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學)
綜合高中的教育模式區別于普通高中和職高,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的道德價值觀念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工作該如何開展,卻很少有人提及。因為綜合高中辦學的特殊性,所以其學生不但面臨升學的壓力,而且存在就業的困惑。要培養他們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建立良好的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是當前德育工作的重點。
我們可以把德育模式的建構理解為建設與構思,是指德育工作中根據學生群體的德育目標,結合社會道德準則,在德育理念的指導下完成適合一定對象的道德素質內化,從而建設和構思形成德育模型和范式。建設和構思適合綜合高中學生特點的德育模式,對于學生德育發展意義重大,高中階段是學生完成道德素質內化的重要階段,德育工作的開展將極大促進這一過程。
本文通過多種方式對綜合高中的德育現狀進行了調查,結合發現綜合高中學生的德育水平遠不及普通高中學生,與職業高中學生相似。學生群體整體德育素質發展不平衡性,并具有不同的個性化特征。分析綜合高中學生的德育觀念,可以發現學生們普遍性的特點:缺乏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育情感更是嚴重缺乏,而且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面貌經歷了巨大的改變,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念也在悄然改變,于是滋生了很多消極、庸俗的思想,這些思想也毒化青少年的心靈。同時,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在社會上流傳,這些錯誤觀念已悄然侵入學生的思想,污濁的社會風氣擾亂了學生的價值觀。在教學中可以發現,學校經過長久努力建立起學生的德育觀念,可能被一個周末生活摧毀。社會的不良風氣對學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困擾,幾乎要完全吞噬學校的德育成果。
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發現有的學生完全不會遵守道德行為規范,大多部分學生雖然可以遵守道德行為規范,但是并不是自覺地行為,只是依靠學校紀律、制度約束或老師監督的制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現象在學生中普遍存在。這些現象充分說明綜合高中德育教育沒有深入人心,學生已經不接受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甚至使他們產生了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德育工作展開。
教師是傳達德育觀念的使者,要提高學生對德育知識的接受程度,首先要轉變教師的德育觀念,然后才能改進德育方式。由于綜合高中學生的基礎比較差,學生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加大了管理的難度,學校因此加強了政教處的管理職能,減輕了老師的任務,但是卻導致部分教師過于依賴教務處,放松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對當前德育工作的嚴峻形勢,每個教師都要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德育工作全體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職責,而不是部分人的職責,任何教師都有權利參與學校德育工作中,堅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承受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因此優化道德教育模式是德育模式發展的前提。經過對教學效果比對可以發現,生硬的道德知識的傳授遠不及建立學生的德育情感,通過轉變教育模式,由直接變為間接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間接的德育教育模式有很多種,比如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滲透。例如,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授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短劇表演,演出的故事是“負荊請罪”。演出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人物特點,表演后,教師詢問學生“大家覺得廉頗這個人物最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是什么?”學生主動參與短劇的演出,深刻理解了人物,然后深有感觸的說出自己的見解,因此,喚醒了學生對人物的崇拜感,也了解了正確的人生觀該怎樣建立。在實踐活動中,特定的環境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主動尋求自我體驗和感受,最終產生情感共鳴,培養起學生的德育情感。
綜合高中的學生層次較為復雜、個體差異比較大,這個群體的教育工作要分層次進行,不同層次的德育目標、內容和方法都有所差異,充分體現當代教育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區別對待的教育原則。我們要構建學生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和德育內容的層次性,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模式。
比如,高一年級、高二年級和高三年級違反校紀校規時,教師處理方式就應該不同:對待高一學生教師要正面引導,可通過“不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講述,勸說學生要正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我覺得你很聰明,能明白老師的意思,只要你認真約束自己的行為,將來一定成為棟梁之才。”因此,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自覺整改行為,這樣的談話可以促進學生教育和道德養成,強化學生的紀律觀念,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二年級的學生還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教育,為將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奠定基礎;高三年級的學生要加強其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綜合高中是我國教育體制變革中的成果,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是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標志著中國未來教育發展將呈現多樣性的特點。因此,要求我們應該重視綜合高中辦學模式的探索,同時不能放松對綜合高中德育模式的研究。因為教育的價值應該體現在人才的培養上,所以判斷教育改革成功的標志就是培養出適應社會要求的人才,建設和構思綜合德育模式成是未來綜合高中教育工作重點。
[1]孫彩平.道德人生成之流變——多元價值沖突中道德教育的倫理演繹[J].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12,(02).
[2]朱小蔓.小學素質教育實踐:模式建構與理論反思[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1).
[3]郭本禹.道德認知與道德發展教育——科爾伯格的理論與實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
[4]孫彩平.當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