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成鳳
【摘 要】現實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現實生活。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數學教學的許多內容都和學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數學教學不僅要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還要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課堂;生活實際
《數學課程標準》非常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其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可見,學生的數學知識不僅僅來自于教材,還來自于我們的現實生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豐富,教學內容重難點的落實也相對輕松。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遵循“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把教學重難點的落實與提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
一、結合教學情境,使教學重難點形象化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情境中加深教學內容的理解可以有效提高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經行教學,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加深學習印象。教學情境往往會具有鮮明的形象性,使學生如入其境,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情境的創設應該是最貼近學生,最為學生熟悉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理解深入了,體會深刻了,教學難度也就相對降低了。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境,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活動。活動前準備好2分、5分、1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幣共5元,提出要求和注意問題。通過模擬經歷活動,學生不但認識了元、角、分,會熟練換算,還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單位之間的換算、進率這一重難點,在無形中得到了良好掌握。生活實例能使學生對比較抽象的數學事物“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結合實際問題,使教學重難點淺顯化
把生活實際引入課堂,將一些生活實際問題轉化為課堂學過的問題。這是目前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師讓學生知道他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學校里,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實踐活動中去,在實際生活中檢驗自己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米的認識”時,先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繩、旗干、課桌等。對千克的認識時,稱一稱他們自己帶來的物品。如:鹽、味精、蘋果等,然后總結。我講得口干舌頭燥,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在練習的時候,還很多學生無法下手,如床長( )米,寬( )米,一只雞重( )千克,雞蛋有( )個等等。由此,我反思到能在教室里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事情實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無法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感受。對于米、千克的認識,學生得到的感性認識實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有一個想法,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去,讓學生們用自己的直尺去量,學校里的任何東西,大家興致勃勃地忙開了,有的去量講臺、課桌、黑板的長和寬,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壇,還有的小朋友去量籃球場。下課回到家后,學生還在家里繼續量。再做練習時,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數學思維,使教學重難點提升化
數學教學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觀察思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去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我們在課堂中要“用好”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開發一切有利于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使學生在數學化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例如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的體積”之后,可以設問:“生活中有很多物體并不是規則的長方體,如橡皮泥,土豆、石頭等物體,你有辦法求出它們的體積嗎?”學生討論后,一定出現“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或“把土豆、石頭放入水中”的想法,接著可以出示一杯水的重量。最后可以提問:“為什么要把橡皮泥、土豆、石頭與水轉化成長方體?”讓學生在討論中抽象出這些物體的轉化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本堂課重難點的突破無形中得到了升華。
總之,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我們廣大數學教師在充分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體味數學的魅力所在。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教學、幫助理解、突破重難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濱海港經濟區中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