激勵制度。

【參考文獻】

[1] 皮江紅.論高等職業教育成本的社會分擔[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7(9):352-355.

[2] 董世華.試論我國企業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7-69.

[3]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20220/000111408046.shtml.

[4] 劉春生.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及投資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2(6):17-22.

[5] 李博.構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1(13):17-20.

[6] 蔡麗芬.高職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2(6):109-110.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成本企業分擔的對策與建議

(一)明確企業在高職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角色與地位,發揮企業家和企業的作用

企業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技術競爭和人才競爭,在享用高職教育的成果方面,企業接納吸收大量受過高職教育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同時大量利用高職院校專利成果,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基于利益獲得原則,企業也應成為高職教育成本的重要承擔者,利用企業對高職教育成本進行分擔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投入開辦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我國以往有國有企業進行了相關的探索,雖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慢慢淡出視野,但是在當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重新探索新的投資方式,比如通過注資和合股等有效的方式對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投資。二是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對高職教育進行間接投資實現成本分擔:首先是企業可以對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直接捐贈相關科研設備和提供科研經費,分擔高職教育的辦學成本;其次是可以工學結合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分擔高職教育的教學成本;最后是設立專業獎學金等,降低高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個人成本。

(二)以利益均衡與共享為基礎構建長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在面對校企合作的問題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高職院校和企業雙方的利益需求與出發點的共性和不同之處,在利益均衡與共享的基礎上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和途徑:一是共建院校和科技研究中心,這種合作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合作雙方的利益均衡,也能夠實現企業對當前利益的追求,提升企業在高職教育成本分擔方面的能力,同時企業通過對產品、技術的開發,明確地告訴了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與標準,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實現了有效對接,進一步為企業提供真正具有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降低企業的人力再培養成本;二是積極探索校內外的實習與實訓基地的建設,依托企業優勢大力推行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時與高職院校共同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積極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專業對口的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崗位,通過這兩種方式分擔高職院校開展校內外實驗實訓教學的成本,同時這也有助于解決企業招聘難的問題,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

(三)完善配套政策構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企業分擔的利益補償激勵機制

我國可以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利用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分擔高職教育成本:一是通過立法手段對受益企業開征高等教育稅或人力資源稅,利用法律手段明確企業對高職教育的成本分擔義務。二是通過輿論導向和政策激勵引導企業履行高職教育成本分擔的社會責任,比如在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中增加企業對高職院校設立助學基金、優先錄用高職院校畢業生等方面的具體優惠政策,出臺企業捐贈的相關稅收減免政策的相關實施細則,落實2002年、2005年國務院分別頒發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關于“企業和個人捐贈,可在應納稅所得額中全額扣除”的政策;同時,在教育捐贈免稅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允許把企業教育捐贈款的50%或300%用于抵扣企業所得稅,以提高企業向職業教育捐贈的積極性。三是可以積極探索對企業開征職業教育與培訓稅,對規定達到某一經營規模的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責任,但同時利用這種稅收建立職業教育專項基金,用于補償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損失,以此構建一種有效的激勵制度。

【參考文獻】

[1] 皮江紅.論高等職業教育成本的社會分擔[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7(9):352-355.

[2] 董世華.試論我國企業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7-69.

[3]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20220/000111408046.shtml.

[4] 劉春生.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及投資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2(6):17-22.

[5] 李博.構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1(13):17-20.

[6] 蔡麗芬.高職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2(6):109-110.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成本企業分擔的對策與建議

(一)明確企業在高職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角色與地位,發揮企業家和企業的作用

企業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技術競爭和人才競爭,在享用高職教育的成果方面,企業接納吸收大量受過高職教育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同時大量利用高職院校專利成果,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基于利益獲得原則,企業也應成為高職教育成本的重要承擔者,利用企業對高職教育成本進行分擔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投入開辦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我國以往有國有企業進行了相關的探索,雖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慢慢淡出視野,但是在當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重新探索新的投資方式,比如通過注資和合股等有效的方式對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投資。二是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對高職教育進行間接投資實現成本分擔:首先是企業可以對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直接捐贈相關科研設備和提供科研經費,分擔高職教育的辦學成本;其次是可以工學結合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分擔高職教育的教學成本;最后是設立專業獎學金等,降低高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個人成本。

(二)以利益均衡與共享為基礎構建長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在面對校企合作的問題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高職院校和企業雙方的利益需求與出發點的共性和不同之處,在利益均衡與共享的基礎上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和途徑:一是共建院校和科技研究中心,這種合作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合作雙方的利益均衡,也能夠實現企業對當前利益的追求,提升企業在高職教育成本分擔方面的能力,同時企業通過對產品、技術的開發,明確地告訴了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與標準,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實現了有效對接,進一步為企業提供真正具有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降低企業的人力再培養成本;二是積極探索校內外的實習與實訓基地的建設,依托企業優勢大力推行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時與高職院校共同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積極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專業對口的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崗位,通過這兩種方式分擔高職院校開展校內外實驗實訓教學的成本,同時這也有助于解決企業招聘難的問題,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

(三)完善配套政策構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企業分擔的利益補償激勵機制

我國可以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利用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分擔高職教育成本:一是通過立法手段對受益企業開征高等教育稅或人力資源稅,利用法律手段明確企業對高職教育的成本分擔義務。二是通過輿論導向和政策激勵引導企業履行高職教育成本分擔的社會責任,比如在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中增加企業對高職院校設立助學基金、優先錄用高職院校畢業生等方面的具體優惠政策,出臺企業捐贈的相關稅收減免政策的相關實施細則,落實2002年、2005年國務院分別頒發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關于“企業和個人捐贈,可在應納稅所得額中全額扣除”的政策;同時,在教育捐贈免稅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允許把企業教育捐贈款的50%或300%用于抵扣企業所得稅,以提高企業向職業教育捐贈的積極性。三是可以積極探索對企業開征職業教育與培訓稅,對規定達到某一經營規模的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責任,但同時利用這種稅收建立職業教育專項基金,用于補償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分擔高職教育成本的損失,以此構建一種有效的激勵制度。

【參考文獻】

[1] 皮江紅.論高等職業教育成本的社會分擔[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7(9):352-355.

[2] 董世華.試論我國企業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7-69.

[3]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20220/000111408046.shtml.

[4] 劉春生.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及投資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2(6):17-22.

[5] 李博.構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1(13):17-20.

[6] 蔡麗芬.高職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2(6):109-110.

猜你喜歡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1:52:25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04:11
微商思維在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57:22
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5:16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及應對措施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17:14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51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3:06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就業視域下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1: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正在播放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毛片免费网址|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伊人91在线|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高清免费毛片| 高清国产在线|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久草视频精品|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欧美在线一二区| 久久网综合|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7视频在线| 色婷婷色丁香|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香蕉色综合|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视频|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免费三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久久久亚洲色|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无套av在线| 成人国产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中文字幕资源站|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99久久性生片|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人妻21p大胆| 制服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色综合日本| 欧美日韩综合网|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9cao视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