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興賦
摘要:作者在堅持學習的基礎上,對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對實驗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對實驗試題的命制進行大膽嘗試,最終形成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反思。
關鍵詞:學習;實踐;反思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7-001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05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創建學習型社會,要求把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
教育部2013年5月16日發布《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對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營造網絡學習環境,推動教師終身學習。
2013年9月9日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有如下一段指示:“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
一、源于學習
作為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10多年來,說:“學習有必要”,想必您有點感受!
對于學習這件事情,也需要做個哲學方面的思考:為什么?(Why?)(形勢所逼?個人愛好?工作需要?);怎么學?(How to do!),為什么這樣學?(Why do so?)還能怎樣學?又是為什么?(What can do? And why?)等等螺旋式的問題。
或許有人說,我們每天都忙于備課、上課、改作業,哪有時間去學習?
雷鋒日記:“有些人說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于擠,愿不愿意鉆。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么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硬鉆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善于鉆。”
1. 如何學?跟誰學?
跟人學。組內同行、其他學科同事、跟外校的老師學、跟縣市的教研員學、跟名家、專家學等等,除了學化學專業知識,還應該學習他們做事的方式,做研究的方法,做人的風格等。
跟書學。尤其是化學專業方面的《化學教育》、《化學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等。
跟網學。課改的主陣地在課堂,如何更新理念、借鑒經驗,當今的網絡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教學新時空》,揚州教育網《名師在線》等。
2. 學什么?
從以上陣地可以學到很多知識、見識、學識,比如如何設計教學、執行教學,如何評課,如何教研乃至科研等等。
二、基于實踐
百度詞條“實踐”的基本解釋是:實際去做,履行。應對中考必須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即:人的問題、課的問題、題的問題。
1. 人的問題
至少應包括學生和教師,這實際上就是說,備課時一定要備學生:了解學情;教學設計時:心中有數、腦中有法;上課時目中有人:洞悉個體、觀察全體學生狀態;這樣的課兼顧全體,關注個體,自然有效。
2. 課的問題
目前有許多教學模式,如山東杜郎口中學自主創新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一是時間模式:10+35。教師上課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35分鐘。二是組織模式:師生合作,學生小組合作;三是教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即自主學習的三個特點、三個模塊和課堂結構的六個環。課堂自主學習的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的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六環節的(量化指標):預習交流,明確目標(5分鐘),分配任務,立體教學(2分鐘),完成任務,合作探究(6分鐘),展現拔高,師生互動(18分鐘),穿插鞏固,全面掌握(8分鐘),達標測評,檢查驗收(6分鐘)。
