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圣宏+張紅梅
【摘 要】讀書是重要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閱讀是一個人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心靈提升的過程。要讓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的陽光照耀孩子的童年,使校園的書香浸潤每一顆心靈,教師的“導航”必不可少:導興趣、導方法、導運用,在這樣的滋養(yǎng)熏陶中,孩子的閱讀才能像呼吸一樣自由。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古人的成功經(jīng)驗。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認為“我讀得越多,書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變得更加光輝,更加美麗。”新版《語文課程標準》也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要讓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的陽光照耀孩子的童年,使校園的書香浸潤每一顆稚嫩的心靈,教師要善于做一個書海的“導航人”。只有不斷的導航滋養(yǎng),不斷的點燈引路,孩子的閱讀才能像呼吸一樣自由,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才能不斷提升,閱讀才會成為一種文化。
一、導航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古人說得好:“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內教材有定量,雖促使兒童感興趣,尚不能厭足。唯有取相類的書籍供給兒童,使他們有取之不盡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嘗試通過情境渲染、榜樣啟迪、獎勵促動等手段來誘發(fā)、激勵、喚醒、鼓舞,讓課外閱讀“深入人心”,激發(fā)學生的興致,實現(xiàn)靈魂上的“親近”,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處于高度自覺狀態(tài),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由。
1.情境渲染。校園文化具有極強的熏陶濡染作用。學校環(huán)境是一片土壤,它能養(yǎng)育人;學校環(huán)境更是一種精神,它能感染人。為學生打造一座書香校園是我們不斷的追求和實踐探尋。我們力求讓每一種資源說話:在窗明幾凈的教室內,裝點上幾幅書畫作品,增添文化氣息;寬敞高雅的文化長廊上,掛上書法名家的代表作,以達潤物無聲之功效;設置生動形象的讀書園地,讓學生展示成果,如讀書擂臺賽、古詩平臺、美文點評、知識集裝箱等,激發(fā)學生開展閱讀的興趣,有效地培養(yǎng)課外閱讀的意識和習慣。讀書時,播放一首優(yōu)雅舒緩的輕音樂,可使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盡情地徜徉在書的世界里,融入書海而不亦樂乎!
2.榜樣啟迪。榜樣能使學生產生向上的心理。平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毛澤東、高爾基、老舍、葉圣陶、冰心等名人熱愛讀書的故事。在日常教學中,及時表揚班里喜愛閱讀的同學,請他們談課外閱讀的收獲,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身教重于言教,一位熱愛讀書的老師,定能影響一群熱愛讀書的孩子,因為教師本身的行動最有說服力,是學生最可親近的榜樣。
3.獎勵促動。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我們在班級中開辟小圖書角,設置個人藏書目錄,鼓勵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借閱書報,并定期對借閱記錄進行檢查,對借閱次數(shù)多的同學給予適當?shù)莫剟睿缫粡垥灐⒁槐緢D書等,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愛讀書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獵取知識,在博覽群書中采集各種類型的信息材料,使學生逐漸把讀書作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導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教人“自漁”。為了實現(xiàn)自主閱讀,應該引導孩子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幫助他們克服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增加獨立閱讀的自信心。
1.合理選擇課外書籍
如今的書籍紛繁復雜,琳瑯滿目。由于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好奇心強,鑒別能力低,面對各種各樣的課外讀物,學生或順手拈來就讀,或為獵奇而讀,甚至讀了一些不健康的讀物,這往往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應該讓學生多讀些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的書。教師不但要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而且要教給學生如何篩選讀物,要求學生選擇思想健康、有益身心發(fā)展的課外讀物。
(1)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這一類書籍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如學完《裝滿昆蟲的衣袋》后,向學生推薦《昆蟲記》;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前,向學生推薦《水滸傳》;學《寓言故事》時,向學生推薦《伊索寓言》、《格林童話》等。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鞏固拓展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2)推薦與年齡特點適宜的書籍。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都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推薦讀物應因人而異。例如,一二年級學生,學完《丑小鴨》之后推薦《安徒生童話選》;五六年級學生,學完了《愛迪生》后,介紹傳記文學《愛迪生》,學完《第一次抱母親》后,推薦《感悟母愛》;七八年級,可以“勵志”、“理想”等單元的課文為原點,進行主題拓展閱讀。
(3)推薦與習作要求相關的文章。引導學生把從課外讀物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習作中,在讀寫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如教過《黃果樹瀑布》,學生掌握了按游覽順序抓住景點展開想象的寫法后,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美啊,雕塑噴泉》,再指導學生觀察家鄉(xiāng)如城的一角,把它寫下來,從而啟迪了學生習作思路,提高了作文教學的效果。
