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穗方,男,廣東省經濟職業技術學校校長。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教學、職業教育管理和學制。發表專業論文《加快廣東高教大眾化進程,建立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試論廣東現代職業教育學制系統的構建》等。摘要:職業需求與職業能力缺失的結構性矛盾,是中職教學改革需要面對的緊迫問題。客觀看待和理解中職畢業生職業能力的價值和定位,堅持教學全過程的職業能力導向,實現中職教學價值以及畢業生職業競爭力的最大化,是中職教育工作者的意愿。本文從中職職業能力的內涵和認知,職業能力教學的現狀、問題和視野,職業能力教學的要素,職業能力導向的學習重點等多個維度,探索并提出強化中職教學職業能力導向的基本對策。
關鍵詞:中職學校;教學;職業能力導向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6-0008-05歷經教育實踐和職業實踐的檢驗,職業能力被公認為中職畢業生的基本能力和關鍵競爭力。職業能力好比游卡尺,校內量度教育教學質量、校外量度人才培養成果。中職畢業生的職場口碑源于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競爭力,教學管理、學校治理成效無不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建設作為標桿。因此,職業能力導向是中職教學的基本及關鍵導向。在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只有堅持職業能力導向,學校教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才有方向、效能和質量。
一、中職職業能力的內涵和認知
職業能力的內涵,較有代表性的解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蘭德(McClelland)博士的詮釋:職業能力是特定職業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的綜合體。前兩種能力我們可以概括為職業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限于篇幅且考慮適用性和寬泛性,本文著重表達職業核心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Key Skills,又稱為“關鍵能力”)是指人們在工作中除專業能力之外必需的一種職業基本能力,包括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創新創業等方面的能力。
有關職業核心能力的認證測試,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辦公室研究制定了《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測試大綱》(第一版),這是國內人力資源管理學、心理學、語言學和教育測量學等方面的專家聯合開發研制的一項標準化測試,給學生和從業人員提高職業核心能力、技能競爭力和職業可持續能力樹立了標桿。職業核心能力認證測試在于測查應試者在職業情境下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
參照國家職業核心能力認證測試等級標準,中職學生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應是初級標準至中級標準等級之間的區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職業溝通方面?;玖私狻⒄莆章殬I溝通基礎理論、溝通技巧并具備綜合分析能力;理解個體與他人的關系;能進行一般或較復雜的社會交際,取得一定或較好的溝通效果;適應初、中級管理工作崗位要求。第二,團隊合作方面?;玖私?、理解個人與團隊關系、團隊合作基礎理論、技能與方法;具備職業態度、基本能力,勝任一般角色,直至基本具備良好合作及和諧關系,獨立完成任務,勝任骨干角色。第三,自我管理方面?;玖私?、理解自我管理基礎理論、技能與方法;對自我管理有一定認識、具備一定能力、取得一定效果,直至有較深刻認識,具備較強能力,自覺運用基本理論,取得較好效果。第四,職業能力方面。具備基本知識水平、知識積累和邏輯分析,可作常識判斷與選擇,直至具備一定水平,常識選擇與判斷較為準確;有言語理解、綜合分析、文字表達基本能力,直至能力良好,文字較準確、得體,有較強邏輯性;對數字、圖形、演繹和類比,具備一般邏輯推理能力,直至做出較為恰當、合理的邏輯推理;具備數據資料綜合比較、分析計算和推理判斷能力,直至做出較為精確的比較、計算和推理判斷。
概括地說,中職學生今天的職業能力就是明天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在中職教育層次,職業能力無疑是首要的教學定位,是教學效果的綜合體現,是教育評價的關鍵尺度。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具備與將來職業崗位相適應的知識、技能,具備與將來職業發展相匹配的綜合素質。
?前沿理念?強化中職教學的職業能力導向二、中職職業能力教學的現狀、問題和視野(一)中職畢業生一次就業率較高
自2009年以來,全國每年中職學校畢業生人數超過600萬人,直接就業人數超過500萬人,進入第一產業就業的占7.91%,第二產業占39.06%,第三產業占53.03%,就業專業對口率達73%。近五年來,中職畢業生成為我國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大軍的主要來源。中職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2012年,全國中職學校在校生,農村戶籍的占82%,來自中西部地區的接近70%,廣東省的比例與全國的比例大體相當。中職畢業生被認可的最大原因是其職業能力特別是實操技能較強。因此,職業能力成為中職畢業生的看家本領。
