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非遺保護理念出發,對民間文學教學進行三個方面的改革嘗試:一是民間文學教學理念的拓展,包括民間文學從作為民間文化到作為非遺的課程屬性理念的拓展、教學主體理念從民間文化的講授者到民間文學保護的組織者的拓展以及教學對象理念從文化的接受者到民間文學傳承者的拓展;二是教學內容的拓展,包括從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模式到開放的民間文學活態資源的應用、從民間文學的文本閱讀到民間文學表演情境的觀察的應用以及從靜態的民間文學教材到動態的民間文學教學數據庫的應用;三是教學手段的拓展,包括從單純的文本話語分析到語境中田野調查的拓展、從民間文學知識的學習到潛移默化的習得傳承、以及從單向講授到多向參與三個方面的改革。
關鍵詞: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學改革
G122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迅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也不斷啟發并影響著我們的民間文學教學工作。借鑒非遺保護理念,對民間文學教學進行改革嘗試成為必要。首先,從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出臺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無疑成為文化界的一個熱點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經歷了“民間文化”——“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變化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從孕育期就和民間文學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其次,民間文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分屬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但民間文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爭的事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為我們研究民間文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研究方法,這為民間文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方法理念和理論資源。再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世界性的文化行動,是保護文化多樣性、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舉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獲得國際上的普遍共識,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文化保護運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民間文學的教學對象——大學生,未來有一部分會成為文化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需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理論知識,由此,從非遺理念出發對民間文學進行教學改革就成為滿足教學對象需求的必然要求。
在實際的民間文學教學中,我相信大部分民間文學教師也會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和研究方法。但從目前的文獻上來看,從非遺保護理念和視角出發對民間文學教學的梳理研究和理論提升則極為少見。在民間文學的教學實踐基礎上,分別從民間文學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三個方面進行積極探討,從非遺保護理念出發,對民間文學教學改革進行梳理研究和理論提升成為民間文學教學改革的必要嘗試。這種嘗試有利于實現民間文學的教學效果提升和推動非遺保護的雙贏效果。
(一)民間文學教學理念的拓展
1.從民間文學作為民間文化到民間文學作為非遺課程——課程屬性理念的拓展
在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中,我們一般把民間文學歸為民間文化或民俗的一部分,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提出后,部分民間文學作品就順理成章地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之一。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中國進行文化應對的現實選擇,同時也促生新的文化現實,是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動力,是經濟轉型的強大支撐,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1]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政府、學者和廣大的民眾爭相參與的全民運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把民間文學作為文化知識傳授的教學理念,而積極采用民間文學作為遺產的教學理念。具體來說,民間文學作為非遺的教學理念改革,主要包括教師身份理念的改革、學生角色理念的改革。
2.從民間文化的講授者到民間文學保護的組織者——教學主體理念的拓展
在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中,民間文學教師往往作為民間文化的講授者,在為學生宣講民間文學的知識和民間文學文本,而在非遺保護理念下的民間文學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的宣講者,更是民間文學的保護者和組織者。在非遺保護理念下的民間文學課堂上,教師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為民間文學的保護者和傳承者,在傳授民間文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積極組織民間文學傳承的主體即學生參與到民間文學各種活動中來,最終實現民間文學在傳承中保護的效果。
3.從民間文化的接受者到民間文學的傳承者——教學對象理念的拓展
在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作為學習文化知識的接受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觀眾或聽眾。這種教學客體化的理念深刻影響了民間文學的活態化傳承,幾乎使民間文學喪失了巨大的很有潛力的優秀的民間文學傳承群體。從廣義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并不是某個個體,而應是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層次:核心傳承者,重要傳承者,一般傳承者。當代大學生完全可以作為民間文學一般傳承者或重要傳承者參與民間文學活動,并在活動中享受民間文學的情感道德熏陶和藝術感染。鄭土有先生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兒童意識——從日本民俗活動中得到的啟示》一文中呼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應強化“兒童意識”,“如何使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活態的生命形式得以繼續傳承,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通常的做法是對少數掌握技藝的傳承人進行保護,但本文認為僅限于此是遠遠不夠的。在對核心傳承人進行重點保護的同時,還應該重視‘群體傳承人的培養,而‘群體傳承人培養的核心是兒童,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應強化‘兒童意識”[2]。雖然當代的大學生早已不是兒童,但作為整個未來社會的文化精英群體,如果能在民間文學學習過程中認識民間文學的價值和意義,習得民間文學遺產資源,將為未來社會的民間文學傳承和保護,甚至為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積累巨大的能量和資源。
(二)民間文學教學內容的拓展
1.從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模式到開放的民間文學活態資源的應用
