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波
【摘 要】教育部于2003年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程,已形成國家、省、校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關于精品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上雖從沒未停止過,但基本上是對本門精品課程的建設、對課程初期申報的建設研究上,忽視了后期共享等研究與實踐,文章從追溯精品課程發展脈絡出發,在現今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建構出共享、應用與推廣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精品課程;發展脈絡;共享;模式
自從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后,迄今為止已評選出3900多門國家級精品課程,現已形成國家、省、校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
一、精品課程的發展脈絡
精品課程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03年-2007年的啟動初期發展階段。2003年,教育部提出實施本科質量工程項目,其中首先開展了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建設,隨后省級、校級精品課程也隨之啟動。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批準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相關文件的結果,教育部建成了1799門國家精品課程,其中2003年-2007年分別為151門、300門、314門、374門、660門。而各省、校建設精品課程的數量估算為遠遠超過了計劃總量。
第二發展階段是2008年-2010年的快速發展時期。2007年,教育部聯合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作為中心內容的精品課程建設得以進一步加強,共建設了2111門國家精品課程,其中2008年-2010年每年分別為669門、679門、763門。其他層次的精品課程建設更是飛速建設,初步估算省級精品課程達到3300多門,校級精品課程達4900門左右,而高職高專層次的課程增長迅猛。
第三階段是2011年-2012年的精品課程轉型階段。從2011年,教育部進行轉型建設。2011年,教育部發布了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新一輪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以更高層次開展。
二、精品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具體實施的十年中,本項目建設所獲得的成績是斐然的,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定問題,特別是在精品課程的共享、應用和推廣上表現堪憂,影響了精品課程實際作用的發揮。
(一)精品課程建設存在盲隨性,重申報、輕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建設、應用、共享、評價、推廣等環節,其中課程資源建成后的共享、應用及推廣是關鍵點。但是,目前各高校在精品課程上是突擊建設,照搬照套,停留在申報與評審層面上,而未對后期課程資源的更新、應用、共享和推廣引起高度重視。
(二)精品課程的應用狀況、實施效果有待提高
從現實調查中,發現關注精品課程的師生不多。從學生方面來看,部分學生不知道精品課程是何物,對所學專業以外的精品課程知曉度很低,而對國家精品課程網站或其他相關精品課程網站也是鮮有知曉,學習利用率顯然不高。在教師方面,一部分教師對已長期實施精品課程建設基本上不關注,而能夠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相關精品課程資源之情況是少之又少。
(三)精品課程的評價方式存有缺陷
精品課程的評審評估對于學習者沒有采取有效科學的方式收集反饋意見。其一,現今,精品課程的評審主體貌似多元化,但于實際操作中,真實的聲音難以反映。其二,校外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很少,校外師生的評價更能體現出本門課程應用的廣度和影響的深度。其三,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伴隨時間變化是有所部分調整,但仍偏單一,只設為本科和高職,并未考慮到學科專業的差異性,這種評價方式體現不出課程的特色化。
(四)網絡開發缺乏統一規劃,部分網站建設技術落后
由于國家沒有設定統一的網站制作要求,都是各高校單獨設定模式,在開發時大多缺乏統一規劃和設計,導致功能缺失、后期建設維護和擴展困難。還有部分精品課程建設網絡技術支持薄弱,教學資源存在鏈接不暢,更新較慢的現象,質量上也很難符合課程本身的需求,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興趣。
(五)精品課程管理職能意識薄弱,抓而不緊,管而不力
精品課程建成后,能否做到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科學管理是關鍵。現今,許多學校對精品課程在經費使用和教師評定等方面出臺鼓勵措施,給予適當加分等措施,卻鮮有嚴格的懲罰辦法;有的高校即便設立處罰條款,也由于條款說明上模棱兩可,管理主體不明,致使處罰之時走過場,致使一些精品課程建成后即定格不變,有的甚至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
(六)師生互動未能引起重視