再如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河北衡水中學的“三轉五讓”教學模式、濟寧兗州一中“三步六段”教學法和“35+10”課堂循環教學模式、山東魚臺縣一中——“四環導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等。
具體到化學學科的復習課還有諸如:2025模式、1525模式、“自主互助學習型”模式、“問題意識”模式等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縱觀各種課堂模式,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圍繞并符合課程基本理念,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1]。
課要有吸引力,還可以在“物”抑或素材方面做點文章。實驗帶進復習課堂早已倡導,自制教具帶入課堂更能吸引眼球,激發、鞏固學習化學的熱情,引導學生動手、動腦,也增加自己對化學實驗開展的感受(新課標也有促進教師發展這一理念)。
以下幾幅圖片即為個人點滴實踐(自制教具在省、揚州市獲獎作品)開展項目活動也不失為改進化學復習教學模式的一種舉措,讓學生從喜歡活動到喜歡老師進而喜歡化學復習課 。
華東師范大學榮良教授主持2012年春季教育部~微軟(中國)“攜手助學”項目(二期)活動,揚州有15所學校參加,是由微軟提供的虛擬教室漫游(The Virtual Classroom Tour,簡稱VCT),這個平臺除了對教和學的每一個步驟提供具有參考意義的指導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設計具體內容,同時還可以記錄所有的內容。它不僅能夠從多個角度介紹激發自己產生教學創新思想的緣由和思維過程,而且還能把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來,實現全球創新教師的培養與溝通。
參加過這活動的人才會知道這種教學的方式意義多大。有興趣的老師可以上網學習一下,試著做一個項目,你會喜歡的。這里面需要的時間、空間、技術含量比較高(攝像、作品的呈現方式等)。
在這項活動中本人開展了兩個主題:牙膏中的化學、暖寶寶成分探究。“牙膏中化學”您做過實驗嗎?當中的黏合劑影響反應物充分反應,您意識到沒有?您是如何解決的?這些實驗中的真實存在問題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研究好了再去命制成為試題,才會具有科學性、真實性。暖寶寶成分中的蛭石有何作用?其說明書中的溫度能夠達到嗎?這些深刻的問題涉及到材料、能量的釋放等物理性問題,給師生的探究空間很大。
3. 題的問題
除了各種復習資料提供的題外,是不是可以編制一點習題,姑且稱為“題研”,需要聚焦“中考考題”,尤其是熱點考題、壓軸題、原創題等極具生命力且控分的題。
關于題的素材來源。揚州地區每年一屆的命題大賽(歷經7屆),感受最深的是提供了許多素材,有實驗改進,有實驗驗證,有化工物質制備等等方面,抽取信息命制試題,很能鍛煉人,近幾年學科命題大賽也在開展,要求命制一份完整試卷(需要雙向細目表,比較繁瑣,逼人讀課標)。這些活動如“觸媒”,能促催人進步。參加過命題大賽的人都知道,主辦方提供很多的文檔在遴選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
題的素材也可以來源于課堂生成,善于抓住契機,比如實驗課都可以采集到如下照片:
上課時運用以上的圖片制作成PPT,讓學生看到自己曾經的操作,進行反思點評,課堂就不死板,抽取信息元素命制成選擇題的選擇項,題目鮮活、真實。
“題與課”不是兩張皮,而是一個由人來完成的統一整體,平時多留心身邊的事物,總能獲得你用得著的素材,這里看兩張很有意思的圖片(信息元素很豐富,比如材料種類、金屬防銹措施等):
上課時課用圖創設情境,開展討論,學生有話可講,也可以給命題帶來靈感。
筆者曾命制過幾道原創試題,發表在化學期刊上,如一道關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的原創題命制思路、一道以儲氫材料氫化鈣為素材的原創題命制與反思 、一道關于硫酸亞鐵銨制備的原創試題評析、一道關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原創題命制思路與反思、一道以碳酸飲料為素材的原創試題命制思路與反思等。
雖然以上依據新課標所命制的試題在一定層面被轉載使用,每道試題均有側重點不同,但是很難命制出一道或幾道試題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思維發展程度;為此,在學習SOLO分類評價法之后,嘗試命制了幾道選擇題,已撰寫反思成文(《化學教學》2014年第4期)。
三、反思
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自己經常有如下困惑嗎?
經常感覺到學生基礎太差,上課不配合,所以就不得不采用“繼續講”的方式來授課。
對于中考的大探究、小探究,計算性選擇題、工業流程圖題,捉摸不定而埋怨化學太難教?
有時候反詰自己:課改跟我有關系?按照一貫的套路實施教學生命力有多強?
教科研是教研員、專家的事情,自己夠格高攀嗎?
職稱評定需要的論文,花幾個錢就能上刊,自己撰寫發表意義有多大?
化學教師上課很煩,還要準備實驗,能省去就省去實驗吧!或者放個視頻實驗難道不比演示更清晰?
