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連
摘 要: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施教方法和受教方法的總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做好德育工作不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狀態和目前德育現狀,研究了如何做好德育工作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德育;現狀;高尚情操;棟梁;教育
初中階段是學生由兒童成長為少年的關鍵階段,也是初中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初中德育至關重要。初中生的年齡一般都處于12到16歲之間,正值青春期,在心理學上,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強,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這個階段的心理可塑性也是很強的,這時的德育關乎青少年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一個人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思想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充分的人格魅力,而這種人格魅力就體現在其道德水平的高低上。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道德品質的黃金時期。全社會都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將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然而初中德育不像小學德育,因為它針對的對象開始有相對獨立的思想,更善于思考,也更善變,更難以捉摸,從而更容易走向極端,因此初中德育的任務相當繁重。在傳統的德育中,學校往往只注重少數人才能達到的精神境界的教育,忽視了最基本的道德規范的教育,因此,我們在未來的工作中要及時發現德育中存在的問題,把握德育的方向。
一、目前初中德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初中德育形式化現象嚴重
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升學壓力也越來越大,考試儼然已經成為洪水猛獸,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家長更是只看分數,學校只看升學率,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長。承擔著德育工作的思想品德課也是一味地劃重點背要點、來應付考試,忽略了真正的教育意義,德育也就成為一種形式,一具空殼。
2.缺少家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有效配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家長是孩子道德素質形成以及價值取向的直接引導者,然而很多家長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而一味地嬌慣孩子,沒有使孩子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識。有的孩子更是“多重身份”,在老師面前是積極進取、團結友愛的好學生,回到家在家長面前就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爺千金,在社會上就變成了“出口成臟”的低素質人,沒有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
3.德育過于注重理論化,忽視了實際生活
開展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標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素質道德情操,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很難自己分辨對錯,這就需要老師適當的引導,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態度。但是,目前很多學校的這種引導僅僅是停留在了理論指導上,開設的相關課程也是理論性的課程,枯燥地向學生灌輸思想品德教育,無法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缺乏實踐。理論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那些知識,在這樣的教學環境與學習氛圍中往往會產生厭煩傾向,而僅憑一本教科書很難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即使有的學校組織一些共青團活動,也很少有學生是自愿參加的,都是學校領導的活動,而學生只是湊人數的陪襯。這是因為學校沒有真正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也沒有有效的考核機制,德育課形同虛設,毫無意義。
4.德育方向存在偏頗
很多老師在德育教學中喜歡使用一些名人事例,如,比爾·蓋茨等,這些人的生活環境和我們不同,他們的精神也不是常人能夠達到的精神高度。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是有一定的激勵鼓舞作用,但是離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現實目標比較遠。德育教育包括:(1)愛國主義教育;(2)理想教育;(3)集體主義教育;(4)勞動教育;(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6)自覺紀律教育;(7)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8)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所以,筆者認為初中的德育應該從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教育開始,從日常生活開始,讓他們養成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誠實守信的美好品德開始。
二、初中德育工作的途徑及創新探究
1.以基本道德規范為主線
筆者認為,初中德育應該從基本道德規范開始開展,學會怎么做人。我們可以從《弟子規》中“孝、信、親仁”三個方面對初中生進行德育,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吸取智慧,培養初中生孝順、誠信、仁德的美好品質?,F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人的手心里長大,習慣了被愛,而不知道怎么去關愛別人,孝道的慢慢丟失,讓他們形成了自私的個性。子女的孝,應該是做錯事時虛心接受父母的責備,平時做事穩妥不讓父母擔心,不忘記子女的本分亂耍性子讓父母傷心,不管什么時候都要恪盡孝道。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父母的辛勞,從而知恩感恩地去愛父母。
誠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隨著現代社會的誘惑增多,誠信缺失越來越嚴重,社會誠信度岌岌可危。因此,在初中的德育中我們要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教育學生在平時日常學習生活中對于是非言論要有自己的判斷,不隨意發表意見,不亂傳播言論??吹絼e人的好的品質,要自我反省,知錯能改才是勇敢者的行為,以形成誠實有信、知錯能改、見賢思齊的優良品格。
2.以情感人,注重情感教育
德育不是一味地說教,灌輸式的教育往往會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真正投入情感,關注、關愛、關心學生,用愛來融化學生青春期的心理防線,在情感上老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在進行德育時,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形成及其變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正確的引導。老師讓學生沉浸在一種民主的教育環境中,充分地尊重他們的自尊、自愛和自重,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來建立學生的道德體系,最終讓學生成為自立自強的社會主義好青年。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學會賞識自己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還要引導學生自我賞識和賞識別人。懂得自我欣賞才能建立自信,懂得賞識別人才會謙虛進步。批評教育是很多老師和家長采取的慣有教育方法,但是一味的批評不表揚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敗感而低迷不振。老師應該對學生實行“低標準,嚴要求”,對他們取得的成績要及時進行表揚,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鼓舞,對于學生的錯誤,應該建立在不侮辱、不體罰的基礎上。
3.利用現代科技在教學中的使用,加強網絡對學生的引導
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其直觀形象等特點,受到了大家的普遍關注。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制作一些思想性好、適應性廣且具有極強趣味性的德育課件或視頻,通過這些課件和視頻,讓學生參與到德育活動中來,成為道德思想學習的主體。當然,網絡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很多學生缺乏自制力,對網絡產生過分的依賴感,產生網絡沉迷的現象,從而影響自身的學習和成長,性格孤僻,人際交往能力低下。在互聯網龐大的信息交織中,老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上網,首先教師自身要對網絡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認識到網絡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和影響。要具備良好的認識和洞察力,保證與學生溝通順暢,減少網絡負面影響,讓學生真正在網絡背景下滿足自身的需求,讓學生的思想道德不斷的健康提高。
4.在初中德育中融入實踐教育
理論教育對于初中生來說既單調又乏味,不能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都是空談,所以,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還是道德習慣的培養都需要實踐教學。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優良品德的道德習慣養成更是如此,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來慢慢培養。因此,在德育教學中應該充分結合初中生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們活潑好動、積極好學的天性來組織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趣味性很強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自己去探討和體會道德規范的價值理念,最終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
德育是各項教育工作的基礎,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初中階段既是學習知識的黃金階段,也是接受正確道德指引的關鍵階段。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心理發展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就不能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與價值取向,就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無論是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還是社會公民都要注重德育,積極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德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使他們在優秀道德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有效地將德育知識與實際生活相互結合,然后不斷完善自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邱鳳英.初中德育教育初探[J].知識經濟,2013(02).
[2]袁碧.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參花,2013(06).
[3]韓大林.《弟子規》的現代教育意蘊[J].山西師大學報,2012(39).
[4]萬鵬程.陶行知教育思想讀本[J].德育教育理論研究,2011(01).
[5]曾秋燕.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6).
[6]邱美麗.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淺議[J].才智,2013(19).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大朗中學)
編輯 薄躍華