中職教育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教學特色、教育質量、畢業生職業能力有口皆碑。中職學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出合格的初中級技能型勞動大軍,皆以職業技能見長。2010年至2012年連續三年,廣東中職學校畢業生職業資格考證率保持在65%以上;2013年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7.83%;就業率、對口就業率、技能大賽獲獎率均居全國前列。相對于高職院校畢業生而言,中職學校畢業生在學歷上、技術上處于較低層次,但是職業技能較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歷層次、技術層次的不足。
(二)中職畢業生職業能力仍然是短板
職場現狀表明,技術技能型人才供需不對稱成為常態。對于為數不少的行業,學校培養的不好用,崗位需要的又沒有,這是多年來持續困擾職業學校和用人單位的問題。職業能力是勞動力質量的關鍵因素已被普遍認可,同時也成為職業市場的一道坎。盡管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高校畢業生,但這高就業率掩蓋了中職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中職畢業生學歷層次低,職業技能比較單一,未實現普遍對口就業,就業崗位不穩定,職業發展也不如人意。中職學校為社會培養大批初中級技術技能型人員,其教學質量關系占比最大的人力資源質量,其專業知識、技術技能、行為特征、價值取向均直接決定職業效能,直接關系就業企業的運營效益。教學導向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這種正或負的能量傳遞,最終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乃至產業優化升級。堅持正確的教學定位,強化職業能力教學導向,彌補學生職業能力的短缺,是中職學校培養和輸出合格職業人才的關鍵所在。
(三)職業市場對職業能力的要求不可逆轉
業界形成這樣一種共識,不論是當前還是長遠需要,屬未來職業大軍主體的中職畢業生,必須具備與職業崗位和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職業能力。2014年2月26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指出: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激發年輕人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在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以制造、信息、服務、現代農業為主導的產業,吸納的人員依然定格在專業適用和技能對接上,需求量居多的還是多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以及大量基層崗位實用型、操作型人員。
按照國家現有教育體制,中職畢業生是中低級崗位用工的主要來源。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隨著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廣東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素質要求、技藝要求更高。而職業能力和職業經歷也將成為年輕職業人的重要資本,為其職業資格晉升和學歷晉升增添籌碼。2014年4月15日人社部尹蔚民部長在全國職業能力建設座談會上表示,就業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線普工招工不足;另一方面,中高級工求人倍率基本在1.8以上,兩個崗位只有大概一人求職。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也是解決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尤其是解決中高級技術工人短缺的重要一環。產業發展——崗位轉型——技能提升這種職場趨勢不可逆轉。
(四)中職職業能力教學的視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青少年義務教育階段以后,普遍面臨就業基本技能、學習能力缺乏的問題。2013年,全世界有1.23億15歲至24歲的青少年缺乏基本讀寫技能,其中61%是女性。2013年至2015年聯合國倡導八項千年發展目標,教育范疇的一項具體目標就是實現普及初等教育,讓青少年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兩相比較廣東乃至中國走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前頭,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12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然而教育發展規律無法違背,高中階段畢業生生活技能以及職業技能不足問題依然突出。
