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奎
(山東省昌邑市第一實驗小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具體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數學教材知識進行優化重排并加以轉化,將教材知識整合成前后溝通的完整結構,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排除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障礙。
數學教材通過語言文字表述來記載數學知識,傳達給廣大師生。然而,教材文本語言表述過于簡略,忽略了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這個客觀問題,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理解、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一方面要遵循教材原文含義,一方面要顧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將簡略概要的數學知識通過口語化的表述方法轉述給學生,并結合生動的例子,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小學生在小學六年中總共要學習12本數學教材,12本數學教材形成了龐大繁雜的數學知識結構。筆者在對12本教材進行研究分析時發現,這些教材的數學知識點排列并沒有按照學生的思維順序進行,但也沒有呈現出相互分裂、跳躍的狀態,而是有機結合。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要注意數學教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梳理出連貫的知識脈絡,幫助學生構建起科學的認知結構。
由于小學數學教材體系龐大、繁雜,語言表述過于精簡,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要將“教材內容”轉換成“教學內容”,降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難度,此外還要為學生整理教材知識結構,對教材知識點進行優化重排,綜合考慮教材知識的排列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設計恰當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法。
雖然小學生具有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等優點,但由于知識積累不足、生活閱歷淺薄等原因限制了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小學生要充分理解數學知識必須有教師從旁指導。求知欲是人類生來具有的本能欲望,但如果教師不注重對小學生進行引導,就極有可能會削弱他們的求知欲。學生在小學階段對事物的理解較為直接、具體,難以自行理解抽象、虛擬的數學概念,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將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必須兼顧學生的共性與個性,樹立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是一門偏重理性、邏輯嚴謹的學科,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索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方法,充分考慮到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自身知識結構之間存在的沖突,對教材知識進行優化重排,降低理解難度。學生是課堂主體,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數學問題的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