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紅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將史料引入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已成為趨勢。作為歷史與社會知識的基礎來源,史料已經成為教學必須依賴的重要課程資源。史料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要求,成為落實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史料教學;方法探討;論從史出
史料教學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將史料證據引入課堂,讓學生嘗試在證據中重建過去。本文就史料教學的現狀,以“秦朝一統”的課堂教學為例,對史料教學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討。
一、史料教學方法探討
1.有效利用教材史料。
教材引用的史料一般是為了說明書本闡述的某個觀點,而且是經過了精心地選擇的。如教材“秦朝一統”短短3頁中的史料共用了4張圖片配合文字說明,行政系統簡表、統一貨幣示意圖、秦朝疆域地圖、閱讀卡各1份,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選擇并利用。
2.適當補充課外史料。
教學時圍繞教學目的,有時還需適當補充史料。
例如補充古今人物對“焚書坑儒”的評價史料,讓學生在比較中更全面地認識歷史事件,搜集史料的途徑有網絡、工具書、讀書積累等。但是,在搜集、補充史料時要注意把握幾個原則:
①科學性:所用史料必須真實可靠,為了增加史料的可信度,應注意和注明史料的出處。
例:“修馳道”可補充史料結合閱讀卡的閱讀:“為馳道于天下,東窮齊燕,南極吳楚,道廣五十丈,三丈而樹?!弊⒚鞒鎏帯喙獭稘h書·賈山傳》。
②針對性:使用史料補充應突出教學重點、集中解決教學難點,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如補充古今人物對焚書坑儒的評價,是針對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補充這一史料有助于進一步突破難點。
③典型性:就是選取的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選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說明要論述的觀點。
④多樣性:史料主要有實物、文字(經史子集)、口碑(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民俗(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史料四大類。
3.科學整合史料。
對教材的史料進行合理的取舍后,再進行優化整合。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安排好它們出場的順序和時機,例如:在組織“秦朝一統”秦鞏固統治的措施的教學活動時,首先課件展示政治方面的“行政系統簡表”;然后是經濟方面的七國貨幣及名稱和度量衡的圖片史料;再次是道路交通方面:馳道、車同軌;思想文化方面的補充史料李斯嶧山石刻(小篆)及隸書字樣,《史記·秦始皇本紀》與《史記·儒林列傳》關于焚書坑儒的記載,對其的評價;最后是軍事上邊疆治理方面的教材史料靈渠、秦長城、秦疆域圖。這樣的整合處理更有條理性和系統性。
4.培養分析史料能力。
第一步,加強研讀,加深辨析理解。
文字史料往往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許多學生就是因為在考試中讀不懂史料,產生錯誤理解造成了失分。教材中的重要史料,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品味”,逐句過關,要給予講解。如:他向南取得百越的土地……于是秦始皇廢掉先王的大道,焚燒諸子百家的典籍,度量相同,書寫的文字統一,劃出關鍵字詞。引導學生理解史料。
第二步,精心設問,指導信息提取。
問題既是史料研讀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種途徑。
資料一:秦王政,……登上天子之位而控制六合,……他向南取得百越……又派蒙恬修筑長城……廢掉先王的大道,焚燒諸子百家,來愚弄百姓,沒收天下兵器……自以為關中的堅固像銅城,子孫代代為帝王。
資料二:皇帝初登基,務力于端正平治一切法律制度,……使父慈子孝,天下和樂相處。他圣達智慧,……東臨六國,撫平天下,……乃巡行國土,抵達海隅,……各種器物的度量相同,書寫的文字統一,政令措施沒有深得民心的。
請根據以上二則對秦始皇的不同評價資料,回答問題。
例:(1)說說材料一、二分別顯示秦統一后采取了哪些鞏固政權的措施?
(2)比較材料一二對秦始皇的評價有何不同?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秦始皇。
兩個問題的設置由簡到難梯級設置,教師應指導學生讀懂問題,再帶著問題去讀史料,提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尤其是在全面評價秦始皇時重點展現觀點與證據之間的關系。
第三步,分析歸納,強化論從史出。
在前兩步工作的基礎上,教師應點撥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材料一反面評價,材料二正面評價),并結合書本知識歸納、概括從史料中獲得的認識。最后,結合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功過全面評價)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
例:問題2參考答案:秦始皇既有功也有過,他一生的功績有:
(1)滅六國,統一全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的割據混戰局面。
(2)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后世影響深遠。
(3)文化、經濟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邊疆治理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興修靈渠,開發南疆。
過有:
(1)焚書坑儒,摧殘文化。
(2)實行暴政,大興土木,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耗費民力;法律殘酷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等。
總的來說功大于過。
整個過程體現的方法就是史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給予學生的是“歷史”和“證據”不可分的概念,強化了“論從史出”的意識。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廣大歷史與社會教師在加強學習提高文史素養的同時,不斷地探索史料教學的方法,從而更好地為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李玉紅.《基于新課程理念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模式芻議》.2008年12月
[2]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2007
[3]趙亞夫.《歷史學習方略》.2004
(作者單位:浙江省長興縣龍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