2012年12月,國家明確重點發展12大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服務、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高技術服務、設計咨詢、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電子商務、工程咨詢服務業、人力資源服務業、節能環保服務業、新型業態和新興產業;9大生活性服務業,如商貿服務業、文化產業、旅游業、健康服務業、法律服務業、家庭服務業、體育產業、養老服務業、房地產業。較短時間內服務業獲得迅速發展。2013年中國成為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國家同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由于就業門檻低,中職畢業生就業情況好于本科畢業生。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力素質優化、社會學歷層次上升,中職畢業生就業優勢將逐步減弱,就業前景難言樂觀。隨著經濟整體運行結構不斷優化,即便是中低層次職業崗位,對技能和素質要求也在提高。國際國內情況表明,中職專業教學、技能訓練和學生就業將面臨持續挑戰。
當前,廣東中職學校面臨的急迫問題是:學校招生愈加困難,生源由珠三角向粵東西北地區遞減;以內涵發展替代規模發展拷問學校的教學定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與畢業生職業能力缺失的矛盾突出。無論談教學質量、教育效能還是談畢業生質量,顯然都繞不開職業能力導向及職業能力教學。因此,必須整體、客觀地看待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定位,強化職業能力的教學導向。
三、中職職業能力教學的要素
(一)職業能力教學導向的定位
從國家層面看,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勾勒了國家中期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戰略布局,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前景,提出了新型城市化人力資源的職業能力定位。從產業層面看,國家統計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13年全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表明國家經濟已經進入產業結構轉換的關鍵時期。筆者認為,產業結構轉換也意味著技術、能力價值的回歸。緊隨服務業擴展、產業優化升級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及發達鄉村工作崗位的實用技能型勞動力需求日增,從而牽動產業、社會、服務的職業化和公共化。中職學子要完成職業生涯的核心紐帶就是職業能力。只有同時具備職業視野、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術,還有學習能力和進取精神,才能適應產業升級、社會轉型、崗位變換的剛性需求,才能實現理想的職業定位。
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已形成一支完整的職業大軍。有別于普通勞動者,他們掌握技術、具備能力、收入豐厚、待遇體面。這樣的職業藍領、職業農民、職業服務人,組成美、德、澳、加等發達國家一、二、三產業的職業主體,且被社會普遍認同。廣東進入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新的發展階段,中職職業能力教學導向要充分體現、不斷適應和努力貫徹上述發展要求。
(二)職業能力教學的基本要求
職業能力源于務實的職業思維、源于基礎的專業素養、源于扎實的技術技能?;趪医虒W大綱、省級人才規劃、校本教學的要求,中職學校應確立職業能力建設的教學導向,堅持職業能力教學的校本特色,立足學?;A資源,配套實踐教學手段,培育優勢、特色專業,推進職業能力的系統建設。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大力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據此,專任、聘任教師應確立中職教學的職業定位,按照職業思維、職業特點施教,減少教學過程中的職業概念缺位、錯位。關注行業企業和專業發展動態,使職業能力教學貫穿教育全過程。要推動專業知識、操作技能、技術認知的學以致用和融會貫通,尤其側重訓練、體驗,掌握專業知識的應用和操作技能的使用。教學實施應重視職業能力的教學設計、教學銜接、教學整合,加大體驗教學、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問題教學和教學互動。中職教學要與高職及應用型本科教學銜接。教學評價應按照教育部管辦評分離原則,開辟第三方評價。既要重視教學結果評價,也要重視教學過程評價、畢業生就業后用人單位評價。
(三)職業能力教學的課程建設
從系統建設層面進行職業能力課程開發和實踐。統籌開設職業能力必修課程,結合校本專業類別、職業對接、行業特征的具體要求,提出價值取向、職業操守、專業規范方面的職業能力導向,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環節、學時分配也應予規范。依專業開設職業能力專修課程,這可以作為專業課前或實習實訓前的預設課程。職業能力導向應該貫穿和滲透到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習實訓的全過程。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汲取職業經驗和專業技藝,創新教學方法,如積極采用體驗、交互、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積極開發與知識更新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如開發、運用大數據資源。職業能力的專門課程設置要能夠挖掘和彰顯學生的潛能,與其職業使命相適應,有助于其職業生涯全面的有效的發展。
