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
【摘 要】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微課堂”則體現了在新課程理念下一個個既緊湊、又有容量的有效教學區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當前發展,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因此,學生是否有進步或是否有發展是衡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其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其核心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能否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等。具體看是能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能否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能否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勵學生的合作交流。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短時高效的數學“微課堂”教學上。
【關鍵詞】數學“微課堂”;有效教學;主體教學
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微課堂”則體現了在新課程理念下一個個既緊湊、又有容量的有效教學區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當前發展,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因此,學生是否有進步或是否有發展是衡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其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其核心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能否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等。具體看是能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能否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能否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勵學生的合作交流。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短時高效的數學“微課堂”教學上。
“數學課程教學,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數學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與新課程標準極不適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主要表現在數學教學活動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把學生僅當作教育的客體,視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無視學生探究的興趣和需求,輕學重教,以教代學;單純重視知識、技能的傳遞、訓練,忽視知識發生過程,使數學教學成為單純結論的教學,缺乏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的過程,忽視了學生發展的整體性、獨特性和持續性;忽視了教學是一種特殊的精神交往;忽視了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對提高教學過程質量、實現師生生命價值的重要意義,而把“達知識之標”視為唯一的追求,致使學生被動學習、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對學數學感到厭倦,課堂教學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討數學“微課堂”里的有效教學,以促進具體的數學教學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轉變教學理念
提高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們必須要通過教學反思,積極地轉變教育理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同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創設有利于有效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教學環境,著力探究開展有效數學活動的途徑和辦法,把課堂教學有效性改革引向深入。
新課程理念要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因此,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及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活動的素材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師、學生及數學課堂都必須進行角色轉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數學課堂必須成為數學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場所。教師應由一個學習的控制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參與者。無論是學習問題的提出,學習問題的設計,學習方式的選擇,還是學習小組的組成,學習結果的預想都要貼近學習的實際,充分參與到學生中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教師應由一個學習的預設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合作者。不能在每一次的學習過程中,都讓一群毫無準備的學生去面對一個經過充分準備的教師,要將學習當作學生與教師共同設計并共同完成的一個過程。再次,教師應由一個學習的權威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引導者。教師不僅是一個知識的擁有者和信息的傳遞者,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教師還應該是一個顧問、參謀和引導者,真正做到“經驗共享”與“教學相長”。
二、改變教學方法
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開發自己的創造力,建立一種相互接納、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際關系。
要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在知識獲取過程上下功夫,對于探究結果中的偏差,要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獲得合理的解釋,以充分體驗到探究過程的價值,增強學習信心。在獲取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要把給予學生問題,給予學生
思路、給予學生結論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
要倡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體現學生個體的獨立性。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學習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都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一般可以抽象為5個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講授、師生談話、學生討論、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探究。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基礎上進行教學。根據認知心理學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在認知結構中是否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這是影響與保持有意義學習的第一個重要認知結構變量,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數學學科的知識結構呈螺旋形、往復遞進、非封閉的上升結構,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點相聯系,確保自己的教學能夠從已知到未知,較難知識點的教學可以分成幾個小步子,讓后一步的學習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前面所學習的知識能為后一步學習提供固著點,這樣使新的教學既能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準備和生活經驗之上又能逐漸有所提高。
三、改進教學過程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來實現。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在數學教學目的指引下,以數學教材為中介,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活動過程。一定的課堂教學結構決定了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會與學、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組織教學、復習檢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為基本結構,教師的“講”束縛了學生的學。在嘗試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教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去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應由以下幾個基本環節構成。
1.學習準備。教師要創設讓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意識,形成學習的意向。
2.學習實踐。這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即讓學生針對遇到的問題,攝取已有經驗中可以利用的部分進行思考和實際操作,擔任個人的見解和疑難。
3.學習反饋。讓學生根據對問題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結果、不同見解進行再學習。引導他們找出不同結果、不同見解的關鍵,調整思路,進行新的探索和評價。
4.學習反思。讓學生反思自己在一節課里進行了什么樣的活動,是用什么方式活動的,活動過程中自己是否具備良好的條件等。這是數學內化的需要,也是學生了解、認識自己獲得數學學習經驗、思想、方法的需要。認識、控制、調整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形成主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學習能力的具體表現。
四、分層教學,標準因人而設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因材實教,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有效體現。魏書生認為: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和長處,即使是后進生也有其某方面的可塑性,我們應根據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他的長處,為其定下合適的學習目標,使之體驗成功。新課程實施后,教師角色在轉換,教學形式在改變,往往在追求熱熱鬧鬧的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掩蓋了許多中下層生的疑惑和彷徨。因此,在學情分析時,應非常確切地了解本班同學的實際,掌握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學目標設定可適當給出不同層次的彈性空間。教學過程應體現普遍性和個性化相結合的引導。作業設置可分難、中、易或多、中、少等級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做,讓每位學生都能學、會學、學有所獲。我的做法是:在班內把學生隱性分成A、B、C、D等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為他們設定不同層次的問題,并組織討論研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不同層次的發展。為學生設定作業的必做題和選做題,要求高層次的同學多選做,低層次的同學能完成必做題就算達到要求,讓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體驗。
五、立體評價,結論促進發展
客觀全面的評價,是促進學生繼續發展的源動力。在欣賞教育激勵性評價的思想指導下,結合新《標準》“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的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知識掌握,智力開發,方法創新,良好習慣形成等方面進行全面立體式的評價。使學生時刻體會到老師的關注,體會到進步的肯定。有效的評價,應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同時,要善待學生出現的錯誤,一旦發現學生的解題結果與標準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關的評價。對那些有錯誤,但又具創新思維的、不滿足常規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要充分鼓勵,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火花。我們認為,班上一定會存在優生和差生,但應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著發展的空間。因此,不管在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還是一堂課后作業的階段性評價,我們更多的是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行為,幫助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只有對學生進行立體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才能真正引導學生不斷發展。
數學有效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微課堂”里教學的把握,它還跟家庭教育、學校教研環境、教師專業素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等方面的因素有密切關系,教師應全方位給予關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星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