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摘要】 本文從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出競賽促進校企合作主題,通過“三方共贏”營造合作氛圍。
【關鍵詞】 校企合作 三方共贏 技能競賽
一、傳統中職教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1.學生不會學,教師不會教。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很大程度沿襲了中學的應試教育模式,雖然學校提倡教師要不斷地改變教學方法,但都未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原因是:①教學任務重,事務繁雜,用于教學研究的時間太少。據調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周課時基本都超過15節,而且大多數教師還兼班主任工作,或兼行政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占據了教師的大量精力,因而很難有充足的時間用于教學研究。②教學經費緊缺,專業課教師下廠學習或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太少。因此,面對綜合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很多傳統的思想、方法還依然印在教育者的頭腦中,在教學模式上與傳統的模式不差上下,因此就導致了學生不知道應該怎樣學,教師也不知道怎么教的尷尬局面。
2.學生實踐少,動手能力差。由于受傳統教育教學觀念和學校硬件設施的影響,導致了這種狀況。原因是:①教育者認為改革應該慢慢來,不應該跨度太大。實際上,目前很多中職學校的教學理念還是偏重于理論教學,再加上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不夠,嚴重影響實訓教學的開展。②學校教學設施陳舊,學生數量急劇膨脹,給實驗實訓教學帶來諸多不便,因而很難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實訓,提高動手能力。
二、校企合作辦技能競賽帶來的三方共贏局面
為了很好地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現代職業教育注重校企合作辦學,實行工學結合模式,技能競賽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合作項目。自從我們開展了校企合作辦技能競賽以來,我們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逐漸形成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局面。
1、技能競賽讓學生更了解企業
自教育部提出“普通高中有高考 職業學校有技能競賽”以來,惠州商校每年都進行各專業的技能競賽培訓。競賽活動以專業為單位,從方案制定、競賽動員到組織實施、總結表彰等,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確定的十幾個比賽項目涵蓋了各專業所要求的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點,以動手操作為主,理論知識為輔,同時開展“技能競賽總結”的交流會等活動。所有學生現場比賽后直接選出優秀的選手再進行強化訓練,公開公正,學生在既評比技能又評比職業道德的同時還為自己爭取到進一步學習的機會。
“競賽讓我對自己的能力和實踐有了信心,也讓我今后對技能學習更加細心。”0818班專物流專業的黃少武憑借他拿手的技術在第一屆全國物流競賽中獲得特等獎。他說,競賽前一個月,很多同學為了多練習操作基本功,纏著老師到教室為他們指導。
“技能只能證明能力的某一方面,到企業工作還需員工具有良好的綜合能力。”12F54班李文凱認為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努力發展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是今后學習的主要目標。“競賽活動是用實踐輔助學生的理論學習,從就業角度說,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12F52班計算機網絡高級方向——清華萬博班主任張凌認為競賽強化和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使學生的培養更接近、符合企業的用人標準。
2、技能競賽讓學校更了解企業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中學校必須立足、突出學生的技能培養,使其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
惠州商校的辦學目標之一就是“企業的需要就是學校的追求。”中職學校要有質的發展,首先要轉變中職教師的觀念。惠州商校近年一直以來從教師認識入手,按“走出去,請進來”的路線,除了每年暑、寒期都會派出一批一線的教師到企業中實習,還聘請省內外相關專業的專家到學校擔任相應課程,使學生能夠學到現在生產一線的技術,我校的“網絡高級專業——清華萬博方向”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技能競賽的目的不光是要學生具有高水平、高技能,最終目的是要引導學生盡快進入職業角色。”
惠州商業學校鄧慶寧校長認為,職業教育不光滿足企業的需求,還要考慮社會的需求。自2008年起,學校專門設立了“技能精英訓練中心”這個部門,專門為各專業的技能精英學生的技能訓練、教練安排、資源配置等方面提供服務,學校還在各種技能取得好成績的學生給予資金獎勵,以鼓勵和支持學生學到更精通的技術,以后更好地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2009年以來,本校所有參加市、省技能競賽的選手除就業率達100%外,據統計這些畢業學生都找到了更理想、更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3、技能競賽讓企業更了解學生
從2003年至今,銳捷網絡、聯想公司等大型公司已經錄取了惠州商校400多名計算機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一直保持友好的校企合作關系。為了讓自己的學生更符合企業的需要,學校經常組織教師走訪企業,了解企業的用工情況和畢業生的工作情況,并征求用人單位的意見,改進教學。“技能競賽就是學生向企業展示自我的平臺”,用工單位很欣賞學校每年的技能培訓及技能競賽活動,他們認為企業通過競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畢業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
據了解,目前很多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就是課程設置與企業用人脫鉤,實習量太少,使得企業在錄取人員后還要花大力氣培訓。惠州商校將專業設置中的技能訓練和企業的生產流程并軌,學生們的技能訓練教室就是企業的實訓工廠,“通過技能競賽提高了學生的實操技能,同時縮短了企業培養人才的時間”。和學校有多年合作關系的銳捷網絡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表示,公司會關注每屆的技能競賽,從中了解一些優秀生源的情況并進行跟蹤記錄。
除了加強學生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培養外,學校還加強和企業聯系,以實習基地為依托,在做好畢業生的推薦工作基礎上,為學生建立相對穩定的就業基地。同時學校還向企業印發畢業生信息宣傳冊,提供人才供應情況,邀請企業進校園舉辦校園人才招聘會。據悉,2003年以來,70%的學生借助校園招聘會一次性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意向或直接就業。
三、校企合作辦技能競賽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
在校企合作中及系各專業專家委員會的建立過程中,常常出現一頭熱一頭冷的情況,表現為學校熱而企業冷。這主要是利益的不對等造成的。
學校熱是辦學的需要、評估的需要,是利益的驅動。
企業冷也是利益造成的,這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1)我們的畢業生不能完全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要。(2)當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
盡管我們幾年來也與多個企業簽定了校企合作協議,但這種合作是淺層次的,也是不牢固的。
要使此合作牢固:(1)加強就業指導,在當前畢業生的專業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的情況下非專業素質盡量達標。(2)學校一定要出臺一些措施,給企業(或專家委員會成員)以一定的利益引導。
四、小結:校企合作競賽——工學結合的新模式、學創結合的新實踐
通過舉辦各種校企合作的競賽,我們看到了企業、學校和學生獲得了多贏。就計算機專業而言,由于計算機技術所應用的區域廣泛,加之發展速度相當快,校內教學內容更多的是基礎的通性的知識,不可能針對每一細類產品進行教學,而學生就業的企業往往是某一領域的個性化、專業化的產品。隨著近年來計算機發展的相當快,市場對計算機技術的更新也在急劇加快,而相關的技術卻是目前相關中專專業還未涉及的,也正成為相關企業和中專學校專業的新的研究課題。結合大賽,師生和企業一起在深入市場、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作專題設計,補充了校內教學內容的空缺,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鍛煉了創新能力,提高了技能,是“學創結合”教學模式的新實踐。而且,由于要求針對企業對市分析后所得的技術,使學生的所撐握的技術及領域離市場更近,更切合社會實際。而企業通過大賽推廣了技術及產品的時時也選拔了的優秀學生。對于學校教學來說,一方面教學內容得到了補充,另一方面也是工學結合的一個有效途徑,從而達到三方共贏的新局面。
參 考 文 獻
[1] 方德英等. 校企合作創新——博弈.演化與對策[M].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 孫福全等. 主要發達國家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基本經驗及啟示[M].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