(四)職業能力的實踐鍛造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職業教育必須開辟技術技能的認知和體驗渠道,中職教學應當強化實習實訓環節,在課堂實驗、基地實訓和生產實踐中鍛造和鞏固職業能力。廣州和其他珠三角城市,制造業、金融業、服務業發達,文化市場、商貿市場、技術市場活躍,國有、民營制造、商貿、金融、服務企業相擁匯聚,文化、藝術、外貿、技術展會常年不斷,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逐年增加,這給中職學校專業教學、專業實習、專業訓練創造了良好的資源條件及社會氛圍。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專業實習實訓、上崗培訓及對口考證,讓學生參與其中、親歷其境、融入職場,深化對專業原理的理解,增加對技藝要領的把握,增進職業生涯所需的實用技能,讓學生體驗和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現代教育四個構想,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四、中職職業能力導向的學習重點
(一)培養技能謀生的價值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技術技能在公民的未來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此,中職教育應該引導學生設立適度的職業預期和職業歸屬,確立以技能求生存、求發展、謀幸福的價值觀,這是中職畢業生的職業踏腳石。這就意味著,價值觀決定學生的學習取向。對于多數來自生活底層的中職生,在校期間,學校、教師要向其明示這一價值取向和學習目標,引導、鼓勵學子們奉行憑本事吃飯的樸素理念,使學生意識到求高學歷更求真本事,求高薪酬唯靠高技藝,要珍惜自己的學業,追求所學專業的職業理想。鼓勵術有專攻的優秀學生,啟發穩步進取的普通學生,帶動理想淡薄的后進學生,激活其潛能特質,彌補其學業短板。專注是一種力量,培養學生的職業關注度,方能使學生獲取職業人生所需的理念、知識和技能。展開職業課程、職業技能學習及體驗,塑造職業人格、增強職業自信、涵養職業思維、培養職業習慣、規范職業行為,從而奠定學生就業第一步和職業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人格、情商基礎。同時,還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在享受教育權利的同時,勇于履行社會義務、承擔社會責任。
(二)培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互聯網的全覆蓋,使互聯網及其應用成為幾乎囊括所有專業領域的技術載體,成為表達專業能力的通用技術手段?;ヂ摼W大潮催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這對于長于技藝、長于應用、長于操作的中職學生尤其重要。職場可以容忍學術型人才不擅長技藝、不擅長信息技術應用,但是斷然不會接受中職畢業生拙于技藝、拙于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能源、材料并稱當今世界三大資源,信息化生產力是迄今人類最先進的生產力。中職學校學生處在生活能力、職業能力啟蒙的初級階段,過高要求不切實際,但是最有生命力的現代信息技術職業技能不可或缺。學生應掌握與專業技能和職業資格相匹配的計算機技術,如熟知硬件、軟件和信息流程,熟習計算機語言、數據、圖表處理,熟悉數字多媒體的基本應用,了解云計算的交付和使用,認識大數據的類別和運用,對網絡技術、交互技術有初步認識,融入實時體驗和快速互動。
(三)培養新型的學習能力
在科技日新、信息爆發、社會轉型的當下,新型學習能力也是職業能力的一項重要體現。中職學校既屬職業教育范疇,又屬基礎教育范疇,兼具職業專業教育及文化科學基礎教育的職責。國際21世紀委員會對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提出了判斷標準,“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終身繼續學習的動力和基礎”,這也應該成為中職教育的一項標準。學校要在職業能力導向的主桅桿下“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心存敬畏、善于學習,有自己的思考、辨析、判斷和抉擇能力。學習上既重興趣驅動,也要有理性引導;重體驗應用,也要有思維辨析;重獨立思考,也要有群體交流;既掌握專業知識,又不拘泥于原理定理;既要擅長表達,又要專注操作應用。鼓勵學生采取客觀的、多元的思維,用置疑式學習方法,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打好專業知識基礎、技術技藝技能基礎以及文化科學基礎,順利度過各個學習階段,成長為合格的職業人。唯有如此,中職教育才能為學生的專業成長、職業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動力,學生才會熱愛并終身發揮所學技術技藝技能專長,始終走在職業道路上,走在學習道路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辦公室.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測試大綱(第一版)[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