越是學習,越覺得自己都不知道課該怎么上了。
初步結論:沒有跟進新課改步伐,已經到了職業高原期(倦怠期),欠缺專業發展的眼光和激情,職業素養未能達到一種境界。
1. 反思自己的職業
何為教師之專業?專業知識應該知道哪些?專業技能與實踐應該會做哪些?專業品質與精神愿景是什么?如何堅持?均值得反思。
需要還靈魂于教師。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讓我教”;基于教學現場的真實問題——“我”研究“我”的教學;改變“制度”:從“約束人”走向“解放人”——學校搭臺,教師唱戲,相信老師,鼓勵老師參與改革,允許改革出現失敗。
從自我反思開始,學習做研究。記錄關鍵事件,每天的教學案都可以寫教學后記、反思。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新內涵”[2]一文值得細讀。與人比較,把別人當鏡子,自我批判,分析鏡子中的我。
以下若干專家的思考模式,很值得學習。原點思考:把問題推到原點,如學業負擔問題。網狀思考:把問題置于網絡中,如問題樹:成因-問題-對策;教學改革等。關聯思考:把別人認為無關的東西建立聯系。如產婆術;(助產: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由于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底方法”也被人們稱為是“產婆術”。這一教育理論,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精致思考:邏輯檢驗,如理論與實踐的差異;“一切為了兒童……”“從娃娃抓起”“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等等,真的是這樣?證據思考:效度檢驗。如課程改革成與敗,有人說一地珍珠,也有人說一地雞毛;各種教學模式哪個優?都需要證據。
2. 反思自己的實踐
在對新課標的學習與研讀中反思。每次命題比賽、學科大賽、撰寫論文(多為原創試題命制方面)都重讀一次2011版新課程標準,找到依據。
在對三大期刊的閱讀與查詢中反思。比如:
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一變兩不變”,果真如此嗎?[3]
在二氧化碳的性質課堂上,老師創設如下情景(試題也有類似的情景):同學們都應該見過蓋房子時候用石灰漿來刷墻吧,人們常常在房子里燒一個炭火盆,能不能用生活中的經驗解釋一下,為什么要燒炭火盆?取出 炭火盆后為什么墻壁“出汗”。[4]當今有多少學生還有這樣的生活經歷?
加熱的時候為什么管口要微微向下?(并不是科學性問題,而是關系到產品質量問題,如果質量絕對過關,可以不那樣。)[5]
日本教材中關于二氧化碳制取及收集裝置方法插圖為如左圖(相關研究、實證實驗已經很多)[6]。
德國教材關注能量的轉變和能量守恒規律,出現了活化能、能級圖等內容,沒有要求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側重實驗活動,關注家庭實驗等[7]。
以上文章可以幫助你找到依據后而釋然。
通過閱讀學習更能清楚化學界研究的方向,比如2013年《化學教學》特別關注實驗教學,2014年特別關注作業設計方面,2014年第1期教學篇就由張新宇博士后撰寫“優化作業系統 強化功能發揮”[8],貼近課改深處、底線。
另外,關于試題的科學性、真實性、教學適應性等也需要進行充分的反思。
總之,源于學習和基于實踐的反思既是教師成長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九年級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
[2] 成際寶.教學反思的新內涵[J].化學教育,2013,(12):27-28
[3] 錢勝.例談克服教學中的“想當然”[J].化學教學,2013,7:17
[4] 杜德生.芻議課堂教學中某些問題的處理[J].化學教學,2014,(7):27
[5][6]錢勝.例談應防止初中化學教學中的“絕對化”[J] .化學教學,2014,(2):34-35
[7] 朱存扣,倪娟.中德化學啟蒙教材中“化學反應”編寫的比較[J].化學教學,2013,(12):11-13
[8] 張新宇.優化作業系統 強化功能發揮 [J].化學教學,2014,(10):7-11
在這項活動中本人開展了兩個主題:牙膏中的化學、暖寶寶成分探究。“牙膏中化學”您做過實驗嗎?當中的黏合劑影響反應物充分反應,您意識到沒有?您是如何解決的?這些實驗中的真實存在問題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研究好了再去命制成為試題,才會具有科學性、真實性。暖寶寶成分中的蛭石有何作用?其說明書中的溫度能夠達到嗎?這些深刻的問題涉及到材料、能量的釋放等物理性問題,給師生的探究空間很大。
3. 題的問題
除了各種復習資料提供的題外,是不是可以編制一點習題,姑且稱為“題研”,需要聚焦“中考考題”,尤其是熱點考題、壓軸題、原創題等極具生命力且控分的題。
關于題的素材來源。揚州地區每年一屆的命題大賽(歷經7屆),感受最深的是提供了許多素材,有實驗改進,有實驗驗證,有化工物質制備等等方面,抽取信息命制試題,很能鍛煉人,近幾年學科命題大賽也在開展,要求命制一份完整試卷(需要雙向細目表,比較繁瑣,逼人讀課標)。這些活動如“觸媒”,能促催人進步。參加過命題大賽的人都知道,主辦方提供很多的文檔在遴選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
題的素材也可以來源于課堂生成,善于抓住契機,比如實驗課都可以采集到如下照片:
上課時運用以上的圖片制作成PPT,讓學生看到自己曾經的操作,進行反思點評,課堂就不死板,抽取信息元素命制成選擇題的選擇項,題目鮮活、真實。
“題與課”不是兩張皮,而是一個由人來完成的統一整體,平時多留心身邊的事物,總能獲得你用得著的素材,這里看兩張很有意思的圖片(信息元素很豐富,比如材料種類、金屬防銹措施等):
上課時課用圖創設情境,開展討論,學生有話可講,也可以給命題帶來靈感。
筆者曾命制過幾道原創試題,發表在化學期刊上,如一道關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的原創題命制思路、一道以儲氫材料氫化鈣為素材的原創題命制與反思 、一道關于硫酸亞鐵銨制備的原創試題評析、一道關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原創題命制思路與反思、一道以碳酸飲料為素材的原創試題命制思路與反思等。
雖然以上依據新課標所命制的試題在一定層面被轉載使用,每道試題均有側重點不同,但是很難命制出一道或幾道試題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思維發展程度;為此,在學習SOLO分類評價法之后,嘗試命制了幾道選擇題,已撰寫反思成文(《化學教學》2014年第4期)。
三、反思
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自己經常有如下困惑嗎?
