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瓔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公司法》對公司的社會責任也進行相應的規定,但是因為這些規定比較簡單、抽象,并且沒有相應的配套制度進行支持,使得公司社會責任條款變成了形式化的條款。所以,在《公司法》中要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對象進行規范,健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職工監事制度、職工董事制度,對于公司債權人的相關權利進行明確,建立健全社會責任的多元訴訟主體模式,從而有效的保證公司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公司法》;社會責任制度;現狀;解決措施
公司社會責任就是指公司的管理人員在公司運行的過程中不但要保證利益的最大化,還要考慮非股東方面的利益,以及社會利益和與之相關的利益。在2005年我國就對《公司法》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其中的一些規定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和調整。在第五條中就規定了企業需要“承擔社會責任”,這個內容的添加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要把這個內容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法規,還需要不斷的努力。我國的《公司法》實行已經有五年的歷史了。所以,我們需要對公司的社會責任制度進行加強,找到其中的不足,不斷的進行改革。下面我們就根據這個問題進行相應的討論。
1 .我國《公司法》對社會責任的限定
第一,我國《公司法》中對于社會責任的規定還是比較完備的,適合現在的市場經濟環境,公司法人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例如在《公司法》中的第五條中規定,公司在進行經營活動的時候,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個規定被稱為公司法的總體性規定,明確了公司所要履行的社會責任義務,為建立健全社會責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我國《公司法》要不斷的強化對于職工權利的保護,體現公司主人公的地位,職工的合法權利需要受到保護。第一,職工董事制度。在《公司法》的第45條中的第二款和第68條、第109條中的第二款中指出,主要是國有企業或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要投資對象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人員中,需要相應的公司職工代表,相應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之中也需要相應的職工代表;第二,職工監管制度。在《公司法》中的第52條、第71條、第118條中規定,監事會的成員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公司的職工代表,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能少于三人之一。第三就是保護職工的利益。在《公司法》的第17條、第18條中規定,公司要根據國家相關的勞動保護規定,保護職工的利益,其中的第18條第3款規定了公司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的時候,需要適當的聽取職工會和職工的有關建議。
還有,我國的《公司法》需要進一步加強債權人的利益的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在我國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需要加強對于債權人的保護,不斷的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統一。第一,《公司法》中的第77條、第174條、第176條中對于公司的合并、分立程序中有關債權人的權利保護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規定。第二,《公司法》中的第20條規定,確定了公司的人格否定制度[1]。
2 我國《公司法》對于公司社會責任規定的問題
我認為我國的《公司法》在對公司社會責任制方面的規定還不夠健全,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2.1 公司社會責任的對象范圍模糊
我國《公司法》在對公司社會責任制的對象范圍規定方面比較模糊。公司法的第一條規定,“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但是我認為其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這個規定沒有對和公司相關的利益人員,像是職工、消費人員、社區和當地的居民進行責任的規定。這樣就會產生誤解,認為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具有優先的權利,是《公司法》重點保護的內容。
2.2 職工參加公司治理的權利形同虛設
在《公司法》中規定了職工董事制度,但是根據45條、68條和第109條的相關規定,只有國有的有限責任公司中擁有“應當有職工董事”,而那些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只有“可以有職工董事”。這樣的規定使得職工的待遇情況因為經濟環境的原因而出現明顯的差距,并且還會使很多公司職工不能參與到公司的決策工作中去,并且和國際上所推行的職工參與的普遍性和深入性相矛盾。即使在國有主體的公司中對于職工董事在董事會中的billion進行了相應的規定,但是這種方法的實行是因為人數較少、比例較低,使得職工董事在董事會中沒有發言權。而且《公司法》中也職工監事制度進行了規定,但是“職工代表的比例不能少于三分之一”的比例還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確定的過程比較隨意,使得職工的權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只是形同虛設的裝備,沒有發揮實際的效用[2]。
2.3 對債權人的利益沒有進行有效的保護
