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麗
(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3)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郭 麗
(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3)
外商直接投資在華發展迅速,中國已成為吸引FDI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日益明顯的新形勢,通過分析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發現中國利用外資存在著結構失衡、引資成本過高、大量國有資產流失、效果欠佳等問題。為更好地利用外資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應在保持規模的前提下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改善整體投資環境,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規模以及推動外資企業在華上市。
外商直接投資;問題;對策
外商直接投資(FDI)在華發展迅速,截至目前中國已成為吸引FDI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利用FDI增加了中國的資本存量,在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技術進步、稅收增長、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而有力地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同時,中國利用FDI也存在許多困難,一是國內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產業結構亟需轉型升級。二是外部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結構和體制重大調整,各國都面臨著激烈的資金、人才、技術的競爭。今后中國利用外資要更加注重優化結構、提升質量,要引導外資在自主創新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
目前為止,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等是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而在這些方式中合作企業、合資企業、獨資企業占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最主要的比重。如圖1所示,從2002-2010年期間,三資企業數量穩中有升,而其他企業有別于三資企業:一是占中國利用外資的比重較小;二是他們增長幅度很小,從中國利用外資實際金額中,外資企業實際利用金額達到317.23億美元,是合作企業和合資企業的近1.52倍,而9年里外資企業的增長速度也最快,增長速度將近161%。其次,在中國利用外資份額中中外合資企業僅次于外資企業,合作企業占的比重最低,外資企業是中國利用外資的主力軍,而且優勢愈加明顯,這說明外商在華的獨資化的傾向也越來越強。
(二)外商直接投資的來源結構
早期港澳臺地區占中國利用外資的絕大多數。2010年,港澳臺地區在華的直接投資已經達到了6369755億美元,占中國利用外資的比重高達60.2%。每年以近7%的速度增長,截至2010年底,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呈現亞洲國家來華直接投資最多,北美和歐盟次之,港澳臺占主導地位的局面,己有超過200個國家或地區來華投資,2011年底前10位國家和地區對華直接投資的比重見下表。

表1 2011年底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
(三)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與產業分布
制造業在外商直接投資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外商直接投資在制造業的結構上不斷升級調整,從開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到現在的新領域,諸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總之,制造業仍然占據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中的首位,但是比重逐步降低且結構也趨于優化。第三產業比重僅隨第二產業之后,在服務業中,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最青睞房地產行業,其地位僅次于制造業。金融、保險業等行業越來越受到外商們的關注,這些行業的比重迅速上升,外商向房地產行業投資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在房地產領域進行過熱投資而造成的回報率畸高。第三,在外商直接投資中中國急需大力發展的行業的比重偏低。如農、林、牧、漁業、電力、燃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行業、文化教育等基礎設施行業[1]。

表2 2011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單位:個、萬美元、%)
(四)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
由于中國各地區利用外資的優惠政策的不同、本地資源稟賦差異以及經濟狀況基礎的影響,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呈現出顯著的非均衡性特征。呈現出“東高西低”的布局,絕大多數對華直接投資都集中于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2]。如表3所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各地區累計批準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有710634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10511.8億美元。東部地區利用外資的份額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最后。