經常感覺到學生基礎太差,上課不配合,所以就不得不采用“繼續講”的方式來授課。
對于中考的大探究、小探究,計算性選擇題、工業流程圖題,捉摸不定而埋怨化學太難教?
有時候反詰自己:課改跟我有關系?按照一貫的套路實施教學生命力有多強?
教科研是教研員、專家的事情,自己夠格高攀嗎?
職稱評定需要的論文,花幾個錢就能上刊,自己撰寫發表意義有多大?
化學教師上課很煩,還要準備實驗,能省去就省去實驗吧!或者放個視頻實驗難道不比演示更清晰?
越是學習,越覺得自己都不知道課該怎么上了。
初步結論:沒有跟進新課改步伐,已經到了職業高原期(倦怠期),欠缺專業發展的眼光和激情,職業素養未能達到一種境界。
1. 反思自己的職業
何為教師之專業?專業知識應該知道哪些?專業技能與實踐應該會做哪些?專業品質與精神愿景是什么?如何堅持?均值得反思。
需要還靈魂于教師。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讓我教”;基于教學現場的真實問題——“我”研究“我”的教學;改變“制度”:從“約束人”走向“解放人”——學校搭臺,教師唱戲,相信老師,鼓勵老師參與改革,允許改革出現失敗。
從自我反思開始,學習做研究。記錄關鍵事件,每天的教學案都可以寫教學后記、反思。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新內涵”[2]一文值得細讀。與人比較,把別人當鏡子,自我批判,分析鏡子中的我。
以下若干專家的思考模式,很值得學習。原點思考:把問題推到原點,如學業負擔問題。網狀思考:把問題置于網絡中,如問題樹:成因-問題-對策;教學改革等。關聯思考:把別人認為無關的東西建立聯系。如產婆術;(助產: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由于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底方法”也被人們稱為是“產婆術”。這一教育理論,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精致思考:邏輯檢驗,如理論與實踐的差異;“一切為了兒童……”“從娃娃抓起”“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等等,真的是這樣?證據思考:效度檢驗。如課程改革成與敗,有人說一地珍珠,也有人說一地雞毛;各種教學模式哪個優?都需要證據。
2. 反思自己的實踐
在對新課標的學習與研讀中反思。每次命題比賽、學科大賽、撰寫論文(多為原創試題命制方面)都重讀一次2011版新課程標準,找到依據。
在對三大期刊的閱讀與查詢中反思。比如:
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一變兩不變”,果真如此嗎?[3]
在二氧化碳的性質課堂上,老師創設如下情景(試題也有類似的情景):同學們都應該見過蓋房子時候用石灰漿來刷墻吧,人們常常在房子里燒一個炭火盆,能不能用生活中的經驗解釋一下,為什么要燒炭火盆?取出 炭火盆后為什么墻壁“出汗”。[4]當今有多少學生還有這樣的生活經歷?