(4)從時空結構上推薦有關內容。在實踐中大膽地將報紙、雜志、小說、影視、廣告、標語等各種語文信息引入課堂,豐富深化教材內容,例如學了《三顧茅廬》后組織學生收看電視劇《三國演義》,有時還要求學生收看“百家講壇”、“子午書簡”等節(jié)目。看完后指導學生寫收視手記,拉近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距離。
2.巧妙安排讀書時間
有了合適的書籍,還要有合理的讀書時間。關于讀書時間的安排,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如下引導:豐富多彩的晨讀:短新聞發(fā)布會、五分鐘讀報、優(yōu)秀詩文誦讀。異彩紛呈的課間:“書海拾貝”、“談天說地三分鐘”、“成語沙龍”、“一分鐘演講”。松馳自主的午休:記自己喜歡的新聞;搜集、剪貼自己喜歡的信息資料,閱讀自己喜歡的圖書。自由自在的周末:小組同讀、個人自讀、親子共讀,每天總閱讀時間不少于2小時,做閱讀筆記。
為了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我們針對學生的情況,分層要求,并把課外閱讀的時間納入家庭作業(yè)總時間數(shù),不給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課外閱讀的時間一般在二十分鐘以上,而且將課外閱讀的時間滲透進學校,每周安排一節(jié)讀書活動課。還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計劃的規(guī)定,并長期堅持下去。另外,告訴學生,早晨是一天中讀書的黃金時間,頭腦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誦、復述任務;晚上一般較疲勞,可以閱讀些較輕松的書籍。
3.合理掌握讀書方法
(1)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jù)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沙漠中的綠洲》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或上網(wǎng)查閱)。又比如,我們學習了《雷電之謎》之類的課文后,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寫科學小論文,以培養(yǎng)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元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tǒng)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jīng)據(jù)典,情節(jié)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jù),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fā)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當今科學突飛猛進,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隨之加快,這必然要求我們的工作講質量講時效。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句酌地讀書,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的需求。因此教會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諦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4)摘錄批注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訂閱的報刊雜志,將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讀與思共,思與讀隨。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著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并及時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和疑點。不動筆墨不讀書,以讀書筆記為例,可以分批注筆記:學生在閱讀時使用相應的符號在書上作批注。如:用“‖”表示分段,“│”表示分層;“△△、——”表示重點詞句,“○○、~~”表示優(yōu)美詞句等。提綱筆記:讓學生把讀過的文章寫成內容提要,或是讓學生把讀過的文章理成結構提綱。摘錄筆記:如摘錄詞句、段落、小知識、名言、警句等。心得筆記:即讀后感。剛開始時要求不能太高,寫作時只要抓住原文的要點,寫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即可。
三、導運用——絕知此事要躬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展示活動,打造了一系列的展示平臺,引導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促進學生更積極地自主閱讀。
1.“讀書小報”展身手:我們依靠現(xiàn)有的校報《龍游河》,根據(jù)學校組織的閱讀活動的現(xiàn)狀和成果、家庭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定期組織學生自辦讀書小報(可以是手抄報或電腦小報)如“友善”主題、“環(huán)保”主題、“夢想”主題等。在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畫圖的辦報刊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還為學生提供了讀書成果展示的平臺。
2.“書蟲之家”競風流:書蟲之家是學生自主組織的學習團體,是一種通過共同分享讀書心得,了解如何思考和學習,全面提升認識的學習型組織。其活動主要目的在基礎能力的訓練。一是搜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信息批判的能力,三是發(fā)表信息的能力。根據(jù)組織對象的不同分為班級讀書會、年級書友會和書蟲俱樂部,其中書蟲俱樂部為前兩者活動的管理和領導者。學生在這樣的組織里相互碰撞交流,在傾聽與吸納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迸發(fā)更持久的閱讀熱情。
3.“空中書屋”亮絕活:空中書屋是集指導與交流為一體的讀書陣地。通過“校園廣播”的形式,每周邀請閱讀指導老師或“閱讀之星”導讀好書或介紹新書,點評優(yōu)秀學生作品。節(jié)目包括書的趣聞、書迷聊書、習作賞析、“悅”讀方法、新書架等等,還定期組織一些讀書講座、圖書觀摩等活動。每周的空中時間都洋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學生既可以靜靜閱讀,又可以享受真正的“悅”讀。
作家肖復興說過:“能夠熱愛讀書并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于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我們通過引導孩子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營造一汪沐浴孩子心靈的深潭,使孩子們沉醉于書的世界,品味生活,吮吸精華,靈魂得以升華,精神健康成長。
【本文系江蘇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九年一貫制新建學校文化生成與內涵發(fā)展的校本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