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明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劃課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與多元智能的整合研究,編號:JJ1212062研究成果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經過多年對心理學、教育學、藝術教育的研究和通過大量科學數據和實際案例的觀察分析提出的。運用多元智能的相關理論結合我國當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來探討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整合模式,為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思考和研究,從而更好地進行幼兒音樂的教育。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音樂教育;教學模式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當代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經過多年對心理學、教育學、藝術教育的研究和通過大量科學數據和實際案例的觀察分析提出的。他認為人類與生俱來都具有八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在某種程度上八種智能都相互獨立、相互平等,且每個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人都擁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和劣勢智能。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為我們重新認識和挖掘學生的智能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全球教育界的教育觀念以及教學評價觀念、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國內,多元智能理論是我國正在實施的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理論之一,對我國目前正在實行的素質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學前兒童教育階段是幼兒接受正規教育的初始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和素質教育的搖籃,同時也是幼兒智能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幼兒園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作為素質教育一部分的音樂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多元智能理論確認了音樂是人類智能的一種形式,對人們重新審視音樂在人的整體智慧建構、發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我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提供了全新視角和理論參照,即兒童音樂學習是大眾化的學習不是為了培養演奏家、音樂家,而是作為人的智力和基本素質來培養。一般來說,兒童心理發展在多數領域中是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提高的。但在一些藝術領域幼童的能力可以達到驚人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兒童早期之后藝術發展呈反U曲線,神經系統中認知表象能力的可塑性降低,由此可見,兒童藝術能力的發展存在一個關鍵期,音樂教育對促進幼兒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促進兒童大腦發展;提高兒童語言能力;促進兒童感知力、記憶力、聯想力的發展;促進情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的發展等,但如何才能把這些作用發揮出來,這不僅需要結合學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還需要有一個理論作為參照。多元智能理論確認了音樂是人類智能的一種存在形式,且認為音樂智能是多元智能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前兒童的音樂智能的培養對于兒童的全面發展則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論和當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整合起來,其課堂的教學實踐模式如何確立,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鑒于此,本論文運用多元智能的相關理論,結合我國當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來探討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整合模式,為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思考和研究。
教學實踐模式是指經過在實踐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這種經驗經過加工整理概括簡化,并將其形成相對完整、科學的實踐模式,它使其教學方式結構化、合理化并形成可推廣使用的模式。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個體的只能組合方式不同,在課上每個孩子所表現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也各有特點。基于這一點來說教師在教授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既要設計豐富多彩內容又要適應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模式。經過教學實踐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與多元能理論整合教學實踐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情境創設模式。情境教學是教師通過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來激發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從而提高心理結構的整體活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情境創設模式在開發幼兒智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音樂的情境創設教學模式是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等手段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讓情景激發學生情感,對學生進行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由于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靠聲音塑造形象,所以音樂教學中就是要創設一種可以讓學生聽的環境氛圍以此來激發、感染、陶醉啟迪和激勵學生的情感。在幼兒的音樂情境教學中兒歌中歌詞的內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簡單的可以使幼兒領悟的情境。這些情境也可以讓幼兒用肢體、感官、情感來表述體驗感悟。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直接親身體驗歌詞意境。當幼兒的情感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時幼兒才能真正進入音樂的殿堂,理解和感悟音樂中的魅力,從而實現音樂的審美價值。
(2)合作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合作是音樂表現和表演的重要特征。幼兒音樂教學活動的合作學習模式就是通過音樂為幼兒提供一種人際交往與合作的機會,滿足幼兒交往的需要,提高幼兒與他人合作的溝通能力,從而促進幼兒人際關系智能的發展。幼兒合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幼兒音樂教學過程中合唱聲部的協調配合,舞蹈時對動作與隊形的協調配合,打擊樂器演奏時各個聲部的協調配合等,還有在音樂活動中集體、個人合作所進行的討論交流或相互配合等學習方式。
(3)互動探索模式。互動探究教學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一種模式。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幼兒通過自己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來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這種教學模式容易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是一種開放的教學過程,重在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幼兒音樂教學過程并非是單純地將現成的音樂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而是要引導幼兒在實際的動手操作過程中通過創造性想象和表現去體驗感悟音樂的節奏、音高、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表現音樂。
以上教學模式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關于教學模式的探討并不是將幼兒音樂教學模式標準化,它們是一個動態開放和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發現、探究和總結,從而更好地進行幼兒音樂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 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楣汝麗.多元智能與教學策略[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