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玲
為了了解和掌握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效性教育狀況及其發展趨勢,進一步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效性教育的針對性,調查組采取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的方式,對上海4所民辦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效性教育狀況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23份,有效回收率為82.3%,隨機訪談學生220人次。調查內容包括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評價,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教學平臺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生滿意度,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應采取何種形式等。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大學生對民辦高校實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非常認可,其中54.56%的同學認為民辦高校實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非常有必要,但也針對當前民辦高校實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看法。
從本次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統計之后的數據分析,可以總結出如下內容:首先,單從學生對所就讀大學的評價上看,被調查對象認為很理想的不到1%,相反,被調查對象認為不理想和很不理想占35.24%;從學生入學前就讀學校的情況來看,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比例占49.7%,來自重點高中的學生比例占40.1%,上海市三校(職業高中、中專、技校)的學生占10.1%。民辦高校學生對所就讀學校的不認可或不喜歡,并且他們的入學背景比較復雜,面對學生們的這種現實情況,為在民辦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教師又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其次,從學生的居住地域比例來看,城鄉各占一半;從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來看,來自一般家庭占53.46%,來自拮據家庭占16.65%,這相比公辦院校收費較高的民辦高校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于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思想政治老師,在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教育時,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生存狀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幫助。
多方面的事實反復證明,當代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勁頭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不是很強,從調查得出:被調查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只有19.44%的學生平時喜歡看哲學類的書籍。針對馬克思主義原著,僅有0.86%的被調查者回答看過且有感悟,而38.27%的被調查者回答不想看,沒興趣;8.75%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對馬克思主義這一學說有非常深入或比較深入的了解;51.64%的被調查者回答自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動力是為修學分,及格萬歲或是其他原因。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掌握也不是很牢固。例如,在回答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是什么時,只有17.01%的被調查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是科學社會主義。3.4%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要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任務,41.19%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不了解、不感興趣,44.10%的被調查者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無所謂或沒必要;25.52%的被調查者回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是否可以長期存在下去說不清楚;41.07%的被調查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沒有說服力、已經過時或明確表示說不清楚。在針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效果不佳的問卷中,只有21.99%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其理論抽象、難以理解、宣傳教育形式化。在對大學生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有效方式問卷中,53.83%的被調查者認為可以通過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方法來提高大學生對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效性。
關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情況,此次調研的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是否應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27.72%的被調查者認為不適合或回答不清楚。回答“你的信仰是什么”,33.29%的被調查大學生回答無信仰;僅有21.39%的被調查者回答自己的信仰是馬克思主義;29.58%的被調查者回答自己崇尚的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信仰某種宗教、金錢崇拜、信仰星座或命運以及其他某方面的信仰;26.85%的被調查者回答信仰科學與科學精神。對回答目前在我國馬克思主義作為信仰是否存在信仰危機,僅有19.76%的被調查者認為不存在信仰危機,44.35%的被調查者認為存在信仰危機,34.14%的被調查者認為說不清楚。對回答是否成為一名中共黨員,僅有14.22%的被調查者回答自己不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從274人的無信仰被調查者范圍內,其中,12人已是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56人已經是中共入黨積極分子,105人已經遞交了入黨申請,57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但還未交入黨申請;從71人信仰西方民主政治被調查者范圍內,其中,10人已是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9人已經是中共入黨積極分子,14人已經遞交了入黨申請,21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但還未交入黨申請;從53人的信仰宗教的被調查者范圍內,其中,12人已經是中共入黨積極分子,13人已經遞交了入黨申請,17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但還未交入黨申請;從73人信仰金錢至上被調查者范圍內,其中,2人已是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16人已經是中共入黨積極分子,26人已經遞交了入黨申請,16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但還未交入黨申請。
20世紀90年代以來,草根文化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也正日益興起,文化在中國極速膨脹,迅速壯大成為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會文化形態,并不斷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空間急劇擴張,使中國文化的生態格局發生根本變化。大眾文化是現代工業社會背景之下所產生的并與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為支撐、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特點可以用“三化三性”來概括,即通俗化、產業化、商品化以及娛樂性、消費性、多變性。大眾文化所固有的快樂原則和交換邏輯也在有力地改變著文化的樣態和運作方式。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主流意識形態不斷進入大眾文化空間的過程。我們必須改變把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對立起來的錯誤觀念,充分利用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建立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長效良性互動機制,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深深植根于大眾文化的沃土,真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大眾話語”。
目前,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特殊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活動特點。這要求在理論宣傳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但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重視知識傳授的系統性,常常以說教者的身份出現,教師的講授是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學生被動服從管理、接受知識。也就是說,理論教育更習慣了理論層面的灌輸,體現為一種灌輸式的或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就變成簡單的傳授和被動接受關系,極大地束縛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受到重視。
只有運用“90后”大學生習慣的語言和樂于接受的形式,才能體現出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的感召力和親和力,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并使大學生逐漸產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興趣和理論信仰,增強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覺性。例如,要充分利用大學生對互聯網的認可和偏愛以及互聯網信息容量巨大、查詢方便快捷的特點,加深拓寬馬克思主義教育力度。
民辦高校的教師壓力大、待遇低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民辦高校的教師沒有安全感,民辦高校如果經營出現問題,要進行裁員,教師更是人心惶惶,根本沒有把精力放在教學或提高教學效果上。更重要的是,民辦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重視,使得政治理論教師沒有歸屬感,并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有重大意義,反而是一種為董事長“打工”的思想,導致在教學工作上敷衍了事。這樣一種教學狀態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所以,一方面,國家要重視民辦教育,讓民辦學校的教師同公辦單位的教師一樣受人重視,必要時要從立法方面作出規定,真正捍衛民辦教師的合法權利,從而為民辦教師支撐起屬于自己的驕傲。另一方面,民辦學校的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苦練內功,學識淵博”,刻苦鉆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規律,在理論掌握方面取得實效,得到學生的認可,才能贏得民辦教師的未來。
一種理論能不能被受眾接受,取決于這種理論能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能不能解釋和解決受眾在現實社會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難。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在民辦高校實現大眾化,僅依靠教材編寫的邏輯內容體系向大學生灌輸是不夠的,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和回答大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因此,需要構建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問題架構”體系下的研究性學習模式,使大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學、真懂、真用,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1]胡錦濤.黨的十七大報告[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
[2]荊鈺婷,譚勁松.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載體與方法創新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