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廣東海洋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后,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可見,班級的凝聚力對班級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高校班級凝聚力面對一系列挑戰,作為高校教師應從“心經濟”、“心管理”的角度,關注班級建設。
高校中班級作為一種正式群體,是學生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教育的基本單位,班級凝聚力是形成優良班風、學風、校風的前提,班級凝聚力強弱直接關系到班風、學風、校風建設成敗。[1]然而,在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凝聚力建設面臨較大挑戰,致使班級建設舉步維艱。
俗話說:目標是行動的先導。有了明確共同目標,行動才會更有針對性、劃一性。經調研,當前大學生班級普遍存在目標不明確,班級文化落后等問題。探其原因有二:一方面,相關管理人員包括班主任、輔導員沒有意識到班級目標和班級文化對班級建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班級成員家庭、文化、社會等背景差異。這導致大學班級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班級成員的學習與活動以個人為中心,班級榮譽感淡薄,班級活動參與率不高,班級成為名存實亡的一種集體組織形式,班級對于班級的每一位同學來說無足輕重。
大學生非班級活動增加使得同學們減少了對班級的關注,而使班級活動參與率不高甚至難以組織,從而導致班級凝聚力不高。大學生有的為經濟所迫,做家教,做代理、打零工等;有的想體驗生活,做銷售員、服務員等;有的想加強自我鍛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等等如此的社會活動占有了學生為數不多的班級活動時間。同時,大學中社團、鄉會、部門等非正式團體的日漸增加,也占據了大學生們較多的課外時間,使得大學生減少對班級的依賴感、歸屬感,對班級活動不關心。[2]大學中的非正式群體在學生管理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些非班級活動的盛行或多或少都會對班級凝聚力產生負面作用。尤其是當班級活動與非班級活動沖突時,這種影響就會表現得更加明顯。例如當某一音樂愛好者在參加音樂俱樂部活動與班級主題班會活動中選擇時常常是選擇前者而不選擇后者。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網絡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達到空前的高度。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一人一電腦,一人一手機,不管什么時候到寢室,大家要么是在玩手機要么就是在電腦前,這已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現象,甚至上課時學生也把玩手機的習慣延續。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大學生有11.5%的同學每于上網時間超過10小時,有41.2%的同學每天上網時間超過7小時,每天上網超過5小時的占全體大學生的8成以上。超長時間單獨與網絡接觸導致大學生與同學接觸的機會甚少,班級同學交流與分享的時間大大減少,從而嚴重影響班級的凝聚力。
戀愛已成為高校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并有戀愛行為提前的趨勢。很多大學生剛入校不久就開始有異性情侶,有的甚至軍訓剛結束就確定的戀愛關系。很多大學生一開始戀愛就將注意力集中到情侶的身上,對班級活動的參與度不高,對班級的發展漠不關心,對與其他同學的交往無興趣,將自身絕大部分時間用于經營兩人世界,這給班級的發展、班級同學的正常交往以及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帶來較大阻礙。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當前高校班級凝聚力面臨著離心力的嚴峻挑戰,從而出現班級凝聚力不強,班級松散的狀態。為此,在大學班級建設中利用“心管理”理念加強班級凝聚力的建設就變得異常緊急而迫切。
班級文化是在大學班級的管理實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班級成員所共同認可和自覺遵循的班級目標、價值觀念、制度規范和班級外部形象等的總,它決定著班級成員的精神風貌和行為方式。[3]作為班級的教育和管理者班主任和輔導員應密切關注班級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對于大學班級而言,入學初是班級文化形成的關鍵期。剛入大學,每位同學對班級都充滿期望,也愿意積極參加與班級活動,抓住此時的班級文化教育,對于班級凝聚力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形成班級口號即班級精神;班級精神對于班級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班級精神是班級中所有同學行動的標桿,班主任和輔導員應特別重視入學初班級文化建設,了解同學的意愿,了解同學的想法后制定一個全班同學認可、積極響應的班級口號對于以后班級凝聚力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崇尚科學,努力學習的學習文化建設;學習是學生的基本任務,不管其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作為大學班級的管理與服務者,引導班級形成良好的學風非常重要。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應把握好新生班級學習環境的建設,引導剛入學的大學生認識到學習是大學的主要任務,在大學期間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形成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再次,互幫互助,和諧交往的人際交往氛圍建設;剛入學的大學生對人際交往具有非常強烈的需求,班主任應抓住入學初學生的這種要求加以引導,從而形成良好班級人際關系。最后,加強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班級來說也同樣適用。形成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班級制度,將班級制度獎懲制度與學生的獎學金掛鉤,從而激勵班級同學遵守班級制度,形成良性的班級制度文化。在班級中形成人人為班級、班級為人人的班級文化,從而加強班級凝聚力。
