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葉青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以及教育結構的調整,以“就業為導向,服務為宗旨”成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已經成為當前課程改革體系的主流模式之一,推動了職教課程改革的發展。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當前的課程實施與各校實際結合存在一些問題,如:師資隊伍的建設,學習領域、學習情境的變化等。因此,為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實效,培養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解決工作過程系統化中職課程模式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課程模式為人們提供了確定課程要素和課程設計程序的基本方式,因此,研究課程設計模式對于深入理解和認識課程,設計具體的課程都是有幫助的。課程設計者通過課程設計模式知道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做什么事,按照怎樣的方式進行工作。課程的研究和使用者,可以運用課程設計模式的想法來具體分析一門設計好的課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與課程模式的開發設計應圍繞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并與課程實施、評價相結合,彰顯中職教育的特色。
職業教育是面向職業的,面向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要面向學生的多元智能開發、健康個性的發展,養成適應未來職業世界的能力。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的目標是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反映了學生在學校的指導下應取得職業經驗和職業技能的過程。中職課程從模仿高校專業課程學科化設置到模塊化課程,過度模塊化,導致理實脫節,所以出現了項目化課程。它倡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然而項目式教學并非適用于所有科目,且無選擇的項目化課程中學生的個體活動難以有效監督和控制,反饋效率低,一些項目化課程課堂組織困難、不易考核,學生成為工作過程或工作經驗的機械重復者,甚至出現課堂效率更低的現象。所謂“教無定法”,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的出現適應了這種要求。
“一個職業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職業,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過程。即在工作的對象、方式、內容、方法、組織以及工具的歷史發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獨到之處?!保ń笤矗篽ttp://www.syzy.com.cn/jwc/download/2009042902.pdf)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不斷學習,學到了具有普適性的工作思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所能完成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越來越綜合,于是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培養目標得到實現。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基于實踐的以工作過程為中心的體系,強調過程性知識,讓學生自我建構,學生獲得的經驗可進一步發展為策略,即以盡可能小的代價獲取盡可能大的效益的應用知識,主要解決“怎樣做”和“怎樣做更好”的問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主要包括四個過程: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形成能力領域)——學習領域轉換(重構行動領域為課程)——學習情境設計(學習領域分解為學習單元)。
一方面,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課程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技能培養,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分離的課程模式無職教特色,必須進行改革。這雖然是老話常談,但目前大多數教師在普通高校接受的是學科化的系統知識學習,由于慣性思維(確實也比較熟悉學科體系這種模式),在前面各種課程改革中許多教師無論是上課還是課程開發,都脫不了“知識本位”學科化的影子,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近幾年專業及技術發展變化很快,加上傳統課程的“會考”、“統考”,直接阻礙了課改工作的推進,教師忙于所謂的“課堂教學”,無暇顧及課程研究;師資隊伍的專業結構不盡合理,年輕教師多、大多經驗不足,難以挑起課程建設和改革重任。其次,教師能力不足,由于大部分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畢業,從校門到校門,無企業或工程經歷和經驗,無法適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因此,他們的實踐能力、專業能力、相關工種的技能都不能適應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能力要求,阻礙了課程改革成果的落實和推進。
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和改革工作的根本,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適應課改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加強“雙師型”教師結構隊伍建設?!耙M”具工程實踐經驗并熱愛職教事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當兼職教師,改善教師隊伍結構;中職教師的繼續教育的經?;?、制度化將有效的提高這支隊伍的整體專業素養,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培訓”在職教師,既要強化企業工程實踐培訓,又需加強教學能力、教科研能力的培訓。二是要繼續加強與其他學校之間的聯合辦學與交流。充分利用兄弟學校的優勢,形成地域專業骨干教師團隊優勢,資源共享、加強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培養高水平的“雙師型”的專業負責人。
職業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領域或學習領域也在變化,課程內容直接體現了學習領域的變化。我們要求課程內容選擇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度,并把勞動部制定的職業資格標準和專業部委制定的職業資格標準或其它從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逐步實現“雙證(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融通”。但是資格標準的制定總是滯后于職業發展的,如果完全以職業資格作為課程標準,就意味著職業教育課程將永遠滯后于職業的發展。所以,職業資格標準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建設的平臺,而不是全部。應以職業資格標準為基礎,不斷吸收新工藝、新技術,形成典型工作過程;同時,自主選擇課程模式,不搞一刀切,強化校本課程建設,以體現課改的漸進性、靈活性與多樣性;課程內容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同時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既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又注重課程實施的可操作性。
由于中職教育招收的是初中畢業生(甚至未達畢業水平),有入學年齡小、可塑性強、從業年齡早等特點,但也存在文化素養比較低的缺陷。故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成長特點、教育教學規律,創新課程模式,彰顯中職教育特色。
技能不會自然形成的,策略層面的能力也不是天生的,這既需要學生通過反復訓練和實踐才能達到使用技術工具(機器)的熟練程度,提高操作能力,更要結合學生所面對的職業,訓練要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務。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中級技術技能人才的,所以,中職學生的學習必須強調和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與訓練,學習內容盡量為生產一線需求服務。以往一些課程,強調讓學生獲得經驗層面的技術技能,忽略了策略的層面。如何讓學生獲取策略層面的能力,這在課程設計和實施時要加以注意。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突出實踐性教學是由其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目標所決定的。根據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設計出符合中職學生特點的學習情境,特別是技能教學要讓學生在較為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學習與工作,才能有效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由于新課程需要大量的理實一體化和項目化課程、教學案例等,所以,需要配置對應崗位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場(車間),搜集典型案例。由于種種原因,各校實驗實訓條件雖有較大改善,但遠不能滿足課程建設和改革的要求,很難保證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實施。
一方面,在課程設計時考慮這種現狀,充分挖掘現有實驗實訓設備的潛力,提高其利用率,發揮最大功能;另一方面,在課程實施時,要學會“借雞下蛋”,調動實習基地(企業)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作用;最后,實驗實訓環境和設備的滯后,其重要原因是學校的投入不足,學校要千方百計地爭取地方政府對職教事業發展的支持,增加經費投入;同時要加強校企合作辦學,爭取企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改善辦學條件;還應該主動融入地方的經濟建設,開源節流,自籌部分資金,按新課程對設備提出的要求,合理、科學配置實驗實訓設備。
其實,不管哪種課程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應用價值,只是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不同級別、類型的學校,需根據各自的培養目標、市場需求、學生情況做出合理的選擇與整合,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傊械嚷殬I學習的課程與課程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任重而道遠,應根據時代的需要,市場的需求等與時俱進,要有創新、有恒心、有魄力,敢于實踐,敢于突破,不怕失敗的精神,同時需要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形成合力,才能走出一條課程改革的新路來。
[1]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職教通訊,2006(01).7-9.
[2]胡鐵,汪正利.基于就業導向的中職課程改革策略.職教論壇,2012(06).55-58.
[3]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中若干重要問題解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83a7b0100cfc8.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