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周麗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教育的研究是現代會計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正面臨著企業環境和會計行業本身的快速變化,相比較而言,會計教育長期以來卻無大的變化,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會計教育的改革,以減少教育與實務的差距。我國中等職業會計教育應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如何培養造就大批高水平、高素質的會計人才。
傳統中職會計教育往往通過設置一系列會計課程來完成,這些課程的課時數占總課時的比重通常在15%左右。其他課程不但課時數少,而且經常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種格局與經濟發展快速多變的特點是不相適應的。
在傳統中職會計教育模式下,學生也許學會了怎樣編制分錄,怎樣編制報表,但在如何利用這些生成的信息幫助解決日益復雜的企業與會計問題方面則顯得不足。
大多數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對其他國家的會計制度進行介紹或研究的課程幾乎沒有,最常見的是僅僅開設一門《企業財務會計》。這種框架顯然不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如《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兩門課,在授課內容上有很多重復之處,而在課時上卻按完全獨立的兩門課安排,教師之間在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夠。《經濟法》與《稅法》也存在類似問題。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講授課本知識,等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甚至會有這種情況:會計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后,竟不能系統地回答什么是會計,會計的作用是什么等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傳統會計模式究竟教會了學生什么產生了疑問。
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應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動因,以問題為基礎,進行發現式、探索性的學習。以往的教學,絕大部分是面對面的教授,在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要他們提出相關的需求,這無疑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們在每一門課程開始之前,應先給學生一個整體認識,然后再分部分講解。比方說,在學生已有一定專業基礎時,大二時先開設為期兩周的“計劃”課,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設想自己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描述自己的新產品,進行企業與市場分析、制定營銷、財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策略,并作書面與口頭報告。通過這個短課程,既可以使學生了解職業界對會計人員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對會計課程的要求,又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可開設《會計》、《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讓學生針對自己兩周時間內所發現的問題快速補充“營養”。當然,這種短課程的開設并無參考教材或范本,在學生整體減負的趨勢下,也不允許我們在這方面花太多的時間。所以,更為現實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業的調查實踐,到一些部門(如稅務,財政、金融等)去實習。作為教師,則在授課時多結合一些實際的案例,或許能起到類似的作用。
另外,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使授課變為學生直接面對真實的事件,進行真實的核算、決策、咨詢。而教師在其中起到一種中介作用。這樣,學生的學習將會變成一種主動的自發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種被動的接受。不過,這需要企業的大力配合,需要教師對相關的知識比較熟悉。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有許多大學嘗試利用國際互聯網絡、電子郵件或閉路電視來進行遠程教學。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而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學習時間的機動性。這與我們目前實施的有關學籍管理辦法中的學分制是不矛盾的。
首先,適當加大基礎課程(尤指《基礎會計》、《管理學原理》等)的課時數,并強調學生利用節假日外出實習。專業基本理論與方法應作為教育的重點之一。
其次,應根據會計結構的新變化、會計發展的新領域,全面設置相關課程,加強會計戰略與策略的研究,經營風險與會計風險的研究、加強信息技術知識的應用。在具體操作上,可通過開設專業講座的形式來完成上述內容的學習。不過,這也要求教師在這些方面深有研究。
第三,會計教學不僅需妥善運用資訊科技。同時亦需與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及統計分析等領域相結合,使學生具備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適應實務界的需求。
我國傳統的中職會計教學,課程設置缺乏理論依據,結構有失合理,即專業課所占比重較大,而相關學科課程比重太小,甚至空缺。部分課程之間內容重復交叉較多:在教材內容上,側重于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講解,而缺乏應有的理論論述與分析。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分析決策能力,使得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目前會計教材五花八門,表面上各有差異,其實內容上大同小異,真正有新意的教材很少。因此這種傳統的課程體系及教材內容已不能適應培養現代會計人才的要求,有待改革和完善。
為實現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科學化、合理化,我們必須更新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專業課程。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合并、壓縮必修課程,克服專業課程間的內容重復現象,拓展會計相關學科教學,如經濟學、金融學、法學、管理學以及應用數學,同時為了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應增設諸如人力資源會計、網絡會計等新興選修課程,以及國外會計制度、法規和國際會計發展趨勢、會計專業知識、國內會計制度改革動態等前沿性的專題講座,使學生選擇課程的空間大大增加,拓寬知識口徑,擴展學生的基礎知識范圍,以適應知識結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其次,在教材內容上,增加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比重,便于學生從源頭上理解會計學,使他們在學習中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會計教材應當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增加案例和實務模擬內容的比重,以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
不論會計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終應該與會計教育的需求為依托,使其能確實掌握時代變化的脈動。這不僅關系到整個專業未來的發展和前途,同時對中國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有所幫助。會計教育的供給方,即中職學校應如何應對會計教育趨勢的挑戰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主題。
[1]劉永澤,孫光國.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4,(2).
[2]石本仁.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與中國會計教育的轉向[J].會計研究,2000(9).
[3]周楊.面向21世紀會計教育發展的對策[J].會計之友,2000(10).
[4]吳健.面對WTO會計教育質量如何提高[N].中國財經報,20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