依據目標管理原理,班級目標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做到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相一致,才對班級同學具有激勵意義,確立班級目標也要遵循這個基本原理。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還需要在班主任和輔導員的指導下, 結合市場的人才需求情況,立足學生專業發展方向,制定班級短中長期目標,以便班級同學不至于短期迷茫、長期無所實事。形成對班級的依戀,從而加強班級的凝聚力。
大學班委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團體 ,是溝通老師與學生的橋梁 ,也是老師們日常工作的左臂右膀,在班級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4]關注班委的建設對整個班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班主任和輔導員應適時引導。第一,班主任和輔導員應關注班委的成立,尤其是首屆班委。班委成員應由管理型、學習型、服務型學生共同組成,這樣有利于班委工作的開展,也有利于模范帶頭作用的發揮。第二,加強對班委同學的引導。明確職責、相互協作,班委同學是溝通老師與同學的橋梁,是與老師和同學接觸最多的群體,應加強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與溝通。建立班委同學例會制度,讓班委同學能經常在一起討論班級的情況及發展。引導班委同學關注班級同學的動態,了解班級同學對網絡的依戀程度并及時與老師溝通和尋求解決策略,同時了解班級戀愛同學的動態,以便加強對班級凝聚力的引導。第三,建立每周班委回訪工作機制。班委同學了解到的班級同學信息及時向班主任及輔導員匯報,基于此建議建立班委回訪工作機制。從開學初就確定每周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班委同學與班主任或輔導員討論班級情況的會議,會議并不需要有時間長短的限制,只要全面了解班級情況就可以,這樣有利于老師及時了解情況并適時引導,有利于班級同學和諧發展。
班級活動在班級凝聚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本班同學提供一個很好的溝通平臺,同時也有利于同學發揮班級同學的主人翁精神。通過開展班會、團日活動、聚餐郊游等班級活動,讓每一位同學都參加到班級事務的管理中來,積極與同學溝通,積極參加活動的宣傳與策劃,讓每一位同學都切身地感受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是班級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班級是自己的,班級的榮譽就是自己的榮譽,通過每次集體活動來增加同學們的凝聚力和團結感。將班級變成“家庭”,將同學變成“兄弟姐妹”,團結、互助、互愛,讓每一個同學都緊緊的凝聚在一起。[4]
大學班委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團體,是溝通老師與學生的橋梁,也是老師們日常工作的左膀右臂,在班級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5]關注班委的建設對整個班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班主任和輔導員應適時引導。第一,班主任和輔導員應關注班委的成立,尤其是首屆班委。班委成員應由管理型、學習型、服務型學生共同組成,這樣有利于班委工作的開展,也有利于模范帶頭作用的發揮。第二,加強對班委同學的引導。明確職責、相互協作,班委同學是溝通老師與同學的橋梁,是與老師和同學接觸最多的群體,應加強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與溝通。建立班委同學例會制度,讓班委同學能經常在一起討論班級的情況及發展。引導班委同學關注班級同學的動態,了解班級同學對網絡的依戀程度并及時與老師溝通和尋求解決策略,同時了解班級戀愛同學的動態,以便加強對班級凝聚力的引導。第三,建立每周班委回訪工作機制。班委同學了解到的班級同學信息及時向班主任及輔導員匯報,基于此建議建立班委回訪工作機制。從開學初就確定每周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班委同學與班主任或輔導員討論班級情況的會議,會議并不需要有時間長短的限制,只要全面了解班級情況就可以,這樣有利于老師及時了解情況并適時引導,有利于班級同學和諧發展。
特殊學生在每個班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在大多數老師或學生的眼里,他們往往會被看作一批害群之馬,處理不慎,將會影響班集體的穩定與和諧。建設和諧班集體,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習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同學,更要關心班級中貧困的、殘疾的、單親的、學業和品行上有問題的特殊學生,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愛,關注他們的成長。高校學生剛離開家庭,心靈特別脆落,加之自身、家庭或學業問題,特殊學生顯得孤獨無依,作為老師或班委同學應多給他們一些關注,從關注學業到關注人際關系,從關心家庭到關心個人,及時了解班級特殊學生的情況,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體會到班集體的溫暖,這樣有利于班級向心力的養成,有利于特殊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1]李道友.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博弈——加強大學班級凝聚力所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成都大學學報,2008,(6).
[2]孫迎暉,李紅梅,王曉川.高校凝聚力現狀及建設意見的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2).
[3]李國梁.關于大學班級文化的構建[J].高教論壇,2008,(6).
[4]汪穎.強化學生班級凝聚力是高校優良學風形成的重要途徑[J].文教資料.
[5]鐘啟泉.班級管理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