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內容往往是圍繞民間文學教材講授整個民間文學的學科體系,從民間文學概述即民間文學的概念、發展歷程、基本特征、價值和研究方法等逐一進行介紹開始,再到民間文學的類型即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史詩、民間俗語的講述,最后,闡述民間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如與民俗學的關系,與人類學的關系,與社會學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說的“課本知識”,如果僅僅講解這些書面的知識,那么教師課堂教學的意義就不大了,因此,費孝通先生“當時在大學里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我(費孝通先生)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3]非遺保護理念下的民間文學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該以更開放的民間文學活態資源作為民間文學的教學內容。“民俗學、民間文學教材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資料,教師要把視野投向更為廣闊的世界,利用可用的學習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如博物館、科技館、科研機構、社區服務機構等都可以成為師生可利用的資源,讓學生通過參觀、訪問、講座、討論和見習、實習等途徑來擴大教學內容的‘廣度。師生可利用相關的文化網站、公共數據庫等網絡資源的信息共享來進行收集資料和學習,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網站,指導學生學習。”[4]如“中國民間文學網”、“中國民俗學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等網站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料,如中國民間文學網設有“解夢故事”、“民間故事”、“傳奇故事”、“越劇”、“黃梅戲”等欄目以及相關民間文學、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網站的鏈接,這樣的網站和博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便捷接近民間文學的空間。
2.從傳統民間文學文本閱讀到民間文學活態表演情境觀察的應用
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一直側重書面知識的傳授,而非遺保護活態傳承理念下的民間文學課堂應該突出民間文學田野語境中的活態的表演方面的教學內容。平面的民間文學知識在學生平時的閱讀中完全可以掌握,而在民間文學課堂上盡量讓學生領略到鮮活的、立體的活態表演,畢竟很多民間文學作品都是立體活態的表演形式存在,對活態表演教學內容的添加不僅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民間文學的積極性,更能讓學生在田野語境中了解民間文學作品的原貌、領略民間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和鮮活魅力。如講到《格薩爾王傳》時,可以帶領學生到演唱現場去感受《格薩爾王傳》的藝術魅力,了解藏區民眾對《格薩爾王傳》的情結。
3.從靜態的民間文學教材到動態的民間文學教學數據庫的應用
已有的民間文學教材,如鐘敬文主編的《民間文學概論》、劉守華、陳建憲主編的《民間文學教程》、段寶林主編的《民間文學教程》、萬建中著的《民間文學引論》等,可以滿足民間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了解基礎知識的需要,但這種靜態的民間文學教材已經不能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下的民間文學活態教學內容的需要,建立動態的民間文學教學數據庫就顯得很有必要。好在現在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這方面的工作,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數據庫就可以運用于民間文學的教學實踐。
(三)民間文學教學手段的拓展
1.從單純的文本話語分析到語境中田野調查的拓展
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往往以對民間文學的話語分析為主要手段,當然,這是民間文學課程學習所必須的環節,但田野調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主要的工作方法和前提條件,必須引起民間文學教學者的注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講授田野調查方法無疑就是授學生以“漁”。“田野調查有助于學生感性體驗與真正理解民間文學的概念與范疇;了解民間文學的傳承環境, 認識民間文學的特征與功能;體會民間文學的價值、意義及民間文學課程的重要性。當然,田野調查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培養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意義更是毋容置疑。”[5]因此,積極地組織學生走向民間文學的情景語境的田野,把課堂教學和田野調查有機結合起來,一定會讓同學們在調查過程中感知到民間文學的價值和民間文學的無窮魅力。
2.從民間文學知識的學習到潛移默化的習得傳承
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一般把學習和掌握民間文學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很明顯,把民間文學理解為一種靜態的文獻知識,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下,部分民間文學作品不僅是活態的文化,而且是需要現代民眾不斷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習得”本為語言學術語,是指在日常交際環境中通過自然的運用第一語言能力而逐步地、下意識地發展這種能力。民間文學的習得傳承即是在潛移默化的情景語境中無意識地獲得民間文學文化知識,進行民間文學的傳承。民間文學知識性學習往往理解記憶為主要手段,而潛移默化的習得傳承則以參與表演或參與體驗為主要手段,如民間故事教學部分,可以請民間故事的傳承人來講課或者帶領同學們直接參與民間故事傳承人的表演活動。“民俗文化視頻觀摩、故事會、講座、歌舞與戲劇表演等都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形式。”[6]
3.從單向講授到多向參與
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單向輸出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即在整個民間文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以觀眾或聽眾的身份學習理論知識。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活態性、傳承性理念啟示我們,必須注重作為民間文學主要傳承群體的大學生改變以往觀眾或聽眾的身份,而成為整個民間文學的演員或傳承者。這當然需要民間文學教師的積極倡導和有效的組織。如在神話教學中,可以要求每一個學生先從家長那里學習到至少一個神話故事,然后再講給同學們聽,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家長、教師等都實際參與了民間文學的傳承。使大學民間文學的課堂影響到更多的人,從而擴大民間文學的傳承范圍。
當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出發,對民間文學教學進行改革也面臨著種種目前難以克服的問題和現實困境,比如學生的成績如何客觀地評定、田野調查或參與民間文學活動的經費如何解決以及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安全問題、如何與量化的教學管理模式對接等,這些都是目前民間文學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地斷然拒絕借鑒非遺保護理念,放棄對民間文學教學進行改革嘗試。我相信,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我們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發展和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們的民間文學教學工作一定會突破目前的困境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盧衍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何與何為[J].民族藝術研究,2011,(6).
[2]鄭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兒童意識——從日本民俗活動中得到的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08,(9).
[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三聯書店,1985.
[4]陳麗琴.構建高校民俗學、民間文學的生態課堂[J].科教導刊,2012,(6).
[5]陳金文.田野調查對于民間文學課堂教學的意義——“民間文學課堂教學與田野調查的鏈接”研究系列論文之一[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3).
[6]陳麗琴.構建高校民俗學、民間文學的生態課堂[J].科教導刊,2012,(6).
作者簡介:王鳳娟(1984—),女,河南鄲城人,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藝術人類學與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