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目的:探討對貧血利用血液檢驗方法進行鑒別診斷的價值與意義。方法:選擇2012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曾收治的50例貧血患者,對所有患者均進行血液檢驗,并對檢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患者白細胞、血小板以及外周血紅蛋白均變化明顯;對患者進行血生化檢查,葉酸水平低于正常值患者有15例;檢驗患者的維生素B族含量,有8例患者比正常值水平低。結論:對于貧血患者而言,在對其進行臨床診斷以及鑒別過程中,要對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多次檢驗,從而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綜合性血液檢測在貧血患者的臨床鑒別以及診斷方面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能夠使診斷以及檢測準確率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臨床上有重要作用與意義,可進行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血液檢驗;貧血癥狀;診斷;臨床意義
貧血是臨床上常見的血液疾病,其發病率很高,有很多原因都會導致其發生,對患者有嚴重影響。利用有效方法對貧血患者進行診斷鑒別,并進行及時處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選擇2012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曾收治的50例貧血患者進行分析研究,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2012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曾收治的50例貧血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26例為男性,有24例為女性,患者年齡在18~70歲之間,其平均年齡45.4±2.6歲。所有患者在活動過程中均有頭暈、心慌以及食欲不振與乏力等臨床表現存在。在這50例患者中,合并貧血性心臟病8例,合并下肢浮腫12例,伴隨神經性癥狀12例,伴隨肢體麻木10例,伴舌炎或者口腔面黏膜潰瘍8例。
方法:采集患者空腹情況下靜脈血液3ml,并且以此來對患者白細胞、血小板以及外周血的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測定,同時,對所有患者均進行血生化檢測。根據所得到的臨床檢查結果,分析并診斷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且要根據相關規范將檢測說明書制定出來。
臨床診斷依據: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診斷:患者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葉酸或者是維生素B12的生理需求有所增加以及由于偏食而導致出現營養不良;巨幼紅細胞的血象以及骨髓像出現變化;未出現骨髓癥狀并發癥;其它原因造成有巨幼紅細胞貧血出現。
缺鐵性貧血診斷:患者存在缺鐵病史,特別水慢性失血病史;有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出現;外胚葉組織有變化出現;檢查其骨髓像以及骨髓鐵染色,存在缺鐵特征;利用鐵劑進行治療,效果明顯;血清鐵下降,血清總鐵結合力明顯升高[1]。
統計學分析:在完成治療之后,對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對于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并且要用t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
結果
檢驗患者外周血血紅蛋白的結果:在本文研究中,通過檢驗50例患者外周血的血紅蛋白水平,顯示其在32~108g/L之間,其平均水平為68±1.4g/L。在這些患者中,有20例患者為重度貧血,18例患者為中度貧血,另外12例患者屬于輕度貧血。通過對患者白細胞水平進行監測,顯示其在2.0~20×109g/L范圍,平均水平為6.8±1.4×109g/L,在這些患者中,白細胞處于正常水平這僅有3例,其他患者均比正常值要低,對患者血小板水平進行檢驗,在100×109g/L之下者10例。
檢驗患者血生化的結果:通過對患者血生化進行檢驗,在這些患者中,血清鐵水平與正常值相比較低的20例,并且其總鐵結合力比正常水平要高;葉酸水平低于正常值患者15例;檢驗患者的維生素B族含量,有8例患者比正常值水平低;對患者肝功能以及腎功能進行檢驗,顯示均處于正常狀態。
討論
貧血是臨床上常見血液疾病之一,其并非指某一具體疾病類型而是由很多疾病引起的貧血性并發癥。對于貧血癥狀的發生,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其所表現出的臨床特征極其相似,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貧血癥狀分為以下幾類: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相關臨床研究表明,在各種血液系統疾病中貧血疾病發生率占據第一位,其發生率明顯比白細胞疾病要高。有關調查表明,在全球范圍內貧血患者大約在25%之上,其中紅細胞酶、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基因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是造成貧血發生的主要因素。
在實際臨床醫學中,貧血是一種慢性病變過程,其并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尤其是早期,臨床癥狀較輕,一般不會引起患者的重視,只有在后期發展,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后,才會受到重視進行治療。在各種不同的貧血類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就是巨幼細胞性貧血,該類型貧血主要在嬰幼兒以及妊娠期婦女中發生,另外在內科老年患者中,該類型貧血也有較高的發生率。該貧血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吸收不良并且有過多消耗,比如鉤蟲病、行胃大部切除術以及月經過多與慢性胃腸道炎性反應;患者需求有所增加,但攝入量仍缺乏,比如厭食以及偏食等。從本文研究結果中發現,貧血發生率最高的患者均伴有慢性胃腸道炎性反應,另外,在本文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未表現會貧血的早期癥狀,伴隨患者缺鐵癥狀逐漸加劇,其含鐵酶活性降低以及血氧與缺血等一系列臨床表現也慢慢加深,并且可能會出現腦血管疾病、心臟病以及感染等一些并發癥,在此時,若患者未及時去就診,在早期將貧血癥狀發現,并在早期對其進行臨床治療,則患者病情必然會慢慢加重[2]。
從目前情況來看,研究血液學的相關人員,對于貧血臨床診斷以及治療還缺乏足夠重視程度,對于其重要性缺乏較深刻認識,因此造成在貧血臨床診斷以及鑒別方面還有一定偏差存在。
從目前臨床研究來看,在患者的外周血中,紅細胞計數之所以會出現變化,主要是因為貧血程度的影響以及患病時間的影響,在血片中可以發現紅細胞的染色相對比較淡,淡染區處于中心位置且擴寬,并且其大小各不相同,而且大部分的紅細胞表現正常或者只出現輕微增多,其表現并不明顯;一般而言,在出血患者中其血小板計數都偏高,但是嬰幼兒的血小板計數較低。在血液生化檢驗中,普通貧血患者的血清鐵要低于正常水平,但總鐵含量則要高于正常水平,所以對于轉鐵蛋白而言,其飽和度要偏低。由于在測定血清鐵時有很大波動,有很多的影響因素,所以在對結果進行判斷時,要綜合臨床方面來進行考慮。當血清鐵蛋白含量在14μg/L之下時,但是伴隨發生炎癥腫瘤以及交叉感染時,可以將此含量提高,然后與臨床情況與骨髓鐵染色相綜合來進行判斷,對于缺鐵性貧血患者而言,其骨髓紅系細胞內部與外部鐵染色都會有一定減少[3]。
綜上所述,對于貧血患者而言,在對其進行臨床診斷以及鑒別過程中,要進行多次血液生化檢驗,以提高檢驗的準確率,防止出現偏差。綜合性血液檢測在貧血患者的臨床鑒別以及診斷方面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能夠使診斷以及檢測準確率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臨床上有重要作用與意義,可進行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靜峰.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11(22):1658-1659.
[2]潘颯,崔娜.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33):218-219.
[3]張潔.32例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12(2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