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摘 要 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重在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釋疑的能力,因此需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疑,養成主動質疑釋疑的意識,并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質疑釋疑方法。
關鍵詞 質疑釋疑 氛圍 意識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100-02
李四光曾說過:“不懷疑不能見真理。”亞里士多德也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對于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能力的高低體現出一個人的思維水平。中學語文學習其實就是圍繞著質疑釋疑進行的,即: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幾個環節,學生質疑釋疑的成效如何反映出語文教學對文本有多深入,學生的領會到不到位,教師的引導恰不恰當,學習的成效顯不顯著,歸根到底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高不高。因此,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重在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釋疑的能力。以下針對目前語文教學質疑釋疑存在的問題,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疑
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廣大教師已經懂得倡導“關愛學生,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師有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的情感和愛心,這體現出的是一種職業態度和教師的自我反思的理念。“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然而有的教師卻沒有將這種理念深入頭腦,在2012年的“超級女聲”節目中,當被稱作“綿羊音”的參賽選手曾軼可演唱之后,有評委是這樣點評的:“你的聲音很好,除了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中音hold不住,其余都很好。”這種口是心非、變相諷刺挖苦的言語,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時常存在,要想讓學生敢于質疑釋疑,教師就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舊有模式,在課堂上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創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敢于質疑。
二、培養學生養成主動質疑釋疑的意識
現在的課堂有不少往往是教師一個人的表演場,教師自問自答的現象比比皆是,有時候一個問題拋出來,學生們茫然不知所措,一頭霧水,教師要求學生互動時,學生更是無所適從,教師不得不尷尬地在自問自答中收場,即使有些學生的回答只有只言片語,教師若不加以引導,不去幫助學生從答案中梳理有效信息,進行加工整理,長此以往,學生的質疑釋疑的意識就被抹殺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沒有建立起來,就會導致課堂效率的低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換位思考,可以把自己設想成文本作者,想一想,如果我是作者,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如果我是讀者,我有什么閱讀期待?例如:《十八歲出門遠行》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想作者想要表達十八歲出門時內心中怎樣的心緒,再想一想作為學生我們會面臨什么樣的境遇,有了這種意識,就不愁學生不會質疑釋疑了。
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質疑釋疑方法
質疑是提出問題,而釋疑就是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這需要調動已有的經驗,更主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質疑的情境,提供科學的質疑釋疑方法。
1.掌握新舊知識的對比延伸。知識的掌握,是將舊知識融入新知識的再加工過程,要求學生在解決新知識的同時,能夠將原有知識激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溫故知新”。例如,高中語文《我的空中樓閣》一文,出現了很多形式多樣的比喻修辭方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荷塘月色》一文,將修辭方法加以對比,在激活學生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加工,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2.運用比較的方法,拓寬思維。同一文體或同一時代的作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思考,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語文學科在每個單元都會編排幾篇相似的文體,這些文本的相似性比較強,都具有對比特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創作年代、體例、內容、表達的意義等各方面進行比較,梳理出異同,以此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勸學》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及古人如何看待學習,而《師說》論述從師的意義和重要性,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從文體看兩者都是古代論說文,從內容看都是對學習的論述,從語言風格看,都大量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比較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加深對于文本的理解。
3.加強知識的延伸拓展,將生活引入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將生活體驗引入課堂,有些教師抱怨孩子配合不積極,課堂氣氛難以調動,互動不熱烈,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學生們沒有跟本文產生共鳴。教師將生活經驗引入課堂,無疑能夠更好地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質疑釋疑的效果就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我與地壇》一課時,教師在導入環節展示了兩個生活片段:一個是,一位母親送孩子去上學,到了校門口孩子才發現書包忘記拿了,母親慌忙回去拿,孩子看著母親的背影,不耐煩的來了一句“傻冒!”;另一個場景是,一位母親在公交車上,一個年事已高的老大爺顫巍巍地上車,母親很感觸地問孩子:“兒子,將來媽媽老了怎么辦啊?”孩子隨口來了一句:“老了送去火葬場唄!”這兩個場景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接下來教師引入了對于母愛的解讀以及孩子如何對待父母的愛,學生們互動熱烈,整節課進行地非常順利,最后播放歌曲《母親》,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感染了每一位聽課教師。由此可見,要想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就要引導他們進入教學情境,而用生活經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無疑是最好的教學手段。
綜上所述,只要能夠做到以上幾點,就不難讓學生進行有效地課堂質疑釋疑,掌握了這些策略,就可以有效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效率。
(責任編輯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