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松 霍學喜
摘要: 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由于外出勞動力的主體是男性,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在戶籍地,于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群體。留守婦女是中國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鑒于留守婦女在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國西部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調查為研究基礎,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通過與西方女性的幸福感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經濟條件、政府部門辦事效率、是否樂觀、夫妻關系、公婆關系等5個方面因素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而自由、工作滿意度、婚姻狀況及家庭生活的滿意度、情緒以及年齡對西方女性幸福感影響較大。對比發現,情緒和夫妻關系是影響兩類群體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則存在差異。
關鍵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西方女性;幸福感;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14-08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自20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急速發展,大量農村已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到城市務工,妻子則在家操持生產及家務。這種分工模式替代了過去的男女共同生產做法,被稱作“男工女耕”。根據左際平等人的研究,“男工女耕”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分工模式下的延伸,而且是農民為擺脫貧困所采取的“一家兩業”的措施[1]。在這種分工模式下,農村留守婦女比過去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丈夫外出務工后,她們不僅要照顧家庭,還要進行生產勞動。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與男性有很大差異,她們所承擔的責任比以往更加繁重。
2000年以來我國留守婦女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群體越來越大,從2000年的1 302.4萬人上升到2004年 4 310萬人,2005年則達到4 700萬人,目前已超過了5 000萬人[2]。農村“留守婦女”為家庭的幸福、農村的發展和城市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她們卻依然處于弱勢地位,生產、生活和精神的三座大山重重地壓在她們瘦弱的肩膀上,使她們陷入了困惑和矛盾之中[3]。針對這一社會問題的出現,社會各界都想從各自的角度予以解決,但問題的積累性和繁雜性并非一日形成。因此,深入探討這一群體的生存現狀、了解丈夫外出后對其產生的影響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前提。
針對留守婦女問題的研究,社會各界給予了廣泛而深刻的關注。大多數集中反映以下問題:一是留守婦女的成因。如:體制和傳統的社會性別分工模式原因[4]和婦女自身的身體素質原因等[5]。二是通過實地調查對留守婦女的現狀及困境方面的描述〖HJ70x〗及對策研究[6]。三是農村留守婦女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四是關于農村留守婦女特定問題研究,如子女教育、社會支持網絡、自我發展、維權等。
在基于幸福感可測量的基礎上,國外學者們對個人(群體)幸福感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及如何影響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綜合而言,有下列因素成為影響個人(群體)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收入(GDP、個人可支配收入),個體特征(年齡、性別、信仰、種族、個性),社會發展特征(教育、健康狀況、工作類型、社會失業率水平),社會關系(婚姻和親密關系、是否擁有小孩、看望家庭和朋友),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收入不平等、通貨膨脹、福利系統和公共保障、民主程度、氣候和自然環境、社區的安全性、城市化水平)等。
目前國內對于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比較少,大多數集中在留守婦女婚姻滿意度方面的研究,例如許傳新對西部農村留守婦女婚姻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7]。本研究采用心理學、社會學和統計學中的問卷調查和評價的方法對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個人基本情況、經濟條件、社會關系、政治因素、個人身心因素、經濟負擔6個方面內容的綜合評價來體現其幸福感的現狀特征。對留守婦女幸福感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力求清晰展示出這些影響因素與留守婦女幸福感之間的聯系。
摘要: 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由于外出勞動力的主體是男性,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在戶籍地,于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群體。留守婦女是中國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鑒于留守婦女在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國西部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調查為研究基礎,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通過與西方女性的幸福感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經濟條件、政府部門辦事效率、是否樂觀、夫妻關系、公婆關系等5個方面因素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而自由、工作滿意度、婚姻狀況及家庭生活的滿意度、情緒以及年齡對西方女性幸福感影響較大。對比發現,情緒和夫妻關系是影響兩類群體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則存在差異。
關鍵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西方女性;幸福感;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14-08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自20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急速發展,大量農村已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到城市務工,妻子則在家操持生產及家務。這種分工模式替代了過去的男女共同生產做法,被稱作“男工女耕”。根據左際平等人的研究,“男工女耕”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分工模式下的延伸,而且是農民為擺脫貧困所采取的“一家兩業”的措施[1]。在這種分工模式下,農村留守婦女比過去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丈夫外出務工后,她們不僅要照顧家庭,還要進行生產勞動。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與男性有很大差異,她們所承擔的責任比以往更加繁重。