加熱的時候為什么管口要微微向下?(并不是科學性問題,而是關系到產品質量問題,如果質量絕對過關,可以不那樣。)[5]
日本教材中關于二氧化碳制取及收集裝置方法插圖為如左圖(相關研究、實證實驗已經很多)[6]。
德國教材關注能量的轉變和能量守恒規律,出現了活化能、能級圖等內容,沒有要求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側重實驗活動,關注家庭實驗等[7]。
以上文章可以幫助你找到依據后而釋然。
通過閱讀學習更能清楚化學界研究的方向,比如2013年《化學教學》特別關注實驗教學,2014年特別關注作業設計方面,2014年第1期教學篇就由張新宇博士后撰寫“優化作業系統 強化功能發揮”[8],貼近課改深處、底線。
另外,關于試題的科學性、真實性、教學適應性等也需要進行充分的反思。
總之,源于學習和基于實踐的反思既是教師成長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九年級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
[2] 成際寶.教學反思的新內涵[J].化學教育,2013,(12):27-28
[3] 錢勝.例談克服教學中的“想當然”[J].化學教學,2013,7:17
[4] 杜德生.芻議課堂教學中某些問題的處理[J].化學教學,2014,(7):27
[5][6]錢勝.例談應防止初中化學教學中的“絕對化”[J] .化學教學,2014,(2):34-35
[7] 朱存扣,倪娟.中德化學啟蒙教材中“化學反應”編寫的比較[J].化學教學,2013,(12):11-13
[8] 張新宇.優化作業系統 強化功能發揮 [J].化學教學,2014,(10):7-11
在這項活動中本人開展了兩個主題:牙膏中的化學、暖寶寶成分探究。“牙膏中化學”您做過實驗嗎?當中的黏合劑影響反應物充分反應,您意識到沒有?您是如何解決的?這些實驗中的真實存在問題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研究好了再去命制成為試題,才會具有科學性、真實性。暖寶寶成分中的蛭石有何作用?其說明書中的溫度能夠達到嗎?這些深刻的問題涉及到材料、能量的釋放等物理性問題,給師生的探究空間很大。
3. 題的問題
除了各種復習資料提供的題外,是不是可以編制一點習題,姑且稱為“題研”,需要聚焦“中考考題”,尤其是熱點考題、壓軸題、原創題等極具生命力且控分的題。
關于題的素材來源。揚州地區每年一屆的命題大賽(歷經7屆),感受最深的是提供了許多素材,有實驗改進,有實驗驗證,有化工物質制備等等方面,抽取信息命制試題,很能鍛煉人,近幾年學科命題大賽也在開展,要求命制一份完整試卷(需要雙向細目表,比較繁瑣,逼人讀課標)。這些活動如“觸媒”,能促催人進步。參加過命題大賽的人都知道,主辦方提供很多的文檔在遴選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
題的素材也可以來源于課堂生成,善于抓住契機,比如實驗課都可以采集到如下照片:
上課時運用以上的圖片制作成PPT,讓學生看到自己曾經的操作,進行反思點評,課堂就不死板,抽取信息元素命制成選擇題的選擇項,題目鮮活、真實。
“題與課”不是兩張皮,而是一個由人來完成的統一整體,平時多留心身邊的事物,總能獲得你用得著的素材,這里看兩張很有意思的圖片(信息元素很豐富,比如材料種類、金屬防銹措施等):
上課時課用圖創設情境,開展討論,學生有話可講,也可以給命題帶來靈感。
筆者曾命制過幾道原創試題,發表在化學期刊上,如一道關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的原創題命制思路、一道以儲氫材料氫化鈣為素材的原創題命制與反思 、一道關于硫酸亞鐵銨制備的原創試題評析、一道關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原創題命制思路與反思、一道以碳酸飲料為素材的原創試題命制思路與反思等。
雖然以上依據新課標所命制的試題在一定層面被轉載使用,每道試題均有側重點不同,但是很難命制出一道或幾道試題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思維發展程度;為此,在學習SOLO分類評價法之后,嘗試命制了幾道選擇題,已撰寫反思成文(《化學教學》2014年第4期)。
三、反思
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自己經常有如下困惑嗎?
經常感覺到學生基礎太差,上課不配合,所以就不得不采用“繼續講”的方式來授課。
對于中考的大探究、小探究,計算性選擇題、工業流程圖題,捉摸不定而埋怨化學太難教?
