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云萍
摘?要:學生考核評價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傳統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問題,不能真實地反應學生的學習過程,不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更不能適應工學一體化教學的需要。因此,要在相關理論及政策依據指導下,對職業學校的學業評價模式進行改革。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體系必須謹遵就業導向原則,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評價指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
關鍵詞:技工學校?考核評價?教學改革?KPI
學生考核評價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著一所學校校風的建設,成為制約學校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考核評價辦法,就是通過建立一個較科學完善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實施不同方式的考核評價,讓學生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明確自己的專業成長方向和素質結構等,從而自覺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并付諸努力。將學校的要求內化為自覺行為,積極主動地學習訓練,加快成長的步伐。
一、傳統學業考核評價方式的缺失
學科體系下,技工學校課程考核均采取終結性期末考試方法。期末考試大部分實行紙質試卷的形式,學生總評成績是在結合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基礎上,按一定比例計算而出。一般,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30%~40%,期末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70%。
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問題。首先,期末考試成績不能客觀評價一個學生的能力。每學期期末,我系每個班都要求有3~4門課程參加統考,即全校集中統一考試,因此這幾門課的老師必須出具理論考核試題。由于技校生本身對理論不感興趣,因此每年考試中每一門課至少有一半的學生不及格,其中還有一些是平時實操技能非常高的學生。為了提高及格率,任課老師都會苦思冥想出很多方法。許多老師認為,期末考試不是考學生,而是考老師。
其次,平時成績是一個模糊化的概念。合理給出一個學生的平時成績,保證每個學生的分數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也是一個比較難的事情。平時成績給定都是憑借教師的印象,隨意性較大,較多學生會得到相同的分數,不能反映出學生個體差異。一些期末考試不合格的學生,為了使其總評成績合格,只能拉高其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結合方法能否真正反映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學習效果呢?筆者曾對此進行了專項研究。從研究結果來看,學生的平時成績得分與期末考試的得分相差懸殊,不能夠互相吻合。
第三,一體化課程要求學生在做中學,重要的是考核學生做的過程。一體化教學的項目要求必須是真實的,那么學生做的過程要貼合企業生產實際。對學生的考核標準應該借鑒企業對員工的考核內容。顯然,傳統的考核方式很能難做到這一點。
由以上幾點分析可以看出,學科體系下的考核評價方法不能真實地反應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不能適應工學一體化教學的需要。很多學校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采取在內容上以“學業成績+評語+操行等級”,在方法上以“過程+結果”,在途徑上以“自我評價+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班主任評價”的學生評價模式,這種模式比較偏重于學生的技能學習、思想品德表現。但由于對過程的考核操作起來比較繁瑣,往往因難以堅持而流于形式。
二、學業考核評價模式改革的背景
1.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表明,職業教育是工業化和生產服務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在各類教育事業中,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最直接、最密切。改革完善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益的需要。
為了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質量,職業學校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學業評價模式成為課改的三大重點。職業學校進行的頂崗實習、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技能鑒定、學分制、分層次教學、案例式教學、過程學習、行動導向、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生評價方式、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等多種形式的改革探索,呼喚學生的學業測試和評價管理更加科學和精細化。學業評價應以一定的評價標準為依據,突出職業學校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發展的培養。
2.一體化課改的需求
2009年,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在全國選擇部分具備條件的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開展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筆者學校于2012年成功申請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樓宇專業即為四個重點建設專業之一。示范校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進行一體化課程改革。
一體化課程是按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根據國家職業標準,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通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構建課程體系,并以具體工作任務為學習載體,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習者自主學習要求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的課程。一體化課程體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通合一、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學做合一、能力培養和工作崗位對接合一的特征。其中考核與評價方案制定是一體化課程方案制定的重要一環,并指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評價主體要有企業;評價主要針對學習者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評價指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
三、學業考核評價模式改革的依據
1.理論依據
(1)知行合一理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與理實結合、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的要求完全一致。陶先生指出:“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此觀點強調了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動手能力的培養,暗合項目教學及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符合職業教育以技能訓練為核心的教學觀和評價觀。這就要求我們評價學生時,應以能力評價為導向,突出過程性、發展性、個性化的評價理念,通過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評價達到知行合一的考核目的。
(2)多元智能理論。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指出人都具備了七種智能,各種智能只有領域的不同,而沒有優劣之分。每個人都有各自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這就要求我們評價學生時,標準要多元并舉,評價的尺度應該多元,評價的目的應該是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契機,評價的來源應該是學生的活動,評價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評價的方式盡量過程化,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記錄和觀察學生的表現。
(3)建構主義思想。建構主義要求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激發學習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學生時,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要讓學生在“做”中進行學習,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
(4)后現代主義。在后現代主義看來,這個世界是開放的、多元的,個體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得以不斷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學生時,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個體,教師不能以絕對統一的尺度去度量學生的學業成績,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因此,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要更加注重過程。
2.政策依據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提出:“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他們應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而任何教學評價,總是與一定的培養目標相聯系的,并以培養目標作為教學評價的出發點和歸宿。培養目標不僅規定和制約了教學計劃的內容,還為教學評價規定了總體標準,使教學評價標準有了依據。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國務院又頒發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性文件,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工作者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模式,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小結
依據以上所分析的理論基礎,依據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推進,依據社會發展對技校生素質的要求,依據技校生個性發展需要及特點,借鑒企業對員工的考核評價方式,筆者制定出了基于KPI的考核評價辦法。該方案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會做人,會做事”技能型人才,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核評價方式立足于促進學生形成職業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教學及管理充分體現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具體評價方法將在后期的論文中詳細闡述。
參考文獻:
[1]劉向勇.淺析技校教學中平時成績的評價方法[J].職業時空,2012(1).
[2]劉向勇.技校教學中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關性分析[J].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3]孫冬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職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D].浙江工業大學,2007.
[4]湖州交通學校課題組.中職學生學業成績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研究[R].2007.
(作者單位:中山市技師學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