精品課程作為一門課程必然還需要體現課程的本質——教學性,而教學性的焦點所在就是交往性,就此而言,課程的交往互動層面在目前精品課程的建設中所起的作用并未引起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網上交流平臺的使用少之又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并不能實現。
三、精品課程建設的共享、應用和推廣模式的構建
當前許多精品課程資源難以實現廣泛應用和有效共享,如果無法突破精品課程應用推廣的這一瓶頸,即使遴選出更多的高質量精品課程,其應用和影響也難以達到預期水平。因此建立起精品課程的共享、應用和推廣模式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加大精品課程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精品課程知名度
如何加快精品課程的推廣應用與有效共享呢?首先需要對精品課程建設現狀有清晰認識,否則精品課程的輻射示范效應只能流于空談。二是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知曉度,提高師生認知度。各個學校應該將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使用效益通過多種渠道向廣大師生進行宣傳,并將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以及各高校相關的精品課程網站列出,制成小冊子等,向廣大師生發放,或在廣大師生常瀏覽的網頁上把相關材料上傳進行宣傳等。
(二)進一步加大對精品課程的建設力度,加強和完善精品課程的管理機制endprint
把管理作為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予以重視,學校精品課程項目的管理部門對立項后的項目進行全程跟蹤和檢查。管理部門應組織有關專家實行定期的檢查、評估,并且建立起相應的獎懲機制,對于建設和運行狀況表現優異的課程給予表彰和追加獎勵;對那些運行不正常或質量不合格的課程,應進行限期整改,延遲或減免建設經費投入,取消項目等相應懲罰,以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良性循環以及可持續發展。
(三)精品課程網站建設標準化,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平臺網
精品課程建設的動態性、長期性是其建設之本,須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內容更新,這就需要通過現代化的網格教學資源平臺才能實現。具體在實施中,對于課程資源網站的設計流程、模塊設置、課程資源的發布方式、定義說明如何收集、建立和管理課程內容,對于課程資源基本功能模塊等要進行設定統一的標準化格式,走出高校各自為政而導致重復建設的困境,為實現共享、節省資源提供保障。
(四)建立切實有效的精品課程和精品課程網站的評價機制
只有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才能為精品課程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其一,各省精品課程的評價指標應在按國家級指標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適當細化,才能體現自身特色的課程建設。其二,就立項之后的課程后期建設方面則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重新設計評估指標體系,特別是一直處于忽略地位的關于應用、共享和推廣方面要加以設計,在后期的評估上占有較多比重。其三,對已評出的精品課程要單獨設定教學評價指標,讓學生通過網上評教等方式進行評價,既能擴大學生對精品課程開設情況的了解,也能通過學生評價了解和強化精品課程建設的質量。
(五)建立經常性的校際交流渠道,以促進高校之間在管理上能夠共享和推廣
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增進高校之間的經驗交流是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首先,加強精品課程的經驗交流,定期舉辦培訓工作和推廣應用研討班;其次,開展校際之間的課程合作建設,如東西部高校成立課程共享聯盟等。
(六)設立師生互動模塊,加強反饋環節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關鍵是實現資源共享,共享不是上傳視頻,是需要為學習者提供相互交流以及共享共建的支持系統,使課程建設者能夠即時了解到使用者的情況、意見等反饋信息,使之也能夠即時有效的與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溝通。在精品課程網絡中開辟師生互動模塊,通過建立多種互動交流工具,開設網上即時交流板塊和線下留言板塊。網上即時交流板塊可讓學習者與課程人員進行即時交流,實現疑難問題即時解決;而線下留言板塊是學習者對本門課程有關疑問進行留言,課程組人員之后再進行回復,雖不能即時互動,但能夠延時回答,也能實現精品課程的交往互動。
參考文獻
[1] 秦煒煒.國家精品課程發展十年現狀調查[J].中國遠程教育,2013(08):P53.
[2] 徐學瑩王慧豐.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策略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P14.
[3] 黃寶玉項國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及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09):P72.
[4] 董洪日:品課程建設的現狀、問題及走向[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06):P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