有時候反詰自己:課改跟我有關系?按照一貫的套路實施教學生命力有多強?
教科研是教研員、專家的事情,自己夠格高攀嗎?
職稱評定需要的論文,花幾個錢就能上刊,自己撰寫發表意義有多大?
化學教師上課很煩,還要準備實驗,能省去就省去實驗吧!或者放個視頻實驗難道不比演示更清晰?
越是學習,越覺得自己都不知道課該怎么上了。
初步結論:沒有跟進新課改步伐,已經到了職業高原期(倦怠期),欠缺專業發展的眼光和激情,職業素養未能達到一種境界。
1. 反思自己的職業
何為教師之專業?專業知識應該知道哪些?專業技能與實踐應該會做哪些?專業品質與精神愿景是什么?如何堅持?均值得反思。
需要還靈魂于教師。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讓我教”;基于教學現場的真實問題——“我”研究“我”的教學;改變“制度”:從“約束人”走向“解放人”——學校搭臺,教師唱戲,相信老師,鼓勵老師參與改革,允許改革出現失敗。
從自我反思開始,學習做研究。記錄關鍵事件,每天的教學案都可以寫教學后記、反思。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新內涵”[2]一文值得細讀。與人比較,把別人當鏡子,自我批判,分析鏡子中的我。
以下若干專家的思考模式,很值得學習。原點思考:把問題推到原點,如學業負擔問題。網狀思考:把問題置于網絡中,如問題樹:成因-問題-對策;教學改革等。關聯思考:把別人認為無關的東西建立聯系。如產婆術;(助產: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由于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底方法”也被人們稱為是“產婆術”。這一教育理論,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精致思考:邏輯檢驗,如理論與實踐的差異;“一切為了兒童……”“從娃娃抓起”“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等等,真的是這樣?證據思考:效度檢驗。如課程改革成與敗,有人說一地珍珠,也有人說一地雞毛;各種教學模式哪個優?都需要證據。
2. 反思自己的實踐
在對新課標的學習與研讀中反思。每次命題比賽、學科大賽、撰寫論文(多為原創試題命制方面)都重讀一次2011版新課程標準,找到依據。
在對三大期刊的閱讀與查詢中反思。比如:
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一變兩不變”,果真如此嗎?[3]
在二氧化碳的性質課堂上,老師創設如下情景(試題也有類似的情景):同學們都應該見過蓋房子時候用石灰漿來刷墻吧,人們常常在房子里燒一個炭火盆,能不能用生活中的經驗解釋一下,為什么要燒炭火盆?取出 炭火盆后為什么墻壁“出汗”。[4]當今有多少學生還有這樣的生活經歷?
加熱的時候為什么管口要微微向下?(并不是科學性問題,而是關系到產品質量問題,如果質量絕對過關,可以不那樣。)[5]
日本教材中關于二氧化碳制取及收集裝置方法插圖為如左圖(相關研究、實證實驗已經很多)[6]。
德國教材關注能量的轉變和能量守恒規律,出現了活化能、能級圖等內容,沒有要求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側重實驗活動,關注家庭實驗等[7]。
以上文章可以幫助你找到依據后而釋然。
通過閱讀學習更能清楚化學界研究的方向,比如2013年《化學教學》特別關注實驗教學,2014年特別關注作業設計方面,2014年第1期教學篇就由張新宇博士后撰寫“優化作業系統 強化功能發揮”[8],貼近課改深處、底線。
另外,關于試題的科學性、真實性、教學適應性等也需要進行充分的反思。
總之,源于學習和基于實踐的反思既是教師成長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九年級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
[2] 成際寶.教學反思的新內涵[J].化學教育,2013,(12):27-28
[3] 錢勝.例談克服教學中的“想當然”[J].化學教學,2013,7:17
[4] 杜德生.芻議課堂教學中某些問題的處理[J].化學教學,2014,(7):27
[5][6]錢勝.例談應防止初中化學教學中的“絕對化”[J] .化學教學,2014,(2):34-35
[7] 朱存扣,倪娟.中德化學啟蒙教材中“化學反應”編寫的比較[J].化學教學,2013,(12):11-13
[8] 張新宇.優化作業系統 強化功能發揮 [J].化學教學,2014,(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