在《公司法》中,對于債權人的利益沒有進行有效的保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缺乏和公司相關的主要債權人——銀行參與公司生產經營的規定。
第二,債券人權利因為董事或是經理的事務造成救濟的缺位。在我做的《公司法》中對于董事、經理的責任和義務進行了規定。但是對于董事和一些高級的管理人員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因為蓄意或是嚴重的違法犯罪或是破壞公司章程的行為,以及對債券人造成傷害,債權人對于公司董事或是管理人員進行賠償申請的相關規定,在我國的《公司法》中沒有表現出來。
2.4 公司社會責任缺少可訴性
目前,我國公司法只是規定了股東的訴權,缺少對于相關利益人員的司法救濟。這就是我國法律法規中的不足之處。從國外的司法部的實際操作經驗就可以看出,有很多消費人員特別是社區人們都可以使用訴訟的方式來保護自身的利益,阻止不利于環境保護和社會安全等問題的產生,有效的保護自身的權益。
3 健全我國《公司法》對于公司社會責任制的相關規定
在《公司法》中,需要不斷的健全和完善我國的社會責任制度,在我國的經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公司法》對于社會責任的相關規定需要從五個方面來健全和完善。
3.1 明確公司社會責任的對象和范圍
公司責任是《公司法》中的主要內容。把公司在法律意義上面的社會責任的對象規定到公司員工、債權人、環境保護受益人和產品消費者的范圍之中,是順應了我國的發展形勢和模式。
3.2 健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調整職工代表大會和股東大會、監事會和董事會之間的關系。在《公司法》中規定,只要擁有股份的職工,不但是股東會的成員,還是職工代表大會的成員。職工代表大會在進行選舉法定的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代表的時候,擁有參與到董事會、監事會和職工董事的權利。
3.3 健全和完善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制度
職工參與公司管理一直都是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德國的《公司法》中就規定,公司建立了監事會和董事會,監事會可以讓董事會的人員對董事會的工作進行相應的監管;董事會也可以參與到公司的管理工作中。針對這兩種監管,職工和股東在原則上面是擁有平等的參與權。所以,我認為我國《公司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不斷的改進:首先是對于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應有職工董事”進行相應的規定,并且對于職工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也要進行明確的規定。再者就是增加職工監事的比例,例如把公司監事會中規定職工代表的比例不能少于三分之一的規定,改為和股東代表各占一半的。
3.4 明確公司債權人對于公司的健全和請求權
有效的保護公司債權人的權利,首先《公司法》規定了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從而有效的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這是需要不斷加強和深入發展的。第二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就是準許銀行等債權人對公司進行相應的管理,從而有效的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第二就是給予債權人在董事、經理執行公司業務的時候,因為蓄意或是嚴重的違法犯罪情況或是違反了公司的章程,使得債權人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對此,可以對公司董事和經理直接請求賠償。
3.5 健全公司社會責任的多元化訴訟主體的制度
需要在有關的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可以代表整個公共利益,對于牽連到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案件可以進行民事訴訟,而且,公民和社會公益性團體也是公益訴訟的主體。所以,為了有效的避免相關利益者訴權的隨便使用,就可以對這個訴訟的條件進行相關規定,從而有效的減少訴訟成本的浪費[4]。
4 結語
健全公司社會責任制度是對企業的相關行為進行規范和限定,有效的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怎樣更好的加強公司的社會責任制,怎樣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是現在我們急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之一,身為立法者需要從觀念上面把公司的利益作為主要目標,還需要把公司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所追求的社會利益進行融合,在此基礎上進行立法,并且公司還需要從自身發展的角度進行考慮,建立良好的社會榮譽感和,維持良好的社會形象,并且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同時,鼓勵公司對社會負責,促進公司社會責任的監管,不只是憑借公司法就能夠完成的,還要在這個法律體系中進行健全和完善,可以把公司社會責任作為其中的基本原則,有效的融合到立法和司法中去,通過調整的方式,來有效的推動公司社會責任制的實現和完成。
參考文獻
[1] 張艷芳.法學視閾下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分化融合[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2)
[2] 張娟.論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J]. 中國集體經濟. 2011(13)
[3] 朱先奇,張濤,史彥虎.中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制度比較研究[J]. 生產力研究. 2011(01)
[4] 蔣建湘.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化[J]. 中國法學.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