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的社會需要全能型人才,為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新課改對當今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些年來,為了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已經開始廣泛的運用,而初中物理教學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合作+探究”教學的優點,并提出了一些建議措施。
【關鍵詞】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一、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物理是一門來自于自然和生活的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初中物理學習也是一種對實際的生活的體驗與領悟。如:工人砌墻利用鉛垂線來檢驗墻身是否豎直;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來擴大汽車后視視野等。但是在目前,由于初中物理處在一個中考壓力大的環境下,應試教育束縛了物理教學,使物理教學不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沒有和日常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導致學生對晦澀難懂的知識理解不當,教學和生活脫軌,長此下去,就會使學生對物理課堂失去了興趣,扼殺了學生的應用和探究能力。同時,在課堂上,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對學生的要求過于嚴格,造成了學生中考壓力越來越大,忽視了培養學生能力和興趣。如:一些教師課堂的教學方法一程不變,在課堂的授課中,會直接切入主題的講解定義和概念,不重視課程的引導,長此下去,這種情況使剛剛接觸物理的初中學生失去了學習物理新鮮感。另外,初中物理教學的教師為了中考,一味的追求成績和分數,不注重課堂的氛圍,教學方式采用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缺乏獨立的思考空間,對探究物理失去了主動性,從而導致學習興趣下降,效率低下的現象。
二、什么是“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指以學生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的一種探究教學活動。主要包括: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論證、交流合作。這種模式是以最終獲得科學和人文等方面能力的教學活動,是以體現學生自主性和參與性為前提的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兩種教學方式,“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有效地融合這兩種教學方式,避免了單獨使用所造成的缺陷。合作學習模式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打破了課堂沉悶的氣氛,打破了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合作意識。同時,也不會因為任務的壓力,導致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囫圇吞棗,匆忙應付。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改變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出相應的物理結論,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選題和進度上,教師作為資源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將教學內容個人化并選擇性的對待。在課程上,學生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學習過程中,問題是開放性的、現實性的,產生于學生個人和小組的興趣,知識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工具。同時,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中,學生是探究者和知識創造者,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學任務和活動中,能夠充分的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實踐
1.打破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式,注重設置課堂導向問題
在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首先要設置問題,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發散學生的思維。為了使學生在自我學習和思考中獲得豐富的知識,要求教師要打破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對問題設置要應當有層次性,教師引領學生一步步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自主探究;另外,合理側重問題的難點性和重點性。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格外突出學習的重點,是學生在思考重點難點問題的時候,將所學的知識能夠有效的應用,加深學生的印象,巧妙地設置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好的進行探究。如:在講解磁體與磁場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在讓學生記住課本中結論的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可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①同學們知道磁體有什么性質?你們知道怎樣鑒別一個物體是不是磁體?②磁體的那個部位磁性最強呢?磁極之間的作用有什么樣的規律呢?③一根本來沒有磁性的鋼針和磁體摩擦后,卻具有了磁性,這種現象叫什么?④磁體間發生作用的時候,磁場有方向嗎?磁場中的某一點方向是怎么規定的?這些問題的設置,具有很高的層次性。一開始學生就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實驗產生了興趣,接著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實驗,啟發了學生視覺,使學生在課堂傳授中,能夠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接著在教材知識深入以后,為了使學生加深學到的知識,再讓學生進行思考知識的應用性,從而提高本節課程內容的學習效率。
2.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搭建教學雙方的情感平臺
目前,小組學習已經不再是一個難以實施的新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來提高成績,共同進行疑難問題的探討,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的氣氛也活躍起來。同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基礎。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和學生搞好關系,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傾聽學生的心聲,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搭建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情感平臺,從而使教學能夠流暢的進行。如:在講解《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全班的學生合理的分成若干小組,有的小組負責連接串聯的電路,有的小組負責連接并聯的電路。同時,
給小組中的每一個學生也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有的負責電路連接,有的負責準備實驗工具,有的負責具體操作等等,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的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實驗完成后,在小組之間要進行共同的交流,解答疑惑,共同完成這節課的知識學習。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從而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為他們提供一種必備的基礎能力。小組學習的模式使教師能夠深入小組去指導實驗,幫助學生解答他們存在的疑惑,從而找到了自己合適的位置,也使學生更加牢固的學習知識。同時,也能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有利于以后的教學發展。
3.突出實驗的“科學探究”,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實驗的“活動”中具有開放性,在探究形式上,要利用探究活動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側重于猜想、假設、設計、操作以及分析論證、交流,掌握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嘗試運用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去理解初中物理實驗的教學方式。“活動的”形式要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探究、觀察、討論、評估以及社會調查、課外制作等等。為了讓學生能適度的探究,在安排活動的時候,要留出一定的空間。其次,在實驗內容安排上,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如:從自然現象到人工現象的聲、光、熱、電。從這些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物理現象入手,把學生的興趣作為實驗展開的起點,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好的實驗內容,并且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情景作為教學的開始,讓內容更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的規律,從而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在許多實驗活動中,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仔細記錄觀察到的物理現象,要把記錄的內容填寫在教材的上,提高了教材、學生和探究活動之間的融合性,從而避免了“活動”的形式化。另外,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還注重物理和生活的聯系,關注技術應用給社會帶來的進步,關心科技發展的動態,主要突出了現代物理學知識改變人類生活的質量,學習不再是單一的掌握知識,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終身學習的技能。
四、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積極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推動教師教學的新理念,從而推動初中物理課程的改革,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牛紅樹.新課程“互助合作式教學模式”實踐[J].湖南中學物理.2010(05)
[2]宋衛安.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1)
[3]楊永飛.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01)
【作者簡介】
陳榮高,男,出生年月:1978年12月出生,民族:漢族,籍貫: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學歷:本科學歷,中學一級職稱。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廟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