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敏
(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近年來學生體質一直是當今體育界的熱點話題,最近在高校發生了一系列中長跑“猝死”事件,例如:(1)據新華網2012年11月14日報道:華中科技大學秋季運動會,女子3000m和男子5000m項目被取消,西安30多所高校也取消長跑項目;(2)據央視網報道:2012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杉達學院大二男生小湯在上籃球課時突然倒地,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發生了這一系列的慘痛的事件,導致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各大高校相繼取消了3000m以上長跑。那么我們就應反思一下,高校中長跑項目真的應該取消嗎,難道真的要“因噎廢食”嗎,當然我們應大聲說“不”。
“猝死”又稱為“急死、內因急死、病理急死和非創傷性急死”。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以及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對“猝死”的定義是:急性癥狀發生后即刻或者24h內發生的意外死亡。而對運動性碎死的定義是:在運動中或運動后即刻出現癥狀,6h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死亡。[2]導致“猝死”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心肌的缺血、代謝壞死;另一種是機體缺鎂。下面我們具體分析發生中長跑“猝死”現象的幾個主要原因。
2.1.1 應試教育下體育被輕視,導致學生體質在下降
目前,雖然我國中小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應試教育的傾向仍然很嚴重,出現了片面重視智育,忽視了德育、體育、美育的現象。從上級領導和教研部門來說,對智育高度重視,措施具體,管理力度大,研究比較深入,并不斷總結和推廣經驗。而相對于體育而言,則往往停留在一般號召和例行公事的布置上,既缺乏實施和管理措施,也缺乏宏觀調控,以至于在不少地方出現了“一手軟,一手硬”的局面。為了抓智育,把必要的德育活動擠掉,還超出國家規定大量延長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因而,學生視力減退、肺活量下降、神經衰弱等身體素質欠佳等身體素質下降的現象已成為突出問題。
2.1.2 高校體育鍛煉的資源不足,導致學生沒有鍛煉習慣
由于近幾年高校的擴招,很多學校體育教學資源不足,運動場場地面積與學生人數比重嚴重失調,體育活動場地和器材明顯不足。一些學校沒有按有關規定安排體育預算經費,對體育經費投入過少,更有甚者,一些學校把體育場改為家屬樓和商品樓,犧牲了廣大學生鍛煉身體的場所。嚴重影響大學生班級課外的體育鍛煉,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
2.1.3 高校體育教育的落后,導致學生失去運動興趣
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有: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或嚴重與社會發展、脫離了現實生活,使大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培養目標的偏差滋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與過大壓力,導致學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教育方法簡單、教育方式隨心所欲;校園體育活動過少;對身心健康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措施不得力。高考的競爭,從學校到社會,從家長到學生整天圍著分數轉。[3]而學生的體育活動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2.1.4 家長體育意識的薄弱,沒有起到督促作用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普遍實施,我國獨生子女的比例在大幅度增加。由于獨生子女的生活條件比較優越,而營養過剩已成為現實,更加上家長對子女的溺愛,希望自己的孩子博學多才,怕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影響文化學習,不讓孩子參加過多的體育活動。調查結果顯示,70%的學生不愿意參加長距離的訓練的主要原因是怕累,太無聊。對不愿意加入體育鍛煉的多種理由進行選擇時,64%的學生選擇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28%的學生選擇沒有時間、家長不支持等。
2.1.5 學生自身體育鍛煉意識差
如果大學生能夠自覺的去參加體育鍛煉,那么其身體素質又何嘗不會提高呢。關鍵是大學生都知道體育鍛煉可以增強自身的體質,都知道體育對一個人的重要作用,但是有許多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與時間較少。許多相關研究把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少的原因怪罪于學校場地、器材的不足、學習和就業壓力大、課外體育缺乏組織、指導等。可見,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學生自身的體育意識水平,這是導致大學生體質下降的最根本的因素。
獨生子女的死亡危險:在黃潤龍的《中國獨生子女:數量、結構及風險》一文中使用了1990年全國人口各年齡組死亡率計算了0歲后各年齡組累計死亡率,假如母親25歲生育,則母親為40、50、60、70歲,子女為15、25、35、45歲時累計死亡率分別為5.05%、6.21%、7.63%和10.06%。上述結果與中國計劃生育協會2006年基線調查結論基本一致。
由此,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可能面臨死亡的危險,地震、洪水、颶風、房屋倒塌、遺傳病、因交通事故、醫療事故等等。因此,死亡的發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家庭帶來了致命的風險,但從科學的理論方面來講,偶爾的突發事件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3.1.1 改善體育器材、場館設施建設
近幾年各高校雖然加快了體育場館、設施等的建設,但由于經常鍛煉的學生,對場地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經常鍛煉的學生提出沒有空余場地加之現在高校的擴招等原因,仍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活動需求,所以建議有條件的學校進一步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為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3.1.2 調整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定位
體育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學校公共必修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大學體育課程作為學校體育課程的最后一個環節,是當代大學生參與體育意識、養成體育鍛煉和體育綜合素質發展與提高最為關鍵的一環。現代教育改革,注重課程的完整概念,充分發揮課程的整體功能。因此,目前每周一次的體育課是很難解決大學生體質下降的根本問題。只要在改革過程中抓住了體育課程的目標定位,高校體育課程就為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3.1.3 學生要加強自身體育鍛煉意識。
從學生的層面來講,自己的身體是自己工作學習生活的資本,如果說身體資本沒了,一切都無從說起,自主時間的合理分配、體育鍛煉的主動積極性在老師、輔導員的引導下正常地開始,不讓自己的身體成為自己學業事業前進的累贅。要了解自身身體素質情況,多加鍛煉,不帶病參加體育鍛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進行體育活動;時刻保持對自己身體的高度責任心;對體育傷害事件說“不”。
廣州白云區教育發展中心體育教研員李志輝曾與英國同行交流,他發現英國有很健全的校園安全事故防控體系。“他們完全由第三方機構來負責,主要就是保險公司,他們一是做好校園風險評估和控制建議;二是直接參與處理責任事故的賠償,包括送醫院治療、關鍵的責任認定、賠償事宜等,‘一腳踢到底’,不只是收保費,付賠償”。
一名資深體教界人士建議,應該效仿國際先進經驗,引入第三方機構介入處理校園安全事故,降低或分散風險。“關于學生保險的文件、標準很多,但執行層面很粗,賠償款項到位也不及時,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家長把事鬧大的心理”。
通過近期發生的幾起大學生跑步“猝死”事件,可以很明確反映出我國青少年的身體體質存在很大的問題,理論上講青少年正是運動的黃金時期,身體各項機能正處于最佳狀態,是不可能發生“猝死”這樣的事件的。改變這種局面首先要認識到體質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學生自身的因素,還是學校引導因素或者是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只有找到根本原因對癥下藥才能使我國高校學生體質有所提高,類似這樣的事件就不再發生。我們不能糾結于到底是否取消高校長跑項目,因為問題的根本原因并不在長跑上,而是在我國體育體制發展的不健全,課程開設的不先進性,只有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這樣就可以從根本避免“猝死”這類事件的發生。
[1]李磊.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9.
[2]韓孝棟.高校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現狀及預防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6(19):23-24.
[3]程花.試析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成因及事故責任認定[J].科技信息,2011,5(15):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