2000年以來我國留守婦女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群體越來越大,從2000年的1 302.4萬人上升到2004年 4 310萬人,2005年則達到4 700萬人,目前已超過了5 000萬人[2]。農村“留守婦女”為家庭的幸福、農村的發展和城市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她們卻依然處于弱勢地位,生產、生活和精神的三座大山重重地壓在她們瘦弱的肩膀上,使她們陷入了困惑和矛盾之中[3]。針對這一社會問題的出現,社會各界都想從各自的角度予以解決,但問題的積累性和繁雜性并非一日形成。因此,深入探討這一群體的生存現狀、了解丈夫外出后對其產生的影響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前提。
針對留守婦女問題的研究,社會各界給予了廣泛而深刻的關注。大多數集中反映以下問題:一是留守婦女的成因。如:體制和傳統的社會性別分工模式原因[4]和婦女自身的身體素質原因等[5]。二是通過實地調查對留守婦女的現狀及困境方面的描述〖HJ70x〗及對策研究[6]。三是農村留守婦女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四是關于農村留守婦女特定問題研究,如子女教育、社會支持網絡、自我發展、維權等。
在基于幸福感可測量的基礎上,國外學者們對個人(群體)幸福感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及如何影響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綜合而言,有下列因素成為影響個人(群體)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收入(GDP、個人可支配收入),個體特征(年齡、性別、信仰、種族、個性),社會發展特征(教育、健康狀況、工作類型、社會失業率水平),社會關系(婚姻和親密關系、是否擁有小孩、看望家庭和朋友),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收入不平等、通貨膨脹、福利系統和公共保障、民主程度、氣候和自然環境、社區的安全性、城市化水平)等。
目前國內對于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比較少,大多數集中在留守婦女婚姻滿意度方面的研究,例如許傳新對西部農村留守婦女婚姻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7]。本研究采用心理學、社會學和統計學中的問卷調查和評價的方法對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個人基本情況、經濟條件、社會關系、政治因素、個人身心因素、經濟負擔6個方面內容的綜合評價來體現其幸福感的現狀特征。對留守婦女幸福感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力求清晰展示出這些影響因素與留守婦女幸福感之間的聯系。
摘要: 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由于外出勞動力的主體是男性,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在戶籍地,于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群體。留守婦女是中國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鑒于留守婦女在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國西部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調查為研究基礎,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通過與西方女性的幸福感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經濟條件、政府部門辦事效率、是否樂觀、夫妻關系、公婆關系等5個方面因素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而自由、工作滿意度、婚姻狀況及家庭生活的滿意度、情緒以及年齡對西方女性幸福感影響較大。對比發現,情緒和夫妻關系是影響兩類群體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則存在差異。
關鍵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西方女性;幸福感;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14-08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自20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急速發展,大量農村已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到城市務工,妻子則在家操持生產及家務。這種分工模式替代了過去的男女共同生產做法,被稱作“男工女耕”。根據左際平等人的研究,“男工女耕”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分工模式下的延伸,而且是農民為擺脫貧困所采取的“一家兩業”的措施[1]。在這種分工模式下,農村留守婦女比過去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丈夫外出務工后,她們不僅要照顧家庭,還要進行生產勞動。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與男性有很大差異,她們所承擔的責任比以往更加繁重。
2000年以來我國留守婦女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群體越來越大,從2000年的1 302.4萬人上升到2004年 4 310萬人,2005年則達到4 700萬人,目前已超過了5 000萬人[2]。農村“留守婦女”為家庭的幸福、農村的發展和城市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她們卻依然處于弱勢地位,生產、生活和精神的三座大山重重地壓在她們瘦弱的肩膀上,使她們陷入了困惑和矛盾之中[3]。針對這一社會問題的出現,社會各界都想從各自的角度予以解決,但問題的積累性和繁雜性并非一日形成。因此,深入探討這一群體的生存現狀、了解丈夫外出后對其產生的影響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前提。
針對留守婦女問題的研究,社會各界給予了廣泛而深刻的關注。大多數集中反映以下問題:一是留守婦女的成因。如:體制和傳統的社會性別分工模式原因[4]和婦女自身的身體素質原因等[5]。二是通過實地調查對留守婦女的現狀及困境方面的描述〖HJ70x〗及對策研究[6]。三是農村留守婦女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四是關于農村留守婦女特定問題研究,如子女教育、社會支持網絡、自我發展、維權等。
在基于幸福感可測量的基礎上,國外學者們對個人(群體)幸福感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及如何影響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綜合而言,有下列因素成為影響個人(群體)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收入(GDP、個人可支配收入),個體特征(年齡、性別、信仰、種族、個性),社會發展特征(教育、健康狀況、工作類型、社會失業率水平),社會關系(婚姻和親密關系、是否擁有小孩、看望家庭和朋友),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收入不平等、通貨膨脹、福利系統和公共保障、民主程度、氣候和自然環境、社區的安全性、城市化水平)等。
目前國內對于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比較少,大多數集中在留守婦女婚姻滿意度方面的研究,例如許傳新對西部農村留守婦女婚姻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7]。本研究采用心理學、社會學和統計學中的問卷調查和評價的方法對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個人基本情況、經濟條件、社會關系、政治因素、個人身心因素、經濟負擔6個方面內容的綜合評價來體現其幸福感的現狀特征。對留守婦女幸福感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力求清晰展示出這些影響因素與留守婦女幸福感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