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久花
摘 要:估算既是一種技能、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意識、一種經歷。不僅要著眼于培養訓練學生估算的具體思維方式方法,還要讓學生感受、體驗到估算的價值,進而迸發對運用估算的主觀能動反應,兩者不能偏廢,行為與意識并重。
關鍵詞:小學數學;估算意識;思考;對策
尷尬一:算著估的估算
數學問題,大多是需要通過運算來解決的,而一道需要常規運算,甚至需要通過復雜或煩瑣的運算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少算甚至不算便得到解決,那該是多么讓人賞心悅目的境界!這就是估算的魅力。然而曾幾何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估算的教學的把握又成了教師新的困惑。且看下面幾種現象:
【案例】三年級數學課外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爸爸抓一把黃豆,數一數是98粒,爸爸連續抓了3把,大約抓了多少粒?課后批改中,發現很多學生都是這樣計算的:
98×3=294(粒) 294≈290 答:大約抓了290粒。
乍一看答案是對的,可是仔細一看他們的解題過程,又讓我大吃一驚——他們怎么這樣計算的呢?于是請了幾個學生來了解情況,問:你是怎么想的?“爸爸抓了一把是98粒,抓了3把,就是98×3=294,問題中有‘大約就294≈290了。”一連問了好幾個學生,他們竟然都是這么想的。原來,學生心中的估算就是這樣——先算再估。
從上述現象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估算的具體表現是為估算而估算,不會主動運用估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是學生長期精于計算,估算意識相當淡薄。
【對策】估算教學,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記住一種估算的方法,應當是通過估算的教學,來培養學生這種近似的意識。下面提幾條具體的教學建議。
1.教師要重視估算,并把估算意識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設計當中,我們想要的那種估算的意識,是如何培養學生這種近似的意識,這是我們數學教學本身發展應該關注的問題,那么也應該作為我們重要的教學目標來實施。
2.要選好題目,提出好問題,讓學生去體會估算的必要性
作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選好題目,要提出好問題,提出有估計價值的問題,這對我們教師是個挑戰。一位教師碰到了這么一件事,一家三口去吃飯,當時點了一些飯菜,價錢分別是42元、56元、19元、33元、25元、9元,當時就大致地估了估,大約不夠200元。服務員收費時卻報出了226元。這顯然是錯誤的。經查證,服務員將42記了兩次,正好多收了42元。由于有了估算的意識才避免了服務員的錯收費。這就是估算的應用啊!
尷尬二:估算題一定有“大約”
【案例1】在二年級總復習時,有教師出示過一道習題,讓學生解答:媽媽帶了500元錢去商場買一把電風扇和一輛自行車,可以怎樣買?電風扇有278元的、190元的、215元的,自行車有226元的、310元的、252元三種。面對這樣一道有多個答案的題目,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計算,花費了很多的時間,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計算錯誤,大部分學生卻沒有采用估算,問及學生,回答大多是:題目里并沒有要求用估算。
【案例2】有一道習題:一條蠶大約吐絲1500米,小紅養了6條蠶,大約吐絲多少米?這道一點也不難的習題難住了許多學生。
生:將1500米看成2000米,答案是12000米;或將1500米看成1000米,答案是6000米,與精確答案的9000米都相差太遠。
師:是呀。可是為什么不直接用1500×6=9000,這樣不是更簡單更準確嗎?
生:我們也知道用1500×6=9000更簡單更準確。可是它問的是大約吐絲多少米?是要求有估算的呀。
案例1中,因為題目中沒有出現“大約”“大概”“估計”等字眼,學生就沒有意識用估算。案例2中,學生原本能熟練地進行口算1500×6=9000,但以為出現了“大約”這個關鍵詞,就理所當然地理解為一定要用估算。其實,案例2中以為單條蠶大約吐絲1500米,是個估算量,所以1500×6=9000(米)這個計算結果其實就是估算量。通過這兩個案例的對比,學生為了“估算”而估算的現象再明白不過了。同時兩個案例也很好地反映出學生估算意識的缺位和錯位。沒有正確的估算意識,估算的教學應該是不成功的。
【對策】我們應該讓學生正確建構“大約”的意義,筆者認為,是小學低年級測量教學和計數學習過程——厘米、米、毫米、千米、克、千克、噸、時、分、秒認識等。在測量教學中,應該重視讓學生明白所有測量的數據都是近似數這個道理。這樣,學生就會知道近似是測量數據的本質屬性,無需再在前面冠以“大約”二字。
總之,新課程以來被人所重視與強調的估算教學,還存在許多值得我們繼續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我們不僅要著眼于培養訓練學生估算的具體思維方式方法,又要讓學生感受、體驗到估算的價值,進而迸發對運用估算的主觀能動反應,兩者不能偏廢,行為與意識并重。因此,估算教學,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古峰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