表3 截至2011年底東中西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概況(單位:億美元)
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在區位上出現了由東到西、從南到北逐步推進的趨勢,西部地區增長速度超過了東部地區,這說明這種“東高西低”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2011年在東部設立的外資企業數目為22994個,同比增長為16.9%;而在西部設立的外資企業數目為1358個,同比增長為22.3%。
(一)利用FDI的結構失衡
FDI結構通常指FDI來源地的構成、區域分布和產業結構三個方面。中國利用FDI來源廣泛,但主要集中于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的FDI占有很大份額,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在華FDI規模相對有限。外資來源地構成的突出問題更多不在于來源地本身,而是不同外資來源地對中國經濟和貿易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外資來源地相對集中是容易導致各種金融風險。FDI在地域分布上呈現“東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這種不均衡直接影響各區域固定資產投資差距、對外貿易差異、技術溢出效應差異,進而成為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FDI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是,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涉及農業新技術應用開發、農業產業化和生產型服務業等國內亟待發展領域的投資十分有限;即使在制造業領域,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利用FDI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及其內部的非均衡發展,可能會加劇產業結構失衡,影響工業結構效益,進一步擴大城鄉差別。
(二)“以市場換技術”效果不理想
“以市場換技術”是對外資企業讓出部分市場,以獲取中國所需技術。最早的“以市場換技術”案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汽車行業。1992年,中國確定了“以市場換技術”的引資戰略。主要目的是通過開放國內市場引導外資企業的技術轉移,獲取國外先進技術,并通過消化吸收形成獨立自主的研發能力,從而提高中國的技術創新水平。但事與愿違,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政策設計,加上市場內在規律使然,這一戰略的實施,對中國企業技術進步起到了一定的實效,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到現在為止,汽車合資企業也沒有真正培養起獨立的轎車開發能力,沒有真正建立起有影響的轎車自主品牌。
(三)地方政府引資成本過高
吸引FDI被認為是振興地方經濟的捷徑,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為了施政績效,不計成本盲目招商引資,為了提升吸引外資的競爭力,推出了大力度的稅收、房租、土地等優惠政策,外資企業在很長時間內享受著“超國民待遇”,使內資企業無法與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活動存在政府職能錯位和越位現象,有時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增加企業經營風險,有時還可能導致地方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受損。
(四)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國家對出售國有資產缺乏統一標準和完善的機制,地方各級政府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是從小局出發而不是從大局出發,為了獲得短期回報,把一些經營得比較好的合資企業或國內企業出售給外商,拱手讓出國內市場和未來的收益,造成國有資產變相流失。
吸收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吸收外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加速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快速融入全球經濟主流。但發展中的經濟矛盾和問題也在顯現。從內部條件看,隨著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外商投資企業成本提高,削弱了中國吸收外商投資的優勢,低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的投資面臨更大挑戰;中國利用外資已經從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向帶動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從外部環境看,伴隨著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科技全球化、研發全球化和服務外包等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面對新的形勢和問題,未來中國的利用外資政策應朝著如下方向進行調整:
1.在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中,在保持吸收外資的規模前提下,更要注重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強化外資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貿易結構的作用與影響。這就要求擴大開放要按照自身發展規律,提升引進外資的水平和檔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同帶動經濟發展、企業技術改造結合起來,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注重引進技術的吸收、創新,通過積極利用外資,探索把引進外資與提升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結合起來。
2.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2012年,中國開始實施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該目錄將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把利用外資與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嚴格限制或禁止“兩高一資”類外商投資項目,著力推進節能減排;引導外資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以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外資更多地進入中西部地區,促進產業梯度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商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鼓勵外商通過并購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造;嚴格限制“兩高一資”產業向中國轉移[3]。
3.繼續改善整體投資環境,努力為外商投資營造更加公開透明的法律政策環境,統一、規范的外商投資準入指導和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從某種意義上看,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比實施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政策對吸引外資更為重要。從跨國公司視角來看,跨國公司越來越看重良好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激勵,包括政策激勵、市場激勵、產業配套支持、市場交易效率和強勁的市場需求拉動等。對外資應重在實施國民待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重視經濟和商業環境以及制度框架的形成,加強社會網絡和中間組織建設,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按照國際慣例建立、修訂、規范相關的法律制度等。把引資轉移到主要依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技術開發機制等制度依托上來,轉移到主要依靠具有盈利性、開放性、公平性的國內市場及其競爭優勢上來。
4.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的規模,積極發展服務外包的規模和質量。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大力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進程,主動吸收外商投資在生產性服務行業,拓展產業規模和區域輻射功能;在非生產性服務領域擴大市場準入,引進多元市場競爭主體,帶動產業發展。積極發展服務外包,建立服務外包中心和服務外包基地,使中國成為國際服務外包大國。
5.推動外資企業在華上市,讓中國投資者入股外資企業,在外資企業分享中國經濟增長成果的同時讓中國投資者分享跨國公司的經營成果;鼓勵外資企業參與國內企業并購,促進中國產業重組與提升。中國已經制定了相關政策,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并購、BOT、信托投資等方式進行投資;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外上市,鼓勵跨國公司參與國有企業重組與重置;允許外商投資以直接方式受讓上市公司的法人股份。
[1]崔新健.中國利用外資30年:歷程、成效與挑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2]桑百川.30年外商投資的貢獻、經驗與前景[J].國際貿易,2009,(1).
[3]劉偉全.新形勢下我國外資政策戰略調整的思考——基于全球生產網絡的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09,(8).
Problems of China’s Utiliz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GUO Li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3,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in China is developing rapidly,and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erms of attracting FDI.The new situation is that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restricti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utilization situation of FDI in China,several problems are found out existing in the FDI utilization,including structural imbalances,rather high investment cost,the loss of a large number of state - owned assets and poor effects.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better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to achiev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F830.59
A
1008-4681(2014)01-0032-03
(責任編校:譚緯緯)
2013-10-19
郭麗(1968-),女,遼寧大連人,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