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4-10
作者簡介:翁麗(1978-),女,潮州市潮安區職業技術學校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廣東 潮州/521000)摘要:面對知識基礎差的中職生,課前準備和課堂施教必須遵循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設計的教學結構、教學情境要針對學生,啟導學生,激勵、促使學生主動甚至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5-0072-02當代教學設計理論家和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M·加涅說過這樣一句話:“為學生設計教學。”確實,面對知識基礎差的中職生,課前準備和課堂施教必須遵循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設計的教學結構、教學情境要針對學生,啟導學生,激勵、促使學生主動甚至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下文就如何上好中職語文課進行探討。
一、針對語文基礎差之實際,靈活設計教案
中職生語文綜合水平普遍低下,教師在精心準備教學內容時,應從學生現狀出發,對于教材所提供的內容,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增減和換序。如果教師只是一味思考如何將教學中提到的語言、句子、寫作方法、主題等眾多內容作為教學所需,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吸收能力,結果將難以設計出學生樂意接受且利于學生學習的方案。如備《古人善謀的故事兩則》一課,對于教學重點,只是簡單使用圖表,引導學生探討文中人物思考問題的方法有何特點,讓學生了解田忌和丁晉公的兩則故事中所體現的整體考慮,統一籌劃的思想方法。而什么是系統科學、什么是整體性原理、結構性原理等抽象理論,則可以舍棄。實踐證明,如此設計教學,舍難求易,讓學生借助圖表輕松地了解人物的思考方法,并且能夠學以致用。
二、針對學生厭學之實際,有意激活課堂教學
語文素質的低下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情緒。課堂上打瞌睡、說悄悄話、看課外書反成了“主角”。怎樣才能消除這種現象,吸引學生,激活課堂呢?
1.創設問題,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
學一篇課文,學生能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說明他們對學習有了興趣。課堂上,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問題,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思維中,跟隨教師一起參與求知過程。在教莫泊桑小說《項鏈》“丟項鏈”這一情節時,教師創設問題:這項鏈究竟丟在哪里了呢?問題一提出,全班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了。答案各種各樣,全班學生集中精神等待教師的小結。最后,教師提出自己的意見:瑪蒂爾德的項鏈應丟在她的虛榮心里。通過這一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加強課內外聯系,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不應只以課本為主,課堂教學應成為學生窺視課外讀書和社會生活的窗口。同時,加強課內外聯系,把教學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鏈接在一起,學生也會不自覺地進入教學思路,而無暇做其他事情。如講《螻蟻壯歌》一課,課前導入先給學生講述下面一則材料:據有關科學實踐證實,在雁陣飛行時,第一只雁展翅拍打時,其他的雁即刻循序跟進,整個雁群依次借著固定隊形飛升。這是雁隊獨特的“團體操作”,當某只雁生病或受傷,不得不脫隊時,必定有兩只雁自行留下來,與它患難與共,直到它“康復”或“死去”。然后,請學生討論“雁陣”精神,教師再由“雁陣”的團結合作精神自然的導入《螻蟻壯歌》一課。導入較有創新,學生欣然接受。
3.運用視聽藝術,喚起學習主動性
視聽藝術是指視覺和聽覺兩個層面上的藝術表現形式,如影視、表演、音樂等。它是一種愉悅教育,因為它有聲有色,生動有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教師在講到王熙鳳出場之前,通過多媒體播放王熙鳳出場的精彩表演;在賈寶玉出場后,適時的讓學生觀看“摔玉”情景。電視中有直觀可感的形象、豐富精美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聲音,讓學生從中得到語文的熏陶。教師通過影視的效果和課文結合起來分析人物形象,學生既輕松的接受內容,又能自如地回答問題。
4.通過各種形式的語文訓練,令課堂生動、有趣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切實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語文訓練。如教《匆匆》《再別康橋》等課文,反復播放錄音,讓學生領會詩句意思和作者感情。同時,課堂上多采取朗讀形式,有齊聲朗讀、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方法;或組織學生討論問題,或指導學生比較閱讀等,采用這些形式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又令課堂教學別開生面。
三、針對中職生就業之實際,強化口語訓練
由于許多中職生的語文基礎較差,且中學階段口語交際鍛煉的機會很少,致使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普遍不高。主要表現為不能準確領會說話人的主要意思;不能有序、有組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等,而職業崗位又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訓練。要鍛煉學生的口才,必須先讓他們樂意開口。課前兩分鐘的說話訓練,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訓練的話題可以從小到大,從最初的自我介紹到講一個小故事、小笑話,再到描述一件完整的事件或發表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比如,教完《水滸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節后,教師可讓學生觀看電視劇中關于林沖的片斷,然后請學生介紹另一個他們喜歡的水滸英雄。有了屏幕形象的刺激,學生的表達欲望強烈,紛紛大談自己喜歡的英雄人物。對于熟悉的話題,學生表現活躍,可對于陌生的話題,學生依舊選擇沉默。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話題,例如:“我國的傳統民俗”、“古典詩文誦讀”等,課前安排學生搜集資料,學生間相互交流,然后各小組推選代表發言,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久而久之,他們的視野開闊了,膽量提高了,語言能力也加強了。學生的成績和進步說明,學生的口語能力是可以挖掘的。口語能力的提高,不僅實現了中職語文的教學目的,也使學生增強了自信心,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語文學習真正走進學生心里。
責任編輯何麗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