杓進璽
摘 要:從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美好人格的塑造、班集體的建設三個方面闡述了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并指出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種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策略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作為一班之主,班主任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級管理,用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類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是適應新形勢下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的需求。
一、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健康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形成學生良好品德的基礎。個體心理只有處于正常健康狀態才易于順應社會,傾向于與社會保持一致,才能接受社會的各種要求,形成良好的品德。班主任在進行道德灌輸的時候,如果忽視了受教育個體的心理狀態,尤其忽視了對不平衡心理狀態的疏導,不能使之處于樂于順應主流規范的常態,學生往往出現發呆、走神、沉默等各種消極情緒。只有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甚至有意識的心理訓練,才易于培養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塑造學生的美好人格
成功的班主任懂得教育理念必須回歸教育的原點,注重對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是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靈魂,一個相對成熟的生命個體去導引另一個稚嫩的生命個體。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塑造美好人性,培養好人格,使學生擁有美好人生,同時還要對社會有積極作用,使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雙重實現。
3.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
造成現今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從家庭方面看,獨生子女的現象使得家長對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質上百般遷就,在學習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們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鍛煉而后者又使他們面臨壓力,這樣的管理模式會使青少年無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從學校方面看,在呼喚素質教育的同時,相當多的學校還是抱著考分這個飯碗不放。學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數上,分數競爭激烈,學生對自我價值認識不足,自信心缺乏,難以發揮內在潛力,常處于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下。在班級管理中,可以動用心育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培養;運用心理疏導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消費、交際、擇業、危機等方面的指導。在這樣的班集體中,學生可以感受家庭般的溫暖,有做主人的感覺,容易形成良好的班級凝聚力。
二、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他還指出:“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班主任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策略藝術性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模式。
1.注重自身心理修養,為人師表、言傳身教
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皮格馬利翁效應揭示了教師積極的心態對學生的影響,而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常常是造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班主任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班主任的心理、表情、言談舉止的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都可能直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高素質的班主任在教育中,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和諧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興味盎然、心情舒暢。班主任教師無聲的語言能悄悄打動學生的心,達到效仿療法的目的。
2.建立學生檔案,把握學生動態
從剛接觸學生開始,將他們的家庭背景、個人習慣、學習情況等作為心理檔案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逐步補充完善,以便以后能更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3.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優化群體心理
班級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具有隱性,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師。如果班主任忽視班級文化建設,班級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秩序混亂、行為粗俗、物品狼藉、缺少凝聚力。班主任要懂得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優化群體心理。班主任可以通過營造整潔舒適的空間環境,民主嚴明的制度環境,團結和諧的人際環境優化群體心理。
4.充分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
主題班會是班主任和學生增進交流、拉近距離的黃金機會。簡單的說教式、訓話式的主題班會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主題班會課可以采用破冰游戲、團隊游戲、溝通游戲、協作游戲、創新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受到啟發,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和切身的感受,他們在主體參與的自覺狀態中增進彼此的交流,消除心理的障礙,更深刻地體會到為人處世的道理。
5.重視偶發事件,及時進行個別心理輔導
在現實生活中會常出現學生本人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和情境,如親人突然亡故、車禍、火災、搶劫、父母離異以及師生之間突發的不愉快的事件等,任何偶發事件的出現將使學生原有的情緒難以克服,慣用的應對方法不再管用,學生心理內在平衡和穩定被打破,甚至出現心理崩潰。這種突發性心理變化一般分為呆滯期、侵襲期、沖突期、消化期、重建期五個階段,教師要針對不同的階段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幫助學生順利渡過難關。
班主任應從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出發,正確認識學生的個性和群體的心理活動規律,有效地提高工作水平,使班主任工作更具時代性、科學性和實踐性。
(作者單位 甘肅省積石山縣積石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